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布局、协调度与结构调整视角》一书勾勒了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现状;对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大部门的区域布局和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以种养业为例分析区域协调问题;对区域农业的协调度进行测定及评价;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梳理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政策的演进脉络,分析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政策的框架特点,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近日,百道网专访该书主编陈洁,她将本书的写作背景、实践价值和亮点娓娓道来,同时还分享了近三年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的走势情况。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上海远东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建社40年来,该社紧跟国家和上海市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步伐,不断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挑战,协调好发展定位和选题结构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辅导、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学术创新以及全民阅读发展形势,逐步形成了以专业图书为核心,以基础教育图书和大众普及类图书互为支撑的出版架构。经济、教育、文化等重点出版板块40年来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成为今天上海远东出版社主要的专业出版门类。
“中国经济论丛”系列是近几年来上海远东出版社经济类的主要产品线之一,聚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并着力开发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选题,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其中,《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布局、协调度与结构调整视角》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洁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将近10年研究的综合体现,汇集了他们在2011年到2018年承担的六项研究课题的成果,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布局、协调度与结构调整视角》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陈洁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区域布局?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宏观调控和管理对我国至关重要。
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土壤、气候等资源类型多样,各地自然环境复杂,在地形、区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区域农业类型。这种区域差异借由水资源时空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又形成不同的区域农业生产力布局。
其次,考虑到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农情,要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时时刻刻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考虑,又要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供给效能,做到充足、多样、绿色、健康、优质。陈洁介绍,“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粮食供给保障目标早已基本上实现;结构性目标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域布局来实现。”具体来看,主要是:降低玉米、棉花、糖料种植比例,增加大豆等种植比例;增加肉类、奶类等农产品供给;使畜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增加等。继续进行布局调整,综合考虑市场、资源禀赋、农业内部结构及质量效益。
最后,各区域也会有自己的规划。在划分目标任务时,为避免规划冲突,需要上一个层级的规划做指导,这样才不会出现规划打架的问题,也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地方的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是指区域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市场需求的协调;纵向上是“全国—区域—省及以下地区”的协调发展、横向上是“大区域间—区域内省际间—省以下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同步的状态一直存在。书中指出,我国农业宏观管理部门必须从国家层面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区域问题,协调区域分工布局和利益联结关系,才能实现区域间分类定位、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2015年5月27日,《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正式发布。该规划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协调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树立全面统筹的系统观,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区域统筹、主体协同,加快形成内部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
因此,对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研究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指导价值。
《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布局、协调度与结构调整视角》对我国农业区域布局进行了全面梳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翟雪玲研究员表示,“全书谋篇布局合理,研究框架严谨全面,对了解目前我国农业区域生产力布局情况和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农业经济学科领域里,宏观对策研究、微观主体研究都比较多,而中观区域层次的研究不算太多。在陈洁看来,该书最大的亮点是,对区域布局(空间结构)层面和相应政策层面的农业产业进行分析研究,用数据说话,实证性特点突出。
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清晰勾勒我国区域农业布局的现状、特点和演进情况;
(二)从大农业整体角度、和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分部门角度对农业区域布局及演进都进行了研究,比较清晰地概览了我国区域农业布局情况、分品种的布局情况等,并对区域农业的协调度进行测定及评价;
(三)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系统梳理了我国农业区域发展政策演进情况,分析政策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对未来发展也有一定的前瞻思考。如立足区域协调发展,从改善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环境、加强立法、建立差别化政策、加强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化等方面进行未来展望和提出建议。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二章。上篇是《农业区域布局及演进》。
第一章在概述我国水土资源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介绍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现状与特点,梳理我国农业区域布局政策的演进及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提出政策建议。第二章主要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布局情况和特征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粮油作物区域布局的整体情况、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特征及演变趋势、农业区域布局调整政策及效果、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三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进行思考。第四章在概括总结我国畜牧业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畜产品区域布局的整体情况。第五章对不同畜产品的区域布局演进趋势、原因及未来发展定位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的政策建议。第六章对我国草食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变迁问题研究。第七章概述了我国渔业区域布局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渔业区域布局整体情况、海水养殖业布局和淡水养殖业布局进行介绍。
下篇是《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与政策演进》。
第八章以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为切入点,分析了四大区域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增速、农业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影响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九章重点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种养结构的现状、种养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趋势和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第十章重点研究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及效果。第十一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析其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种植效率、促进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旨在形成与全国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共赢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的做法和经验。第十二章系统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政策演变情况和政策框架与特点,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思路。
总体上看,全书对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对粮食、畜产品、水产品的生产区域布局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增速特点和农业协调度进行剖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演进进行系统回顾。
“我们着力对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对草食畜产品的发展变化和布局进行分析;对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增速特点和农业协调度进行剖析;回顾总结了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政策演进情况。其中既有农经学科的研究热点,也有研究空白点,这些也是这本书的看点。”陈洁说。
在写作过程中,让作者们最花精力的地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1949年以来或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分品种数据分析、协调度测算等。第二是政策文件的收集整理分析。第三是统稿修改,包括从提出写作框架思路、拟定章节,到具体章节的数据更新、指标选取和计算分析、文字写作修改等。
陈洁在《前言》中表示,本书是对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兼具科普性的学术性著作,适合对区域农业和农业区划布局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可作为区域农业发展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目。
据书中介绍,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政策有三大特点。第一,政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政策间具有延续性。政策整体呈现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整体布局向专项布局转变、从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从重视数量向提质增效转变的特点。第二,政策覆盖区域因需而定,跨省和单省政策并重。第三,内含于区域政策和农业政策,以综合性政策为主,具体的专项政策较少。“十一五”之后,我国的农业农村专项规划,农产品专项规划等相继出台,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农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内容,但涉及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政策的内容尚不系统,基本分散于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中。
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指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基础,突出优质、特色、绿色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陈洁在接受百道网的采访时,还介绍了《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布局、协调度与结构调整视角》一书中未包含的新内容——近三年我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的走势。她表示,《“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三个提升”(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之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里提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十四五规划里,对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区域分工布局、协调发展均有指导性要求。
种植业方面,《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蔬菜、水果和特色作物等7个主要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定位、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科学规划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西北及青藏等6个主要区域的耕作制度、种植结构,推进“十四五”种植业内部作物间、区域间统筹协调发展。
畜牧业方面,优化区域布局与产品结构,重点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将全国生猪养殖业划分为调出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家禽: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区生产,加快推动有潜力的区域发展。肉鸡蛋鸡养殖优势区、养殖潜力区、特色养殖区、水禽养殖优势区。
渔业方面,稳住中东部地区池塘养殖基本盘、三高水产品生产优势区;湖泊、水库、一般农用地等水域土地资源,内陆生态养殖生产优势区;调优近海养殖分布,养殖海产品生产优势区;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的现代化水产种业区。科学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稻田资源、深远海资源、大水面生态渔业、低洼盐碱荒地的节水、治碱水产养殖。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它是一个长期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年度间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我们的总的农业发展政策是趋向于协调发展的,会根据资源环境禀赋制定政策,促进比较优势更多地转向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农业发展不断趋向协调,促进形成区域间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陈洁谈道。
同时,她强调,“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还很多,目前来看,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依靠国内资源增产扩能的难度日益增加;依靠进口调节国内余缺的不确定性加大;一些地方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不到位;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多样化供给不充分;种养不衔接等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依然存在。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生产成本整体偏高。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历时多年,在结构调整方面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教训。陈洁指出,结构调整受供求规律影响,供求关系是始终变化的,如果是成功的经验,一定是遵循了这种变化规律,如果是失败的教训,也一定和不了解背后的供求关系变化规律有关,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预判,政策制定和执行自身的时滞等特点,对政策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可能预估不足。她指出,我们能吸取的经验是,要加强对市场规律的了解,对市场信息的密切跟踪准确研判,需要投入人力精力,尊重市场规律,也要明晰产业规划,减少瞎指挥、乱作为。
据了解,上海远东出版社作为一家老牌、专业性强、具备高度负责精神的优质出版单位,与陈洁和其研究团队有着长期的、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出版过她的多部著作。作者们非常看重该社编辑的细致、扎实的编审工作和较高的工作标准,因为它们保证了图书出版质量。“曹建社长一直比较支持三农研究图书出版,我也与远东出版社的多位编辑(包括程云琦、王智丽、祁东城等)在编审、校改中有过合作,深深信任他们的业务能力。在此,也向上海远东出版社的领导及多位编辑多年来对本人及我所带领研究团队的支持和为‘新农村建设’论丛系列学术著作出版付出的辛苦表示诚挚的谢意。”陈洁说。
目前,陈洁所带领的渔业经济与渔文化创新团队的关注点是长江渔业发展史和长江渔文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或在2024年出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