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中国城市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城市治理》以推动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突出中国特色,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和经验,图文并茂,穿插地方相关案例,注重理论性的同时突出实用性,可作为城市治理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读物。百道网于近期采访了《中国城市治理》的六位作者,请他们来谈一谈合作著书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以及他们各自对城市治理的看法。
《中国城市治理》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作者:崔宝辉,沈体燕,王健,杨雪峰,陈松川,原珂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但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传统的依赖规模扩张的城市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市迎来了从增量扩张型发展向内涵集约型发展的转型,城市管理也走上了规划建设管理的前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中首次提出,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城市的体量不断庞大,城市治理中的一些难题也日益凸显。那么,该如何让包罗万象的城市变得更加安全、方便和宜居呢?中国城市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城市治理》一书提出,城市治理,要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城市各组成要素的特点,研究各要素形成的空间和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发挥的各种功能及其形态;要让城市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共治,从人工管理到智慧运转,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兼顾生产生活与生态,统筹发展与安全。如此,才能让城市在政府、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治理下,真正成为人类最佳聚居形态。
该书第一作者翟宝辉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也是本书的统筹者和奠基者。此外,沈体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海洋研究院双聘研究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王健(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公共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杨雪锋(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治理研究)、陈松川(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原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优秀青年学者”)五位专家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
百道网于近期采访了《中国城市治理》的六位作者,请他们来谈一谈合作著书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以及他们各自对城市治理的看法。
百道网:翟宝辉主任您好!中国城市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城市治理》一共邀请了六位作者共同撰写,请分享您与中国城市出版社之间的合作机缘。您与其他五位作者之间是如何分工协作的?
翟宝辉:我做城市管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了。前不久刚好在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城市综合管理的书,所以这次他们做相关内容的选题,首先就想到了我。
我们这本《中国城市治理》一共有六位作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出过各自的专著,研究方向和经验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让大家合作来写一本书,要经过很多磨合。比如,你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A面,但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B面,这中间的差异有可能会很大。对此,出版社组织了好多次协调会,把我们凑在一起谈观点、谈想法,然后让我作为统筹者,定下一个主线思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工。每位作者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围绕主线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依然要不停沟通,以免偏离主线。所幸大家努力过后的成果还不错,最后串起来的内容很符合这个选题的要求,才保证了这本书的出版。
翟宝辉
百道网:您作为统筹者和奠基者,在构架全书体系时碰到的挑战是什么?最终定下的体系是什么样的?
翟宝辉:像刚刚我说的,我们六位作者各有各的背景,而现在城市管理也恰好需要多维度研究。有的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人从管理学角度,就要研究人和组织的关系。还有从经济学、建筑学等各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城市其实是一个多元聚合体,大量的人口聚集在一起生产生活,是需要很多方面支撑的。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单位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是有边界且相对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在一个企业或单位做得不好,会辞职或被辞退,但城市是没办法开除一个人的,只要你愿意,有地方住,有工作做,就可以在一个城市生活下去。这样的软边界的管理会涉及与人有关的方方面面,就会更加困难。
那么,从我的研究角度来看城市,我首先看到的是物。我要先把物搭建起来,比如把桥搭起来,把路修好,把灯安装上,把水引进来,把建筑建起来,一步一步都建设好了,才能把人“装”进来。这就是我的角度。但换作其他作者,他们可能有的先看到人,想到的是人口是否有流动,上学看病购物是不是方便。然后有的人会想金融文化等方面会出现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等。但按照选题,我们现在的视角应该是从城市治理的整体角度去看,从宏观上去观察城市,观察它的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我统筹确定一个主体系,再让其他作者按照这个体系来填充内容。
于是我就提出了一个鱼骨体系。鱼骨大家都知道,中间一根大的脊椎,两侧发散出去一根根的鱼刺。现在很多学科和行业都会用这样的鱼骨体系来做一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研究。而城市治理的鱼骨体系,我认为可以把城市中的道路当做鱼骨的脊椎,鱼刺就是从道路延伸出去的各类物。比如道路会通向学校、单位、小区、公园,路上会排列绿化、路灯、交通信号灯、垃圾桶等。我们研究城市治理,就要研究这条鱼骨都连着什么需求,知道了需求,才有可能提供服务。毕竟,城市治理就是要服好务,并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特有规律。
我做好这套鱼骨体系,再请其他作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往里面填充具体内容。这样主线确定了,大家的逻辑也会清晰起来,写出来的内容才不会偏题。
百道网:您执笔写作第一章《关于城市的概念及其认识》,您是如何阐释城市的?
翟宝辉:关于城市是什么众说纷纭。城市区别于乡村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基础设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和活动与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进行高效率的产出,发挥出它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这些是乡村所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去发展城市,主动推进城市化进程。在以往对城市管理或城市治理的研究中,通常都忽略了这套体系,似乎都在谈一个幻境中的城市。因此在我执笔的第一章,就希望能跟读者分析一下城市的层次和特点,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从空中、从地下、从历史的年轮或文化的传承上看到的城市究竟是一个什么形态,城市和乡村之间是什么关系。只有当把城市整个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时候,我们才能继续有依附地——城市设施平台——去谈论它的治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描述的是城市的皮,然后再讲它的毛要怎样梳理才会漂亮。
百道网:如何做好城市综合防灾应急管理?
翟宝辉:这是我写的第八章《城市综合防灾和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是我们在研究城市的日常管理之外,对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理的一个设想。遇到灾难该如何应对,如何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很多人说应急管理的时候,恨不得让整个城市都进入战时状态,这其实是不对的。我认为,应急管理和日常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功夫应该下在日常下在当下,只有日常管理做得好,才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百道网:陈松川教授,您的研究方向是城市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由您来阐述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和现代城市治理发展简史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章的亮点吧。
陈松川:我撰写的这两章在全书中应该说起着理论框架和逻辑梳理的基础性作用。亮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注重横向维度上的中西比较理论范式,从中外政治语境中“治理”话语含义的不同出发,界定了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更加关注有效性的个性特征,这是其他类似书籍所没有的;二是注重纵向维度上历史和现实比较的变迁视角,通过西方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演变和中国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演变,归纳出现代城市治理发展的规律;三是注重学理维度上理论背后深层次的世界观、方法论探究,在归纳现代城市治理的一般逻辑、当前中国城市治理的一般逻辑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逻辑脉络。
陈松川
百道网:您说在归纳城市治理发展的规律上参考了西方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演变。能具体介绍一下中西方城市治理发展的异同吗?还有国内外主流的现代城市治理理念是什么?
陈松川:以工业化为源头的现代城市对于西方来讲具有内生性,历史阶段相对单纯,主要经历了工业化时期的科学化城市管理和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确立两大阶段;而对于中国来讲则具有外生性,是随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而带来的舶来品,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城市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管理,新时代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三个阶段。因此,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与之相关的城市治理自然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式道路。
至于城市治理理念,无论是学术研究中和政策实践中,当前国内外主流的现代城市治理理念主要是经验学习、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等三种基本思维。在我们中国,主要城市治理思维主要表现为:行政主导下的条块治理思维、组织思维下的运动治理思维、技术主导的项目治理思维;最新的现代城市治理理念是推动技术取向、制度取向和人本取向的融合发展与有机调适。
百道网:那我们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有哪些?要落实中国现代城市治理,关键点在哪里?
陈松川:当前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长期以来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都以学习西方经验借鉴作为主要取向;同时,城市治理的关注点聚焦在以“物”为中心的环境因素,而对城市治理的个性关注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另外,城市治理体现的是“专业化”分项分解问题的现代工程学方法论,忽略了各个要素间的关系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忽略了城市问题的历史性;最后,城市治理的手段具有较强的技术工具偏好,而对政策、制度等方面不够重视。
因此,要推动中国现代城市治理关键是要实现四个层次的深刻转变:在价值观上实现以借鉴西方经验为主转向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在思维上从关注物的环境转向以人民为中心,在认识论上从简化割裂的现代工程思维转向“全周期”的系统观念,在工具观上从单一的技术手段创新转向手段、模式、理念全方位创新。
百道网:原珂教授,您所执笔的第四章《中国城市治理相关政策法规解读》中,有哪些相关亮点?
原珂:其实从我的专业来说,我更擅长研究的是城市基层治理。但这本书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国城市治理相关政策的解读,是一个比较整体、宏观的问题。我认为这部分的亮点有五个方面。首先是指出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对城市管理工作做出了一些系统性的反思,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统领城市治理现代化,把控城市治理宏观发展方向;其次,要以全周期管理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的时候,首次提出了全周期管理的概念,要求努力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城市治理的一个新方向;第三,要以科技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如今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以往工业时代的城市技术运营模式已经被完全颠覆,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迅速,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为市民提供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第四,要让公众参与共建,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深化城市治理现代化。我们以前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很少让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基本都是由规划部门全权负责。但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有关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意见,里面反复提到要建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所以我们在未来的城市治理中,一定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只有让公众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中参与进来,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维护后期的城市运营管理及治理等;第五,是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是近年新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是为了解决以前城市治理中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状态。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力度,以推进整体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原珂
百道网:您认为与国外主流政策法规相比,我们中国城市治理相关政策体系和思路有哪些特点呢?
原珂:近年来,我们国家城市治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强调规建管一体化设计。以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主要分为规划和建设两个阶段。由规划设计机构出规划图,然后由住建系统来审批与执行规划。一旦建设完成并验收结束,就意味着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也随之终结。那么未来谁来治理和改造呢?这个问题一直都被大家忽视了。如今强调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设计,就是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就要求我们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就加强社会和居民的参与度,强调与基层的对接,提升规划的品质。
国外有些国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前期会考虑得非常长远,一旦规划建设完成后,可能一两百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我们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比如我们的住房,虽说使用期限是七十年,但实际上可能不到七十年,有可能三五十年就要进行一次更新改造。这可能是设计理念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建设品质的问题造成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汲取国外的好的经验,尽可能地在设计前端把眼光放长远,这样后期的更新改造等环节也可以省些力气。
百道网:那您认为要把城市治理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高效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
原珂: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在城市治理领域,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条例法规,但这些条例的执行权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很可能造成执法混乱的情况。所以我希望未来在立法执法方面也能实现城市治理“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要政府一换届,城市治理的思路就也跟着换。只有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可持续性,才更好治理,更不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另外就是要在未来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和智慧化治理。精细化管理或治理,就是要有制度保障,把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着力点;要有标准引领,找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突破点;要进行科技赋能,助力新型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要细化功夫,做好每一件大事小情。总之就是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通过一流的治理让一流的城市再度升华。而智慧化治理,则是要强调与数字经济发展和智能社会建设的结合,如北京旨在建立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就要把科技的手段发挥到极致,共筑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未来新生态。
百道网:杨雪锋教授,您负责写作的第五章《城市综合治理》,这部分内容的要点是什么?
杨雪锋:我认为第五章最大的亮点就是,把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新技术的运用到城市综合管理上。因为综合管理涉及的内容庞杂,功能多样,结构复杂,具有显著的系统特征,所以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让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细,监管更精准,同时通过数字化的广泛运用,来倒逼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杨雪锋
杨雪锋:其实与国外的这些主流的城市管理体制相比,我们中国的城市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同时也有我们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党的领导。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能够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充分的政治保障,特别是在高位协调、资源整合、职能协同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制度优势。如果要推进大城管这种体制的建立,更需要这个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
百道网:请举例说说中国目前还需要怎样的城市综合治理吗?要将城市综合治理落到实处,高效解决问题,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雪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城市综合治理还需要在业务和职能等方面进一步的综合,特别是围绕职能协同方面要做好信息的共享、数据的联通和城市运行综合指挥平台的建设这个方面。因为这个对上影响到研判、决策,对下关系到指挥、调度。所以虽然目前已经有城市大脑在发挥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百道网:请问王健教授,如何理解和做好城市社区治理?
王健:在第六章《中国城市治理》中,我谈到了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内涵、理念、体制、机制、原则与目标,社区治理创新与服务创新。
王健
从意义而言,城市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单元,事关城市基层的和谐稳定,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关系着党的领导地位的加强与巩固。城市社区治理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也要求加强城市社区治理。城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家园,城市社区治理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加强城市社区治理功能,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城市社区居民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从内涵来看,城市社区治理是在法制规范前提下,由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以及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整合资源、民主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管理社区各类公共事务,在社区层面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经济社会关系、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
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共同缔造。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在共同建设社区的美好环境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共同缔造理念,要突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是社区治理机构为了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工作任务,依据一定历史阶段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原则实施治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机制。而城市社区治理的机制则是在现有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下,功能清晰、流程科学、运作顺畅的运行机制构成有机整体,协同处理好社区治理事务。
城市社区治理的原则和目标,城市社区治理坚持党对城市社区治理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法治理,注重城市统筹协调发展等原则。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最后说说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与服务创新。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社区治理本质上是服务,社区治理是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良好的社区服务能够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要形成社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实现城市社区统筹治理与综合服务,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现“社区,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社区服务创新,要以新型的社区服务圈拓展社区居民需求,不仅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全国众多社区居民新需求能汇聚成扩大内需的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百道网:第七章《新一代技术与城市治理》和第九章《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章的内容是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教授撰写的。沈院长,您是如何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去写这两章内容的?
沈体雁:我们这两章主要讨论了现代科技发展对城市治理的影响,特别是给现代城市治理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我认为,其中的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站在技术前沿,把握城市治理创新动态,探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信息科学技术、绿色科学技术和生命健康科学技术对城市治理的影响,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城市数字治理、绿色治理和健康治理领域涌现出来的创新性模式和最优实践;二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治理现代的内容和维度。
与其他城市治理方面的书籍相比,《中国城市治理》是一本以书记、市长等城市管理者为主要用户群体的教材,因此,我们既要简明扼要地介绍前沿技术的内涵和特点,又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城市治理的基本概念、基本逻辑、基本理论、基本框架和典型案例,以期帮助城市管理者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学习成本建立认知,加深理解,提升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立足中国实际和中国实践,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中国城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概念框架。为了在维持逻辑简洁性的同时提高该书的可读性和资料性,我们采取专栏的形式,对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三类技术,信息技术、绿色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及其对城市治理创新的影响进行介绍,对近年来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政策、重大行动和亮点模式,如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国城市的双碳治理等,进行呈现,以帮助读者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构建更加全面的知识图谱。
沈体雁
百道网:在将新一代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方面,中国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沈体雁:中国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或者说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下,在国家的顶层设计框架下,在各种城市治理压力的驱动下,各个地方要在有限的公共资源约束下把城市治理的更好,就要向科技找出路,把科技融入到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要素之中,走一条依靠现代科技实现法治、精治、共治的新路子。过去十年来,我们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实施了“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励与研究计划”,发现、提炼和培育了一批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紧扣本地市情区情和“治”情、有效回应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诉求的优秀案例,如北京接诉即办驱动超大城市治理、“五位一体”智慧城管,重庆“大城三管四化”打造山地立体城市治理样本,成都实施信托制物业助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珠海横琴推行“物业城市”城市治理创新模式营造城市治理共同体,福州鼓楼区建立“一线处置”社会治理新机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等等。如果我将这些创新模式绘制成一张地图,一张“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地图”,那将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的鲜活图景。这种系列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此起披伏、波澜壮阔的城市治理创新图景,为我们理论界进一步总结提炼城市治理的中国理论,讲好城市治理的中国故事,为未来的城市领导人谋划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城市治理创新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原料。可谓中国城市治理人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未能在书中详细介绍这些创新模式。但是,通过若干典型案例介绍,我想,给读者一个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城市治理创新的动力。
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治理人之所以能够毫无保留地去大胆拥抱新技术革命,之所以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去建立新体制、新机制,这是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密不可分的,也是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度城镇化进程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管理者必须实实在在为市民办实事,解决真问题、难问题,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管理者必须善用科技,用于改革,才能用有限的城市资源为市民谋取更大的福利。因此,借科技之力量,以人民为中心,走城市治理创新之路,是社会主义城市的管理者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城市竞争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律使然,是社会主义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将科技创新与治理创新相结合,把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是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势。
另外,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阔,城镇众多,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梯度明显,,因此,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创新方面,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场景”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中国的书记、市长,我们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治理学者是非常幸福的,就是我们能够遇到很多其他国家的城市管理者遇不到的问题,我们每天解决的城市问题、每天回应的市民诉求、每天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务是某些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者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比如,北京市12345热线电话一年的接入量,今年将达到5000万次。这就给我们城市管理者、科技人员、科技公司、专家学者提出了独特的科研需求,为新技术的发明和验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我们只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持之以恒,孜孜以求,我们就可以找到适合我们本地特点的城市治理创新突破点、方向盘和路径图。
百道网:那您认为落实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沈体雁:城市治理体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主战场,也是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化国家,未来我们将在人口、资源、能源、环境、产业、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所以,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而且对全世界、全人类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星球也十分重要。不过,我认为,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城市学者对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方法、技术、政策、行动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很不够,对日益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城市系统的治理规律还把握不足,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城市治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理解还不深,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测度、感知、评价、分析、研判、预测和规划等的技术方法研发还不到位。因此,从学者的角度,我认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首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要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城市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方法与政策工具体系,深入研究城市治理共同体、可计算城市治理、城市智能治理、循证城市治理等新理论、新方法。第二个关键点是按照问题导向原则,从中国城市治理实际出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中国城市治理的组织变革、机制变革和时空形态变革,从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治理主体组织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等方面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创新、模式创新和场景创新。第三个关键点是要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城市治理创新有益的元素,传承发扬中国智慧,建设更多像都江堰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治理项目和工程。第四要多进行总结提升,围绕城市治理现代化展开调查研究,大力发现和推广城市治理创新的前沿做法。最后就是要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特别是要吸取世界上超大城市治理的经验教训,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打造全球城市命运共同体。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