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
著名翻译家杨苡女士于2023年1月27日晚去世,享年103岁。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我们与杨苡的女儿赵蘅合作密切,出版了《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一书,为其弥补了一份遗憾。“兄妹译诗”这一书名,便是杨苡的创意。她在102岁高龄,特意亲笔撰写后记,并写到对翻译的态度:“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尝到它的甜味。”虽然我们远在北京,未能与杨苡直接沟通,但过去这一年多的接触,让我们了解到杨苡的的至真至纯、至情至性。她总爱说“好玩”,喜欢“有意思”,对她的哥哥杨宪益最是崇拜,在翻译这条路上,更是得到了杨宪益的引导和鼓励。这对中国译界传奇兄妹,用自己毕生的努力,推动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深度对话。
让我们一同回顾杨苡的往昔岁月,走进她“呼啸人生,百年风华”。(以下文章部分节选于公众号潘彩霞,作者潘彩霞)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生于天津一个显赫之家,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妹妹,“我哥”是她最崇拜的人。受巴金小说《家》的影响,少女时,她决心离开富贵之家,做小说中“觉慧”一样的进步青年。抗日烽火中,她走上文学之路,从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到翻译,著作颇丰。杨苡先后就读西南联大外文系、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职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著有《青青者忆》(散文集)、《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编注)、儿童文学《自己的事自己做》等,译有《呼啸山庄》《天真与经验之歌》《兄妹译诗》(与杨宪益合集)等书。所译《呼啸山庄》系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2019年获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生正逢时
杨苡生于显赫之家,祖辈曾“一门三进士”“五子登科”,风云一时。其父亲杨毓璋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打下扎实的儒学功底后,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实业、经济、应用科学等。
回国后,杨毓璋先是在沈阳电话局和电报局当督办,后来到天津坐上了中国银行行长的交椅。进入金融界后,他刻苦钻研业务,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逐渐成为津门显要、名副其实的银行家。杨毓璋与袁世凯、冯国璋等人过从甚密。
“我就是‘生正逢时’,生于1919年,正是五四运动那一年。名字是老先生给起的,因为我不安静,结果就给我取名静如。”多年后,已改名“杨苡”的杨静如这样回忆。
幼年杨苡与母亲
然而好景不长,杨苡出生不久,杨毓璋便不幸感染风寒,英年早逝。“人家把我看作不吉利的小东西,但谁也拦不住我母亲,我姐,还有我哥对我的爱。”
果然,几十年后,哥哥杨宪益成为著名翻译家,姐姐杨敏如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靠着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一家人住在天津日租界“一座巨大而样子难看的宅邸”,生活有仆人照料,日子依旧富裕而悠闲。庭院深深,又兼父爱缺席,杨苡最依赖的,就是大她近5岁的哥哥杨宪益,“小时候我总是拽着我哥的衣袖跟来跟去,跟他逛市场,看电影,到书店买书。他的同学嘲笑我,叫我‘小尾巴儿狗’。”
被爱包围着,在儿歌、涂鸦和洋娃娃的陪伴下,杨苡快乐成长,活泼而淘气。童年的欢乐就像绚丽的花朵,牢牢地埋在她的心底,人生底色温暖而明亮。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忧虑的,那就是,“哥哥太聪明,姐姐太努力”,相形之下,显得她“又笨又懒”。
从左至右:杨敏如、杨苡、杨宪益
翡翠年华
杨苡最喜欢讲述童年和少女时代的故事,一度想将这段生平写成回忆录,命名为“翡翠年华”。
1927年,8岁的杨苡进入著名的教会学校中西女校读书,学校创办于1909年,赵四小姐、严幼韵等名媛都曾就读于此。受爱讲故事的母亲、博览群书的哥哥熏陶,她作文不错,在学校举行的恳亲会(相当于现在的家长会)上,展示出的作文常能获得好评。
从左至右:杨宪益、母亲、杨苡、杨敏如
可是不久,寂寞就来侵袭。1934年,哥哥杨宪益去英国留学,姐姐杨敏如也去了燕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没了哥哥姐姐的宠爱,杨苡只好靠看电影、听音乐、收集电影明信片打发时光。正是那段时间,她看了好莱坞名片《魂归离恨天》(即后来的《呼啸山庄》),这个爱与复仇的离奇故事一时令她如醉如痴,从此,与这部作品结下不解之缘。
更大的苦闷接踵而至。“一二九”运动后,京津一带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杨苡的内心也燃起熊熊的爱国之火,可是封建家庭的桎梏令她寸步难行。
年轻时的杨苡
朋友们都在参加游行示威、集会活动,杨苡却“像关在一只金丝笼里的小鸟,不能飞向宽阔的天地”,既没有勇气走进一群陌生的青年人中间,又不情愿做一个“平静地生活着的终日读书、暇时绘画、晚上听音乐、周末看电影的贵族小姐”。压抑的心渴望倾诉,她鼓起勇气给巴金写信诉说彷徨,并得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鼓舞,二人也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书信往来。
杨苡与巴金在上海武康路巴金家中合影
踏上翻译之路
1937年,杨苡从中西女中毕业,因为中、英文成绩都不错,被保送南开大学中文系。不久,抗战全面爆发。远在英国的哥哥杨宪益也写信劝说母亲同意杨苡南下求学。就这样,她成为了“平津流亡学生”中的一员。转道香港,投奔西南联合大学。
也是在这里,她遇到了沈从文。在此之前,杨苡虽过得自由自在,却“浑浑噩噩”,并不清楚人生的方向。沈从文耐心地劝她,“少写那么多充满口号的抗战诗,即使是发表了,也不见得有多少价值”,他建议她:“还是进外文系好,你已读过十年英文,该多读些原著,要打开眼界……”不仅如此,他还捧来一堆世界名著,叫她写读书笔记,“将来,你也可以做翻译嘛”。
在沈从文的指导和督促之下,一向爱闹的杨苡从图书馆借来大量的书籍,一头扎入外文的世界中。大学时她就陆续翻译了海明威、雪莱、拜伦等人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初,杨苡与沈从文在沈从文家
缘续《呼啸山庄》
1942年,杨苡与其丈夫一起来到重庆。在图书馆,她无意读到一本叫Wuthering Heights 的英文书,原来这本书竟然是自己最爱的电影《魂归离恨天》的原著,她惊讶于二者之间的缘分,加上当时她的丈夫在翻译司汤达的《红与黑》这本书,她也动了翻译的念头。
《呼啸山庄》
时机终于到来。1953年,杨苡丈夫赵瑞蕻出国访问,她独自带着孩子住在一间破房子里。有一夜,窗外风雨交加,一阵阵狂风呼啸而过,雨点洒落在玻璃窗上,她在屋里来回踱步,嘴里不知不觉的念着Wuthering Heights……苦苦地想着该怎样确切译出它的意义,又能基本上接近它的读音,有那种风吹过芦苇丛的感觉。忽然灵感自天而降,她兴奋地写下了‘呼啸山庄’四个大字!”
《呼啸山庄》到底妙在哪里呢?其实之前早已有译者翻译这本书了,比如梁实秋,将这本书翻译为《咆哮山庄》,相比起来,“呼啸山庄”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语境,也更文学化。这种译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花开花落,豪情依旧
1980年,让杨苡背上十多年沉重包袱的《呼啸山庄》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这一年,61岁的她离开学校,主动退休了。虽然在高校工作多年,但她强调自己的身份只是教员。
“当我能将心里的话痛痛快快变成纸上的文字时,这可能意味着我没有白白浪费掉生命。”生命没有浪费,古稀之年,杨苡翻译完成了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之歌》(后部分收录于《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呼啸山庄》也一版再版,并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生命中,每一步都流光溢彩。
2015年,哥哥杨宪益去世六年后,她携小女儿赵蘅主编了《纪念杨宪益先生诞辰百年丛书》,一套六本,工程浩大,被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画卷中的独特一页”。2019年,100岁的杨苡荣获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终生成就奖”。
杨苡和哥哥杨宪益
2022年6月,杨苡和哥哥合作的《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由中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由兄妹俩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名家诗篇进行翻译,内容涉及理想、爱情、学习和成长等等,体现了二人的文学趣味和人生态度。
《杨宪益 杨苡兄妹译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作者:赵蘅
译者:杨宪益,杨苡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在书的后记里,杨苡谈起了活到103岁的感受,那就好比“命运不停地用一把一把苦味的甘果向我掷来,嘲笑我们反抗,却不能说痛”。她最后如此写到:“这(翻译)真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尝到它的甜味。”苦尽甘来的不仅是翻译事业,人生也大抵如此。
2022年3月,杨苡于南京家中撰写《兄妹译诗》后记
2022年8月,中译出版社举办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双星隔汉遥相望”——中国‘传奇兄妹译匠’杨宪益杨苡新书分享会。在发布会现场播放的视频中,杨苡拿到《兄妹译诗》这本书后感动得“眼眶发湿”,并且即兴朗读起了自己喜爱的诗歌。
杨苡的女儿赵蘅说:“妈妈坚持到癸卯兔年,一生顽强而充实,终于可以休息了,进入光明而美好的乐园。”杨苡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如同浸透了浓郁的果汁,确是不虚此生,果实累累。”人生呼啸而来,时间呼啸而去,杨家三兄妹的气节与风骨,顽强和信念,将永远与我们相伴。
2022年5月,杨苡与女儿赵蘅
(本文原载于:中译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