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王水照访谈录》提供给读者不仅是学坛掌故和具体观点,更是人生态度、学术境界

侯体健  2022年08月08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王水照访谈录》是著名学者王水照先生与其弟子侯体健教授等分享北大中文系、社科院文学所的故人与往事,畅谈对宋代文学研究、文章学、词学的见解。本文系侯体健所作编后记,回顾了其与导师王水照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形,介绍了本书中丰富的访谈素材,感受先生身上的“传道”精神。

《王水照访谈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王水照 口述 侯体健整理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我是2007年春季跟随王水照先生读博士的,当年圣诞节在广州召开了第五届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年会,先生带我一同前往,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学术会议,所历诸事,虽已过去十馀载仍记忆清晰。就在这次会上,《文艺研究》的赵伯陶编审向先生提出要做他的一次访谈,先生即指定由我来完成。翌年春天,我在先生光华楼的办公室里采访了他,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访谈内容串联编排,集苏轼诗句“为问少年心在否,一篇珠玉是生涯”为题,发表在《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上。先生对这篇访谈录比较满意。此即本书第一篇。这次访谈,让我对先生的求学经历和治学经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积累了如何编写访谈录的经验。2012年春,《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出版不久,主持《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的陆灏编辑约先生专门谈谈此书,我又接下了这项光荣的访谈任务,后将访谈内容以《王水照谈〈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2012年4月8日)为题发表。至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提出想做一本先生的访谈录,恰巧那一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引出了先生对文学所时代的不少回忆。于是,在先生办公室以及课堂上,我即特别留意将我们的谈话录音,并予以整理。后来从中选出了一部分,题作《文学所“何其芳时代”杂忆》、《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东方早报》(2013年12月1日)和《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第3辑,2018年)上发表。

有了以上丰富的访谈素材,又加上戴燕、李纯一、倪春军三位师友不同角度的访谈文章,便组成了这本《王水照访谈录》。全书大抵按照访谈时间编排,不过书中第四至十篇,因访谈时间跨度较大(2012—2014),我没有严格按照采访时间先后排序,而是以讨论的内容为核心,组织为几个专题,以方便阅读。另外,因为全书各部分采访时间不同,有些是单独成篇的,少量内容难免有所重复,这是需请读者见谅的。

这本书的访谈内容主体部分虽然已是近十年前的了,但许多话题和观点至今仍未过时,足以见出先生学术眼光的前瞻性。尤其是访谈中所提出的一些研究计划,经先生多年经营,都已逐步实现,并没有给学术界开空头支票。如《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已经出版,《宋代文学通论》已经修订完成,“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第二辑也已出版,第三辑正在酝酿,“复旦古代文章学研究书系”已出四种;篇幅翻番的《历代文话》升级版《历代文话新编》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推进;宋代文学年会设置专题论坛的设想,在2019年复旦举办的第十一届年会上也已尝试实施;等等。这些都是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上的好事实事,先生可谓念兹在兹。

追随先生学习十馀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先生身上的“传道”精神。他对北大中文系求学经历的深情回望,对文学所何其芳、钱锺书等先生的沉挚怀念,对复旦中文系栽桃培李的真切追忆,无不饱含眷恋而又启人遐思。我曾经在博士论文后记中提到,先生是学术与道德的高峰,给我无尽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将伴随我的一生,这部访谈录就是又一生动的记录。同时,本书提供给读书界的,我想也不仅仅是学坛掌故和具体观点,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学术境界。

全书的整体设计和目录编排由我完成,成稿后先生又作了修改润色,付出了大量心血。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社长、奚彤云编审、刘赛副总编一直关心本书出版,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责任编辑彭华女史整理插入了丰富的图片,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在此向他们深表谢忱。

作者:侯体健

编辑:佑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