文 章

专访李不太白:炼成强韧内核, 应对这多变的时代

作者:李伟   2023年08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一位公众号10w+爆文作者,十分热爱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从中汲取养分,修炼出自己的核心内容,他的文章被誉为“当代大侠文章”,与当下年轻人产生强烈共鸣。他将自己的文章经过增减、精修,最终出版成书——《长线生长》。他说,“我至少还要写两本正儿八经的、一种体系化探索的大书。我必须完成它,它将有益于我自己的内心升华,也会大益于他人和这个社会。”他为何执着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关系,又是如何修炼自己的核心内容,成书过程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发生,公众号文章和出版图书又有哪些不同,带着这些问题,百道网专访《长线生长》作者李不太白。


作者 李不太白

长线思维是大历史观的一个具体化支流

百道网:您的作品《长线生长》聚焦于中国青年人的成长。何为“长线生长”?“长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不太白:“长线生长”只是一种呈现内容的形式,背后本意是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以中国社会为单位,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提出,应当将中国历史的发展放到以五百年为周期里去重新审视。但如果我们将“大历史观”发展为一种思维方式,审视的对象不只是中国社会,而是延展至个人、团体、企业、组织,那么情形又会如何呢?

我们一般以朝代为单位观看中国历史,但在“大历史观”的思维方式下,中国历史呈现出的光芒和暗影完全不同。那么,如果我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看看比社会更小一些单位的这些个人、团体、组织,它们又会有出现什么光芒和漏洞呢?

这肯定会发现跟过去不一样的东西。

《长线生长:如何修炼出自己的核心内容》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不太白 著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就这本《长线生长》来说,我认为我们平常说的“长线思维”,可以看做是“大历史观”这个浩荡大概念下的一个具体化的支流。至于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客观的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生长都有它自己所属种类的生长规律,违背规律往往就会遭到规律惩罚。以成功或者财富的长线传承为例,更长远地看,个人的成功能传到数代人之后的子孙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物质你能传几代人?物质的财富传了三四代就不错了。以大历史观下的长线思维,精神财富的传承才是久远之道,例如江浙的钱家,还有曾国藩的后代。

百道网:您在书中以及很多场合都提到“大历史视野”。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也有一本书叫《中国大历史》,您的“大历史视野”如何理解呢?

李不太白: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在他很多书里都有呈现。但这本名为《中国大历史》的作品却恰恰没有呈现多少大历史观。在他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专著里,尤其是像《我相信中国的前途》《大历史不会萎缩》《放宽历史的视界》《黄河青山》这些散记书中反而有更多的体现。

例如,在《黄河青山》这本书的开篇讲中国的内陆、讲抗战中他作为远征军在印度与缅甸,大历史的影子就在其中跳跃。尤其有一篇文章叫做《没有特定地点:只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反省》讲得尤其好,反思了袁世凯、蒋介石与国共内战,侧面印证了毛泽东观察到的“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以及土地革命的正确性。这都有大历史观的思维在其中。

《放宽中国历史的视界》里有一篇很短的文章,叫做《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也写得好,提出了五百年这样一种朦胧的概念。

当以“大历史观”观察与思考事物时,我在书中也稍微提到了,它要求我们要退而远瞻,模糊地观察事物,模糊地看才能看得更清楚。模糊比清楚更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事物的现象是具体的,而事物的轮廓是隐约的。见微知著、明察秋毫,这些具象的事物观察,可以发现事物当时阶段的轨迹或趋势;但是人们往往很难跳出当时的历史阶段看历史,当你“身在此山中”时,往往会“云深不知处”,看不清楚事物更宏观的、龙隐不见的大轮廓。所以要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退而远瞻,模糊地看,这是辩证的。

百道网:这本书的副书名叫“如何修炼出自己的核心内容”,请问您自己通过了怎样的修炼?最后修炼出的自己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您在书中提到,“建立自己的内容体系,若没有自己的体系,听再多金句也难成第一流”,在您为自己打造的内容体系里,对外是如何呈现的?

李不太白:我们中国过去的传统知识群体,以大学之道的“止于至善”为终极皈依。放到现代中国社会里这样一个小我身上,要到达的那个地方、那个“止境”是什么呢?我认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投入到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中去,就是首先用包括中国与西方在内的实践出来的现代性哲学来发展自己,过去这叫格物、致知,然后修身,发展好自己以后再去影响自己所能影响到的一切他者,去实践传统中国士人的那种“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精神,从独善其身出发,试着去兼善天下。当然这个天下的范围可大可小,也许是你的公司范围内,也许是你的粉丝范围内,也许是超越这一切而至于无限。

这本《长线生长》的小书只是我过去偶然流露出来的一声敲门声。对我自己而言,真正的实践与体现,对外的呈现,都还没有真正开始。我想我至少还要写两本正儿八经的、一种体系化探索的大书。我必须完成它,它将有益于我自己的内心升华,也会大益于他人和这个社会。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有可能会自然发展出另外几本薄薄的小书,它们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材料支持,是一种自然流淌。

至于说如何建立自己的体系,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榜样。《长线生长》中举了一些杰出的例子,毛泽东有自己的体系,邓小平有自己的体系,美国有自己的体系,齐白石有自己的体系,苹果有自己的体系,这都可以给人以启发。

心法上你先要明确自己的内心,体系上你要有自己系统的东西,内容你要建立自己的根基。百业千技,都是如此。比如说,像我一个亲戚种了几十年的西瓜,他也能发展发自己独特的关于西瓜的体系,以至于他种的西瓜因为特别甜而供不应求。

百道网:您在书中从心法、内功、外力、组织、实践、意志、身姿与精神等八个方面,建立了现代中国青年长线生长所需的一套基本认知。为什么是这八个方面?请阐述一下这八个方面各自代表了哪些具体的意义?

李不太白:我们先说传统经典《大学》。《大学》里的内容,被后人归纳为所谓“三纲八目”。三纲是总目标,也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又分为“内修”与“外治”两部分:内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治,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内修”与“外治”之间的是修身,修身于内就是独善其身,向外就是兼善天下。

在《长线生长》这本书框架定下来后,发现逻辑顺序是下意识地与《大学》对应,看起来是八个方面,实际上大方面概括来说就是三个,即心法、内功、外功(儒家讲的“事功”)。

具体而言,心法、内功两章好比是诚意、正心;外力、组织两章好比是格物、致知;之后的四章实践、意志、身姿、精神都是针对“外功”而言的,是投身于社会实践时的精神修炼、采取的态度,也就是“心法”与“内功”修炼后的外现,这就好比是《大学》中修身向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长线生长》的“心法”“内功”两章,它想要在现代中国实现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大学》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做的事情——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打好一个人出发之初的心性根基。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本书的“心法”放在第一章的原因。我希望用两篇文章在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建立一些基础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人心之中的生长将带来长久的福报。

这八个方面笼统概括在心法、内功、外功来说,关系如下:

“心法”是源头,“内功”是基础,“外功”是前两者外露的表象。所有人都愿意追求成功,成功是时机、运势、思路、奋斗的结果,但是用大历史的视野看,在中国,个人、家族、社会长久的成功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表象,而在基础性、根源性的心法与内功。

“内功”,是提醒人们要知道自己根基性的内容,是建立自己一个长久的体系,并在具体事情变化中不断改进升级。

其余的“外功”几个部分其实不用多说,每个人都有他所在行业与事业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术”的东西,天下成就大功业者无数,他们在“术”上的具体实践中做得比我好太多了。所以在“外功”部分,作为一个平凡读书人的作者,我主要从自己擅长的方面,结合历史的、时代的、哲学的讲了一些观察与思考,包括一个人攀登到成功的峰顶之后可能会发生的心灵出口问题。

在“外功”部分,任何人都会涉及到一个组织问题,就是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组织。我不是研究组织科学的,但是从大历史角度说,所有中国现代组织无不被两三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所左右,今天中国所有组织都是传统农耕大陆文明与现代文明大碰撞的下组织,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惯性的巨大冲击,而在这方面,我有自己的大历史观察与见解。

我尝试写的是大历史观的一声敲门声,有长远视野的人会觉得本书余味不绝。

百道网:您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关联探索,还去分辨儒释道等古代思想之间关系。促使您进行这方面学习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

李不太白: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像探索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源性的东西,找到影响“我们的”与“他们的”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种动机不是指具体的动机,而是模糊的大类的动机,人性、社会性、宗教性或文化性、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动机,以及制约它们的大类因素,我对此有无穷无尽的兴趣。

百道网:您在书中引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哪些好处?当下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传统文化中获益?

李不太白:只要你在现代中国生活,在这里发展,你就必须懂得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内容。

这只能从两个方面学习。

第一是从实践中学习,从自己与他人的人生经验里学习,从一切失败与成功经验中学习,这也是经验论哲学所崇尚的。知识来自经验,来自感觉与反思,来自我们实践里“摸着石头过河”,来自实事求是,在这里,我想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英国经验论哲学是有交集的;

第二,只有下功夫一条路,没有捷径,就是下功夫阅读中国的历史与哲学,哲学也许是在人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拐杖,但可以先读中国历史,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与生活去思考历史经验的作用。

从公众号到图书出版,需在选择与修订方面下功夫

百道网:您是公众号作者,多篇文章都是10万+。这本书的内容和您公众号的文章有哪些关系和差异?从公众号自媒体到图书出版,内容表达和框架结构上是如何搭建的,做了怎样的修订和完善? 

李不太白:公众号文章都是单篇独立的,但由于我本身对某些根源性东西的探索兴趣,所以隐藏在其背后有一些基础性的共识的东西。不过若要写成一本书,那就要在一个大的逻辑下从中寻找内容资源。我是按照心法、内功、外功这样一个框架搭建的。

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在两个方面:

第一,选择。有些文章虽然影响力比较大些,像国民党基因分析那篇影响很广,但审核上很难通过,或者说需要漫长的审核时间,只有放弃;有些文章虽然也不错,例如分析中国足球背后根源的那篇,但放在这样的书里就会突兀,也必须放弃;而在有的框架下,合适的文章只有一篇,那就需要重新创作新的文章,例如解读梁山背后组织结构的、天理与人欲的现代关系的那两篇文章,实际上是为了这本书新写的,尽管写出来后也发布在公号上,但那并不是主要的考虑。

第二,修订。对我这样比较较真的人来说,我感觉修订是极为耗费心血与耐性的,也极为考验你的知识储备与认知。可能你仅仅为了修订一句话,你就得去查阅大量资料,判断它那样说是否能够立得住,这需要很大的耐性,耐不住寂寞就很难做到。比如说在后记中,我说到了宋明理学创立过程中与佛教中国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就需要去研究资料,不能根据自己的大概印象信口开河的,那完全不行,你必须在研究,写在纸上、印刷出来的东西就必须经得起经验。

百道网:这本书的书名带了明显的互联网语言风格,但内容体系又来自于大历史的观照,呈现出来的表达又有着励志书的风格。您怎么看这几种风格的混合呈现?

李不太白:这可以分成三个“名”去说:

其一,互联网语言风格、励志风格都是一种随机变化的形式,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形式,是剑法中的“有招”;

其二,大历史观照是视野方式,思维方式,是剑;

其三,而它们都从属于心法,心法是“无招”。

无生有,无也胜有。无是宗,有是变,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形式都是随机的,哪种适合用哪种,无所谓。

百道网:与图书出版相比,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人群都要广得多。促使您把自己的思考和文章变成图书出版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与这本书的出版社结识并顺利完成图书出版的?

李不太白:我对书有一种传统的朴素信仰,我认为出版一本书是很慎重的事情,网文你可以随便写,写错了可以修改,再不行还可以删除,但出版书是严肃的,它意味着你对喜欢你的读者、对你自己,有一个系统思考,它会帮助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缺陷,是你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下一个阶段再出发的起点。

与出版社的结识,也是通过公众号,感谢肖风华社长发出的邀请,以及这本书的编辑段洁。第一次出书,对许多规则不知道,过程中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有些是整篇文章的替换,最后能出版出来当然要感谢编辑团队的用心与耐性。我相信这是一个相互认知、认可与成就的过程。

当代大侠文章,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百道网:在网络上,您的文章被粉丝们誉为“当代大侠文章”。大侠这个词在武侠小说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在您看来,是您的哪些思想、行为、做法与当代年轻人产生这样的共鸣?您如何理解他们眼中的“大侠文章”?

李不太白:儒家精神传统下,文章的本质是教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你看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写的一系列文章,像柳宗元的《天说》《天对》等文章,明确反对汉儒董仲舒的所谓“天人感应”的符命之说,强调世间人事,用人代替神;像韩愈《原道》《谏迎佛骨表》就是明确地在佛教盛行、儒道沦没的时代里自负复兴道统的责任,所以他反对六朝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的文章方法。

气盛言宜,说的是文章中首先要有精神价值;文道合一,就是文以载道,文章是道统的外现,是为了心中的道统而写文章,而不是为了流量。

我追求的是自己的内心,我要抵达的也是自己的内心。我认为现代人很容易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远成了天地之间一个小点,等到了生命终了早就看不见自己的内心了。现代经济世界,无论是谁身处其间,利益都是很重要的,我也爱钱,爱名,功名利禄我都爱,但它们大不过我内心最初的热爱。

它们必须在遵从我内心热爱的基础上,去顺便为之,我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核心追求,退而求其次。

我想,如果有人从我的文章中看出了一些侠气的话,可能是因为这个。

我理解的中国人精神传统下的所谓“大侠”,那其实不是江湖意义上的侠客,也不是庙堂意义上的忠直干臣,而是从传统中国人到现代中国人精神上的自由、自重、自尊以及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责任意识,是孟子讲的那种浩然之气,它表现在具体做事上,就是:因为有所敬畏,而有所不敢为;因为有所承担,而有所尽力而为。

什么是大侠?在韩非子和秦始皇眼里,“儒以文乱法,武以侠犯禁”,封建统治者角度来说,那都是需要打击的。但是儒家的精神追求是“从道不从君”,现在的“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立场。你不能为了立场而说话,今天为了权贵阶层,明天为了企业家群体,后天又代表基层民众,然后又转身一个小资情调,那是变色龙。真正的儒家人格精神,应该是从道不从君,不为阶层利益去喧哗,而是了追求心中的光明与道统,这样你的生命就能够有一天达到浑圆的境界。

因此在儒家的某些积极价值意义上,“侠”代表了道统,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些侠客其实是儒家士人的化身,令狐冲是采菊东篱下、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张无忌是入世教化的王阳明那样的人物,郭靖则是于谦、林则徐那样的悲壮人物,黄药师与杨过则是“竹林七贤”那样的人物,至于韦小宝,那就是历史上的投机取巧者总汇编,是犬儒,不过他在计算自身利益时候多少还讲点江湖义气。洪七公是真正的儒家理想主义中的“侠”,人格独立,自由而不拘泥于物,有原则,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选择郭靖为徒,教出这样的弟子。

从儒家《大学》精神来说,“小侠”就是人格独立、自尊自爱、独善其身;“大侠”就是公平平等、尊人爱人、兼善天下。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前者都没有的话,后者更不可能。因此做到前者已经不易,做到后者很难。我希望自己的文章先从最基础的“人格独立”做起,即不媚俗、不逢迎、不为了流量越过底线,努力去实践一点后者。

百道网:您目前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是否还在坚持写公众号?越来越多的新互联网产品诞生,比如AIGC的风口下,会对您的研究产生哪些新的影响?您在书中提到的建立基本认知的八个方面,又该如何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不断调整?

李不太白:我还在写两本书,这两本涉及到一些本源问题。为了写好它们,我同时在天天研读一些历史与哲学方面的书,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思考资源还需要向更深的深处扩充。

至于外部世界的风潮,对我当然不可能没有影响,但影响是轻微的。我把外部世界都看作为我研究的材料,我热情观察一切新生事物。但是说到底,除非人工智能真的会诞生出独立意识,否则,各种互联网风口对我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我敞开怀抱迎接各种互联网新事物,它们可以为我所用,用孟子的话讲,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平台是载体,风口是势能,不过对于我来说,最关键的是我有什么样的核心驱动内容。核心内容可以驾驭一切平台,找到所有可以利用的风口势能。扎根的事情要慢,不急于一时,有了深根,发展可以快,就像枝叶在春夏勃发生长。但最根本的还是根。

当然过程中为了支持我的深度研究,我也可能会找到一种“过程的”呈现的方式,而不一定非要等到完全写出一种根源性的结论。

至于八个方面,我已经将它们概括为心法、内功、外功三大部分了。

面对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三部分的处境也是不同的。如果以令狐冲学会的“独孤九剑”来比喻的话,那大概是这样:

“心法”是不变的,或者至多增加一点时代的新鲜养料,但根基不变。这好比是独孤九剑的用剑意识,就是风清扬说的那种“用剑无招,才是高手的境界”,只不过他说的是道家心法,而我们的根基在于提炼儒家中的光芒;

“内功”在基本逻辑上是也不变的,也就是一个人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体系与方法论,但在具体内容上要随着时代大趋势及时迭代升级。比如说一个近代的体系,它到今天就可能不再适合你现代的实践了,那就要升级;但并不是说要把近代的那个体系基础扔掉,而是在那个基础上迭代升级。这就类似于“独孤九剑”中的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等等。

“外功”属于形式,要随机应变,永远在变,就像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永远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千变万化,变幻莫测……但它背后的心法不变、根基没变。这就是具体实践了,也就是独孤九剑中临敌。前面说了,许多人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在战争学习战争,修炼出的“术”可能已经特别厉害了,顶级高手非常多,反正比我厉害多了,但是可能最后在站到了山巅,却发现“拔剑四顾心茫然”,心灵出口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终极归宿,那我希望这两篇“心法”能够对他有所参考与助益。

说到底,无论走多远,你的根还是脱离不了中国文化传统,还是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找到心灵归宿,因为血液里流动着的东西毕竟叫中华。

作者:李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