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2023年7月,蒲公英童书馆的原创自然科普图画书“中国旗舰物种系列”新出了一本《东北虎的故事》。在这本书中,科普作家、大猫生态科普公众号“地球有意思”创办人谷洪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三只虎宝宝从出生、成长、生存到独立的故事。电影镜头般的画面让孩子们如同观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东北虎纪录片,孩子们将发现,在顶级捕食者的世界里,生存是它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将看到动物的世界也有着人类世界的悲喜,生命的意义会在每一次的艰难求生中延续下去。这本书也秉持了“中国旗舰物种系列”,通过故事与科普的形式,在孩子心中播下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种子的概念。
《东北虎的故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谷洪 文 李赞谦 图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老虎身处食物链的顶端,作为自然界的顶级捕食者,它们的强壮、威猛为人乐道,但大众对于它的认知大多局限于动物园或者银幕上的“动物世界”节目。
在中国小孩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东北虎是绕不过去的一篇。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在我国的地理和人文认知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虎的亚种中,东北虎的体型是最大的一种。因为栖息地寒冷,猎物数量稀少,它们不得不拥有一片很大的领地才能搜寻到足够的食物,这也给我们对东北虎的保护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谷洪想让孩子们从小形成理解东北虎、关爱东北虎的观念,因此一直想找机会创作关于东北虎的少儿绘本,这次和蒲公英童书馆的合作让他完成了心愿。在《东北虎的故事》里,谷洪选择了他认为最有意思、最可能吸引孩子的部分,那就是老虎的成长。“我相信,人们会因为熟悉而关心,因为感同身受而热爱。对小朋友们来说,小东北虎和他们一样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有快乐也有痛苦,有相聚也有分离,没有什么比这种共同的遭遇更能够让小朋友们感同身受了。”
在剧情的设计上,谷洪也曾犹豫,要不要表现幼虎在成长过程中夭折。对此,蒲公英的编辑们肯定了他的设计,表示“经历挫折而后成长,也会让小读者们有所收获”。于是在故事里,一个欣欣向荣的老虎家庭遭遇变故,不同个性的小老虎有了不同的命运,活下来的小老虎学到了一课,继续长大,最终离开父母开始独自生活。在塑造不同老虎,尤其是三只小老虎的时候,谷洪极力避免千篇一律,让每个东北虎宝宝都有不同的个性,读者能感受到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个体。另外,孩子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东北虎的发育过程、身体特征、捕猎行为、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等,同时还能了解多种伴生动植物的相关知识。
生态保护要从我做起,除了持续关注东北虎、拒绝和抵制侵害东北虎的恶行外,谷洪还希望读者能够走出城市,多去接触大自然。2021年,国内成立了一批国家公园,其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就是野生东北虎的家园,他表示百闻不如一见,这种深度体验不但可以把读者们在绘本、电视上看到的景象与现实联系起来,还能为当地人创造旅游收入,让当地人从东北虎身上赚到钱,形成一种正向循环,真正做到一举多得,让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
谷洪
百道网:您是一位资深的老虎迷,专注猫科动物尤其是虎的生态知识普及。您自己是什么时候爱上老虎,并开始这一系列工作的?在您看来,老虎的魅力是什么?
谷洪:据我父母回忆,可能我是在自己还没有记事的时候就喜欢上老虎了。那是上世纪80年代,我家距离北京动物园很近,在我半岁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带我去动物园,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在逛动物园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去狮虎山,尤其是兽舍。很多人不愿意闻老虎身上的腥臊味,可这对我好像没什么影响。每次去动物园大概有一半时间是在狮虎山度过的。有时候我父母忍不住那股味道想离开,我就哭闹——特别小的孩子只能用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喜欢看大老虎。我小时候的照片可能有一半是在北京动物园拍的,其中大部分是在狮虎山里面的兽舍。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我和老虎有了这样一种缘分。
后来,随着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尤其是求知欲的增长,我希望能更深刻地认识老虎,这时候似乎不单单是兴趣,而是有了深入挖掘的想法。于是我开始搜集各个方面关于老虎的研究文献、科考回忆录,开始在一些论坛、贴吧跟爱好者交流。那时候的论坛和贴吧里有很多潜水的“大佬”——很多专业研究人士也喜欢在这类地方交流,就这样“以文会友”。之后,通过开通“地球有意思”这个公众号,更是和很多林草系统,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方面的专家成了朋友。这也是我做大猫生态知识科普的一个历程。
一般人喜欢老虎,首先一定是被“它们身处食物链顶端”这样一个位置吸引的,它们的强壮、威猛为人乐道。在我国,就有很多和老虎有关的传说,人们崇拜老虎的力量,敬畏老虎的威严,从虎贲军、虎符,到虎头帽、虎头鞋,代表了从庙堂到民间,老虎的影响无处不在。
除此之外,对我来说老虎还有另一重魅力。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里,行踪隐秘,甚至神出鬼没,虽然老虎伴随人类文明一起生活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我们对老虎的认识总是有朦朦胧胧的感觉。由于缺少安全的观察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古人对老虎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它们行为(老虎如何生活、如何繁殖、如何成长)的了解非常有限,只能通过偶然的“惊鸿一瞥”得到一些碎片信息。正因如此,我们对老虎的传统认识可谓“真真假假”,既有“一山不容二虎”这样比较靠谱的说法,也有“虎行生风”这样的讹传。讹传给老虎身上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层神秘色彩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在人们将对野生动物研究的科学方法与无线电遥测技术结合之后,才逐渐被揭开。某种程度上,现代人对老虎的科学研究,正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几十年来,一个个里程碑似的研究不断刷新了人们对老虎的认知,让老虎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老虎的猎物是谁?它们每年要吃多少肉?它们如何选择猎物?是不是主要捕捉老弱病残?它们是主动搜寻猎物,还是守株待兔?单是老虎的食性一项就有许多有趣的新发现,而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我们可以设计越来越多的研究,去回答更多、更有意思的问题。虽然老虎不会说话,但科学仿佛在帮助它们默默诉说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新发现都深深吸引着我,不断刷新自己对老虎这个顶级捕食者的认知。这是我越来越深入地关注老虎的源动力,也是老虎的魅力所在吧。
百道网:这次您讲的是《东北虎的故事》,那么和其他“大猫”相比,东北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谷洪:东北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大”。过去人们认为东北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这个观点有一些争议,但它们至少也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围绕东北虎的“大”,可以引申出两个很有趣的话题。根据20世纪初的一些狩猎资料记载,人们曾经猎获过很多体型非常大的东北虎,记录中不乏体重超过300千克的巨兽。但是1992-2004年间在俄罗斯远东开展的野外研究麻醉了很多只东北虎,科学家发现这些东北虎的体型远没有历史记录中那么大。人们麻醉捕捉的野生雄性东北虎的平均体重不到180千克,最大个的体重约208千克(国内由于还没有开展给野生虎麻醉、戴项圈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关于健康野生东北虎体重的数据公布)。历史数据与现代科学考察的结果相差甚远,原因为何?是历史数据夸大?诚然,一些猎人喜欢把自己的猎物夸大,但在分析了历史文献后,一些学者认为其中一些大个体东北虎的体尺数据非常详细,可信度很高,而这些数据中就包括了体重250千克的东北虎。那么,是野生东北虎的体型“缩水”了?还是今天的科学考察样本量太小不具备代表性?这个问题有待科学解释。
东北虎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们生活的地方非常冷。除东北虎外,今天所有其他野生虎亚种都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森林中,只有东北虎的栖息地会经历漫长、严酷的冬天。严寒导致东北虎的猎物数量稀少,它们不得不拥有一片很大的领地才能搜寻到足够的食物。虽然领地面积大看上去很威猛,可现实中却是无奈之举,而且这还带来了额外的麻烦。比如,同样想保护一个拥有50只成年虎的种群,在印度可能只需要建立1000多平方千米的保护地就可以了,而在东北地区,这个数字至少要扩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给保护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百道网:您是什么时候想到把《东北虎的故事》里的这个故事搬到绘本里,分享给大家的?为什么想写这个故事?在创作这部绘本的时候,您的状态是怎样的?
谷洪:在我一开始做科普的时候,受众主要是成年人、大学生这类群体。因为我觉得生态保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只有这个年龄段的人能够理解其中那些比较深刻的东西。但这个年龄段的读者也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做科普的时候,除了普及科学知识,更希望的是普及一种关爱生命的理念。在现实中,大多数成年人的观念都已经形成了,而且很难被改变。我认为,科普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而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段当然是在一个人小的时候。于是我就想到,如果把东北虎的故事做成绘本,让那些正在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小朋友读到,就有机会对他们产生真正的影响,形成理解东北虎、关爱东北虎的观念。所以我一直想找机会创作一个关于东北虎的少儿绘本。
在绘本中介绍东北虎可以有很多个切入点,感觉有千言万语想跟孩子们说,但绘本的篇幅有限,我选择了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最可能吸引孩子的部分,那就是老虎的成长。在过去,我们对东北虎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认知,高大威猛的光环下,大家对东北虎在野外到底如何成长、如何生活所知甚少。我相信,人们会因为熟悉而关心,因为感同身受而热爱。对小朋友们来说,小东北虎和他们一样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有快乐也有痛苦,有相聚也有分离,没有什么比这种共同的遭遇更能够让小朋友们感同身受了。于是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符合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很多普通人不熟悉的东北虎生活片段加了进来,让我们用上帝视角陪伴小老虎的每一天,看着它们跌倒、又爬起来,就这样一起成长。
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是创作之前先构思大概的故事骨架,再次确认科学事实,然后尽量一气呵成,写完第一稿。在东北虎故事的创作过程中最艰涩、或者说最麻烦的是查找资料。这些年读了很多资料,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研究结果一时之间想不起出自哪篇文献,虽然对具体细节记忆很深刻,但必须找到精确的出处,确保每个情节经得起推敲。此外,在写的时候还要兼顾小东北虎出生的时间、季节,它们的行为成长、身体成长,与妈妈的互动、爸爸的互动,体型的变化,甚至眼球颜色的变化(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刚出生的幼虎眼球和虎妈妈的眼球颜色有什么差别)、什么时候长乳牙,都要查找多份文献资料,交叉比对、反复确认。尽管很多细节没有在文字上体现,但是绘本的特殊性在于文字和绘画是一个整体,我必须为绘画老师的创作找到科学依据,尽量减少他在后期的工作量。这个前期准备过程非常碎片化,当然也是收获满满,横向对比、整理了很多不同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笔记资料。
而在写作开始之后,我只想顺着思路天马行空,想写的太多,第一稿我记得写了1万多字。一方面是自己脑中的那个故事卷轴在不断打开,不愿停下;另一方面也是对绘本创作的规律不熟悉,只好自己先做“加法”,之后再和编辑老师一起做“减法”。整个故事和文字创作大概改了十几稿,对我来说绝对是个深度学习绘本创作规律的过程。这也体现出,不单好的科普和科研是有很大区别的,绘本创作和一般的写作也有很大区别。感谢蒲公英的编辑老师们,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删掉一些自己精心设计的情节很痛苦,但回头看这就是绘本创作的规律,也让故事更紧凑、更适合我们的读者接受,整个创作过程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百道网:您在本书借东北虎一家五口的生活故事,特别是三只小老虎从小长大的经历,最想表达怎样的精神与理念?想带给小读者怎样的体验和启示?
谷洪:我想,这个故事首先能让小读者们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小东北虎是如何成长、生活的。除了科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在小东北虎每天的生活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自己每天也会像小东北虎兄妹一样和同学们嬉戏打闹;也会和小东北虎学习如何长大;也和小东北虎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好奇心重、胆子大一些,也有的喜欢跟在哥哥姐姐们身后,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
除了感同身受之外,我还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体会东北虎生活的艰难、关心它们的命运。这是我想播撒在读者朋友们心里的一颗种子,等到小朋友们逐渐长大,具备更多科学知识,这颗种子能够在科学的浇灌下长出美丽的花朵,让大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的坚定支持者。
百道网:创作这本书的难点有哪些?能否分享一下值得关注的细节魅力?请您介绍一下本书在故事设计、角色塑造、语言风格、节奏把握等方面的处理方式以及呈现效果。
谷洪:我想这本书的难点主要来自它的特殊性。首先,这是一部少儿绘本。绘本和纯文字作品不同,有页数限制,每一页的文字要和绘画配合,文字还要给绘画留白。过去我可能构思一个主题、查好科学文献之后提笔就写。但绘本要先确定页数,先大致框定每一页的主题。这在内容和篇幅上就有了限制。此外,受众群体的年龄在那里,在语言描述、遣词造句上要符合这个年龄段读者的欣赏习惯。比如在第一稿的开篇,我是这样写的:“六月的东北森林里,已经是一派初夏的景象。天刚刚亮,森林深处的一个石洞里,传出了一串既像婴儿啼哭、又像小鸟叫的声音。”这可能是符合纯文字创作的开头方式。但在绘本里,就要简洁、就要给绘画留白。所以最终的开头就是“初夏,森林深处的石洞里,东北虎妈妈生下了三个虎宝宝——虎哥哥、虎弟弟和虎妹妹。”这是一个需要适应的地方。
其次就是科学性。这是科普少儿绘本,科学性很重要。关于查找资料、做足准备的事情,我在上文也提过。而我和绘画老师、编辑老师在科学性上所做的准备,也正好体现在了这本书诸多的细节上。在故事创作大致完成之后,我们的画家李赞谦老师给我拉了一张清单,他想要把在东北虎栖息地里生活的主要植物、动物、昆虫、鸟类都一网打尽,不但要确定它们的中文名、英文名,还要确定各种候鸟出现在这里的季节,植物开花的月份,一天中每种动物活动的时间段等细节。我们搜寻了大量资料,准备了很多视频、图片,所以大家在书中看到的那些主角之外的飞鸟、昆虫都是李老师静心雕琢的成果。而其他一些细节,比如东北虎耳后的白斑、它们的耳朵在老虎处于不同心理状态下朝向什么方向,雄虎和雌虎的体型差距,每只老虎的斑纹必须各不相同,成年虎搏斗时候站立的姿势,它们前掌上悬爪、掌垫和趾垫的形状和位置,幼虎什么时间睁开眼,幼虎眼球的颜色,幼虎的耳朵大致什么时间直立起来,雌虎选择巢穴的地点,幼虎出生的季节,不同季节它们长多大、有哪些典型的行为变化,幼虎的食物何时从以奶为主到开始吃肉……这些知识点我们都考证了大量的文献。相信仔细阅读的朋友们能够从中挖掘到这些有趣的细节。
在故事设计上,我曾经有一个忧虑。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即便身为兽中之王,也不是每一只小东北虎都能成功活到成年。我们要不要表现幼虎在成长过程中夭折,这曾经是令我犹豫的问题。后来蒲公英的编辑老师们肯定了我的设计,经历挫折而后成长,也会让小读者们有所收获,于是有了今天的故事。一个欣欣向荣的老虎家庭,遭遇变故,不同个性的孩子有了不同的命运,活下来的孩子学到了一课,继续长大,最终离开父母开始了独自生活。
在塑造不同老虎、尤其是小老虎的时候,我希望避免千篇一律。过去不管是看电视还是去动物园,在我们看来每只老虎好像都差不多。可实际上,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个性,小东北虎也一样,有的胆小、有的好奇,有的学习快一些、有的好像“笨”一点点,虽然篇幅原因没法展开,但我希望读者能感受到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个体。
在虎爸爸的形象构思方面,我还有另一层考虑。过去人们认为雄虎基本不参与育儿工作,可以说是“甩手爸爸”。近年来,无论在印度还是俄罗斯的长期追踪研究都发现有一些雄虎绝对是标准的“好爸爸”。它们会定期和妻子、孩子相聚、跟孩子打闹玩耍,有时候还会分享猎物。当然不是每只雄虎都会这么做,我们也不能解释这是因为遗传还是其他什么因素造成的。也许就像不是每个男人都是称职的父母一样,这恰恰说明我们关注的东北虎不是一个扁平的嗜血猛兽,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虎爸爸会为保卫领地、保卫妻子孩子和敌人殊死搏斗,平时也会在巡视领地之余和孩子温柔嬉戏。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虽然父亲因为工作忙碌不常陪在孩子身边,但一有时间总会陪我去动物园,享受哪怕短暂的阖家欢乐的时间。
百道网:您在十余年内遍访国内外虎研究专家,深入东北实地考察,多次探访国内外野生虎栖息地,翻译英文科普文章数十篇。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国内外近十多年来东北虎研究保护的历史和相关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谷洪:说起人们对东北虎的研究历史,大概有两条主要的研究路线。一条始于苏联时期。1940年代初,苏联动物学家卡普拉诺夫(L.G. Kaplanov)第一个注意到了野生东北虎数量锐减的情况。在1940年和1941年冬季,他亲自率队到东北虎在俄罗斯的主要栖息地——锡霍特阿林山脉开展了调查。他们深入东北虎栖息的山林,爬冰卧雪,追踪老虎在雪地留下的足迹,统计种群数量和分布位置。结果显示,当时苏联远东地区仅有20-30只野生东北虎,这些老虎分散在几个相互孤立的地方,情况岌岌可危。他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撰写的著作《虎、马鹿和驼鹿》是第一部研究东北虎种群数量的著作。在卡普拉诺夫的努力下,苏联政府宣布禁止狩猎成年虎,后来又逐步停止了捕捉虎崽,东北虎的数量开始回升。
在卡普拉诺夫之后,苏联的一代代老虎研究者追随他的脚步,在冬季没膝的大雪中长距离追踪东北虎的足迹链,研究老虎的数量、食性、捕食成功率、家域面积、繁殖情况以及猎物密度等问题。例如尤达科夫(A. Yudakov)在1971-1973年的连续3个冬天里,徒步追踪东北虎雪地足迹链,累计达近1300公里,获得了大量珍贵数据。
总的来说,苏联的东北虎研究自成体系,依靠极其深厚的野外功底,以及坚忍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把东北虎的保护和研究推到了很高的水平,苏联境内东北虎的数量也一直在缓慢回升。
东北虎研究的另一条技术路线则出现的比较晚。1970年代,美国学者在尼泊尔的奇旺国家公园开展了对老虎行为生态学的研究,首次将无线电遥测技术应用到了对孟加拉虎的研究中。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宋奎斯特(M. Sunquist)和大卫·史密斯(J.L.D Smith)最先揭示了老虎社群行为——老虎的领地多大、它们和同类是如何交往的。1992年,曾在奇旺担任过大卫·史密斯野外助理、同样师出明尼苏达大学的戴尔·米盖尔(Dale Miquelle)也来到了俄罗斯远东,与俄罗斯科学家一道在锡霍特阿林保护区开展了东北虎研究项目。可以说,这条新的研究路线是苏联传统的野外研究方法与现代无线电遥测技术的结合。研究结果证实,虽然东北亚的环境与尼泊尔有天壤之别,但东北虎的行为特征与孟加拉虎十分相似——同一性别的成年虎领地几乎不重叠,一只雄虎的领地与几只雌虎重叠,老虎领地面积的大小与猎物的数量(实际是生物量,单位面积内猎物的总重量)有关。
而对东北虎研究的另一项重要进展也来自南亚。此前,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印度,人们研究老虎数量的时候都采用“通过足迹辨认个体”的全部计数方法。这一方法存在一些弊端。辨别足迹过于主观,需要极强的经验,容易被人为操控,而且人们无法保证每一只老虎的足迹都会被人发现。印度老虎研究者、也是前文所提宋奎斯特的学生乌拉斯·卡兰特(Ullas Karanth)改进了老虎种群数量的调查法。由于老虎的斑纹和人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乌拉斯借助红外相机拍下老虎身体两侧的斑纹以确定个体,再根据“标记-重捕”统计模型估测老虎的种群数量。此后,科学家们不断改进这个数学模型,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老虎数量调查结果都是用这种方法得出的。
百道网:据了解东北虎只有中俄有,他们的种群现状如何?
谷洪:目前野生东北虎主要有三个种群。第一个大种群生活在俄罗斯的锡霍特阿林山脉,大约有数百只,绝大多数野生东北虎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第二个小种群生活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部的豹地国家公园,以及位于我国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地区、紧邻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中,这一种群的东北虎数量大约有几十只。第三个种群生活在黑龙江北岸的俄罗斯阿穆尔自治州和犹太自治州。这个东北虎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大部分是俄罗斯有关部门从滨海边疆区抓来并异地放归到这里的个体以及它们的后代。
百道网:对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东北虎保护来说,普通读者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对于想投身其中参与保护行动的热心人士,您有怎样的建议?
谷洪:我想首先是保持关注,希望读者朋友们能持续地关注东北虎。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有很多渠道可以搜索到有关野生东北虎的信息。我想,对小朋友们来说,一切都是从关注开始,从关注到关心,关心到喜爱,喜爱到兴趣,今后再从兴趣发展到志趣、甚至志向——立志成为一位研究东北虎的生态学家,而一切的开始在于关注。在关注的时候,还需要家长朋友们帮助做一些分辨工作,当今互联网上同样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胡编乱造的科普遍地都是,希望家长也能够多关注像蒲公英这样对自己作品科学性负责的出品方出版的作品,让孩子们在科学的前提下去认识世界,认识东北虎。
我建议普通读者做的第二件事是“生态保护从我做起”。记得前几年和印度一位老虎研究专家聊天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问我,现在中国人还买虎制品吗?我说,现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知道野生动物制品不但是违法的,而且所谓的功效没有任何科学的依据,绝大部分人坚决抵制这些野生动物制品。所以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如果他们对这些盗猎、盗采的野生动植物没有需求,就真的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了。在平时,我们做到看到有用弹弓打鸟的人去制止他,看到有集市卖所谓“山货”——山鸡、狗獾之类的野生动物,不但我们自己不买,还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制止这样的事情,这一点一滴的努力都是我们为保护东北虎和其他野生动物做出的自己的贡献。野外生活本就不易,就不要再让这些生灵背负上人类的影响了。
我建议的最后一点是多多实地体验。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走出城市,多去大自然。2021年,我们国家成立了一批国家公园,其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就是野生东北虎的家园。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电视上、书本里看一百遍,都不如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去实地看看东北虎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是什么样子,这里的森林是什么样?和北京上海的城市公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北京上海的森林公园没有老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如何与老虎打交道?这种深度体验不但可以把读者朋友们在绘本、电视上看到的景象与现实联系起来,还能为当地人创造旅游收入,让当地人从东北虎身上赚到钱,形成一种正向循环,真正做到一举多得,让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
百道网:《东北虎的故事》落地蒲公英童书馆的机缘和过程是怎样的?在出版本书过程中,蒲公英童书馆给予了您哪些内容上的建议,还有其他帮助和支持?
谷洪:这本《东北虎的故事》最终出版首先要感谢《雪豹梅朵》的作者刘炎林老师。我和刘老师是通过我的微信公众号认识的。我们以文会友,相谈盛欢。此前他和蒲公英童书馆合作了绘本《雪豹梅朵》,正是在他的大力举荐下,我才有机会与蒲公英合作创作了这部绘本。
在出版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蒲公英童书馆的编辑老师们在绘本领域的深厚功力。一开始我的创作习惯还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实际上这都很不适合少儿绘本的读者群。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掌握了绘本创作的一般规律,从最开始的故事框架、每一章的内容、到情节设计、语言文字的使用,编辑老师们给我很多中肯的建议,让我逐步学会了(实际上还要继续学习)如何用文字和小朋友读者交流。今天出版的版本虽然凝结了我们很多人的心血,但由于我个人水平原因,难免还有稚嫩之处,甚至不排除还存在科学性上的疏漏,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创作别的少儿绘本时能再上一层楼。
百道网:在本书中,绘者李赞谦以怎样的个人风格为小读者呈现了视觉震撼?看到他的画时,您有怎样的感受?合作过程中,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谷洪: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李赞谦老师真的是让我肃然起敬。尽管在故事大体完成后,我给李老师准备了一些视频、照片素材供他参考,但李老师需要的远不止这些。一上来他就给我列了个单子,想把东北虎生活环境内的花花草草、一木一昆虫都罗列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绘本中某个角落的一只小动物、一株花、一只鸟都饱含李老师的匠心,这更让我有了“少儿绘本字数虽少但书却绝对不小”的感触。尤其当看到李老师完成的绘画作品,比如其中一张画着伤重不治的虎宝宝躺在冰天雪地里、头上有几只乌鸦飞过、天上翻着乌云、四处苍茫大地树叶落尽、一片肃杀的场景,就像我在创作故事时候脑补的画面一模一样,真是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最后审校的时候,我们又重新审视了画中的细节,比如老虎掌垫、趾垫的位置,在不同情绪下老虎耳朵的姿势,动物相对体型的大小,动物在不同季节毛色的差别,很多细节李老师都反复核对,再三确认、修改,这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值得我学习,也非常感谢李老师把我们创作的文字配上了这么精彩的画面,让故事活了起来。
百道网:这本书是蒲公英“中国旗舰物种系列”之一。东北虎如何体现了“中国旗舰物种”的意义和价值?
谷洪:旗舰物种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在人群中拥有很高知名度的动物。东北虎无疑是中国最受关注的物种,它几乎是高大、威猛、强悍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说,东北虎甚至代表了它生存的整个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界,每个物种的生存都要经历千难万险,我们把所有动物都经历过的这份艰辛,用最有知名度的东北虎表现出来,让读者体会到即便“贵”为兽中之王,在大自然中的生活仍然充满了艰难,这艰难交织了自由的快乐与成长的烦恼。用最有号召力、最有知名度的动物让大家了解自然,关心自然,爱上自然,这也是旗舰物种的巨大意义。我想这也是旗舰物种系列少儿绘本的意义之一吧。
百道网:接下来您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点是什么?围绕老虎这一主题,您还将做哪些考察、交流、翻译、出版工作?未来有哪些出版计划?
谷洪:今年我主要工作是和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的冯利民副教授一起翻译出版《世界猫科动物志》这本书。我们翻译团队一共3个人,已经翻译了3年时间,这本书是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集大成的作品,冯老师极其珍爱,能够在今年出版也是了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这本书原作者宋奎斯特是世界猫科动物研究领域的泰山级人物,他可以算是第一个给老虎带无线电项圈研究其行为的科学家。他和夫人穷毕生心血写的这部Wild Cats Of The World,汇总了对各种猫科动物生态行为的研究,书的体量巨大、内容旁征博引、非常详实,但与此同时语言非常科普化,通俗易懂,再加上作者引用了很多古书典籍里关于各种猫科动物的逸闻趣事,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也感到非常有趣。全书共四十余万字,涵盖从家猫到老虎的四十余种猫科动物,参考文献累计2800余篇次,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又添加了几百篇新参考文献。这样一本心血之作预计今年内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献给各位研究猫科动物的专业学者以及广大爱好者们。
另外,我还计划在年底翻译另外一位老虎研究大咖大卫·史密斯的学术著作。大卫·史密斯(James David L. Smith)是全世界对老虎行为研究最透彻的科学家,和宋奎斯特师出同门,70年代开始在尼泊尔研究老虎,我们今天很多对老虎行为的认识都来自史密斯的研究。他在尼泊尔和泰国五十年的研究不但收获颇丰,还带动了当地的老虎保护。近十几年来,他十分关注中国的东北虎保护,经常和国内的专家沟通,给予指导,还常来现场指点。今年五月,已经81岁高龄的他在正式退休后即来到中国,想去看看东北虎的情况。在北京见面时,老先生给我看了他刚刚完成的书稿——讲述他50年尼泊尔老虎研究的巨著,我们也会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希望今年底、明年初能够完成。相关信息我也会在我的公众号“地球有意思”上面更新。这几年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公众号更新有点慢,今年下半年希望能够续上,给大家介绍一些自己的所见所想。
最后是我一直进行的科学教育方面工作,和绘本一样,我也一直希望能够将对东北虎的研究融入到中学的课程中,用东北虎研究的真实情境、真实数据,与初中高中课内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相结合,让同学们在深度实践中深度学习。目前课程还在与教育专家共同打磨中,有好消息也会和大家分享。
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论是做东北虎相关的科普还是教育,都是漫长的事业,难以一蹴而就。经过这次与蒲公英童书馆老师们的合作,也让我的武器库里多了“少儿绘本”这项本领,未来我会在东北虎科普和教育这条路上坚持下去,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谢谢大家,也谢谢蒲公英的老师们。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