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翻开《我是马兰人》一书,我的老领导,同事,战友……迎面走来,向我招手。《我是马兰人》让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徐克江,杨国祥,摄影专家陈书元干事,班长刘海林……
《我是马兰人》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汪成农 于建华 彭继超 著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收到《我是马兰人》,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昔日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我是马兰人。1965年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被国防科委选中,在那片戈壁滩上工作生活了十六年。我先后在四所学校任教,其中红山中学和546医院学校是初建,一无所有。
翻开《我是马兰人》一书,我的老领导,同事,战友……迎面走来,向我招手。
马兰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第三任司令员张志善,是基地的创建者,领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家长。学校的操场上,食堂里,宿舍中,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永难忘怀。
程开甲院士,林俊德院士,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奉献一生,他们原在我的家乡通州区公安胡同一号(对外称“马蹄楼“)工作,1966年研究所迁入马兰红山,与我工作的红山中学只隔一条水沟。
程院士留在我记忆里的,不仅是在小黑板运算公式的局促,罗布泊地窝子办公室的简陋,“让我们的民族硬邦邦站在世界人民面前”的豪迈,也有对儿子程志刚初次高考落榜的责怪眼神,多年后与张蕴钰司令员相拥而泣的动情;而林俊德院士留给我的小小遗憾,也许更出乎意外:他是乒乓高手,我是基地教练,只有一次机会当面交流。他让一名被称作“智多星”的老基地队员束手无策,可是他无缘参加基地乒乓球队的训练比赛。他的时间都交给了核试验,45次,从头到尾。
我的同事袁莉辉是马兰第一位地窝子小学教师,她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马兰。一起工作的日子,她总是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她积劳成疾,本可以休养康复,但稍有好转,她就立刻回到课堂,终成不治之症,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对地窝子小学这段历史,她从未提起。直到三年前,我受马兰电视台之托,寻找第一位地窝子小学教师,发动已经分布在国内外的师生,全力寻找,费尽周折,才确认袁莉辉是要寻找的人。
马兰中学领导王万喜,与我朝夕相处,直到分别四十余年,我才得知他是罗布泊巡逻八千里的七勇士之一,并担任巡逻队的副队长。我几经周折找到他,电话里,他却轻描淡写地说,那有啥?八千里巡逻,无人区半年的艰难行程,九死一生。“没想到还能活着回来!”他和战友一起归来,还带回了激情诗篇。
我的校友欧阳博士,当年在马兰中学任物理教师,教学的同时研究核物理,准备报考研究生,常疏于理发刮胡子。他到研究所的之后成就,全在大家意料之中,他是马兰中学值得骄傲的教师。
《我是马兰人》让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徐克江,杨国祥,摄影专家陈书元干事,班长刘海林……
他们来自马兰的各行各业,从将军院士到普通一兵,飞行员,再到职工,教师,遍及各行各业。甚至为了大家能吃上豆腐,酱油,冰棍……从全国各地赶来,为此在戈壁滩无怨无悔的工作了几十年。
这正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与三位作者的视角:核试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各行各业的仁人志士汇集于此,一起奋斗牺牲。全书展现的基调,正是当时党领导下的无私奉献的历史。
马兰给了我们什么?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周围是众多的为国家强盛而隐姓埋名的英雄,马兰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如何把自己融入国家大业,跟上时代的脚步。
汪成农主任,此前我无缘结识。我们的第一次联系,是从为什么马兰“是永远的牵挂”谈起的,他说,对此想了很久。之后近半年的时间,汪主任几次采访,细致入微,终于,初稿定下来了。也就在此时,我发现了一处疏漏,虽然只是一个字,但觉得不可放过。讲,还是不讲?思索再三,还是说了。不料汪主任立刻说,马上改!此时,书稿已经付排,录音要重新做……我甚至有些后悔,是否我这语文教师职业病惹了麻烦?
基地成立六十余年,《我是马兰人》涉及的史料多多,早年的老人在世的越来越少了,从基地成立起,优中选优,最终成书,要付出多大劳动,多少心血,只有编辑和三位作者知道。更不用说保密规定,要经军地两方审核,责任重大,不可疏忽。
《我是马兰人》可读性强,语言朴实无华,故事人物鲜明,短小精炼,虽是面向少年儿童读者,但成年人照样阅读,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共和国那段历史,从而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我是马兰人》采用的照片不多,但出自大家之手,张张精彩,平日难得一见,体现了出编辑和作者的精心设计:让照片与书中故事相映衬,图文并茂。“张蕴钰司令员在勘探途中”,“战风沙”,“地窖城”,”袁莉辉老师正给学生上课“,“百米高塔”,“罗布泊创业者”……都是精彩瞬间的再现,是历史的记录,十分有说服力。
马兰是我永远的牵挂。十九岁,我到了马兰,工作十六个寒暑,我把青春留在了那里;回京工作二十五年,连续教毕业班,我想的是与领导战友流血牺牲相比,一点点累不算什么;七十三岁,我退休十三年,又登上北京市演讲决赛舞台,想的是宣传马兰,我的那麽多领导同事战友长眠在马兰烈士陵园,他们体现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时刻鼓舞我们前行,怎能忘怀?
马兰在我心中,她是我永远的牵挂。
本文作者:
韩文林 北京市人大附中通州校区退休高级语文教师,曾在新疆核试验基地从教十六年。2021年获得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2019年北京市”时代新人说-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决赛选手,北京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北京市两届团体宣讲比赛第一名成员。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多篇,多次获奖。著有《岁月留痕》一书,计48万字。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