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2022年2月,苏格兰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小说《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斯帕克被誉为“1945年以来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她文笔犀利、目光敏锐,在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英伦式幽默和她对人情世事的洞察。百道网专访《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责编付裕,请她介绍两本书的出版故事,以及斯帕克的魅力。
《守望者·文学:肯辛顿旧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缪丽尔·斯帕克
译者:柏雪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守望者·文学:处心积虑》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缪丽尔·斯帕克
译者:彭贵菊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缪丽尔·斯帕克在1918年2月1日出生于爱丁堡,她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在文学方面异乎寻常的早熟天赋:年仅十二岁就已经出版了自己的诗作,并赢得了人生中第一个诗歌类奖项。在学校里,她被人们称为“诗人和梦想家”,并经常在校刊上发表作品;在1932年,她被学校冠以“诗歌女王”的称号。
斯帕克的一生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度过,她相应时期的文学作品也都反映了旅居之处的特色。1937年到1944年在非洲艰辛波折的生活中,她依然没有放弃写作,并在之后的作品中从当时的经历汲取灵感,创作了很多与这段过去相关的不朽名作。二战停战后,她开始在伦敦从事各类写作活动,包括珠宝杂志记者、诗歌社杂志编辑等等。由于对于杂志出版政策的不满,同时又受到了英国知名文学家格雷厄姆·格林的鼓励,斯帕克最终决定离岗并专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
《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作者 缪丽尔·斯帕克
鉴于在文学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杰出贡献,斯帕克分别于1967年、1993年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与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2004年,苏格兰艺术委员会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文学基金。2008年,缪丽尔·斯帕克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
《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是斯帕克的两部代表性小说,它们的语言洗练、俏皮有趣、一针见血、聪明但不露声色,带有浓烈的斯帕克个人特色。表面上看,斯帕克的叙事描写是完全现实主义的,但其实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书中魔幻之事近在咫尺,现实有时就像小说一样荒诞。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这样评价斯帕克的故事:“这是缪丽尔·斯帕克精巧至极的道德寓言或谜题,蕴含丰富的洞见与智慧,且答案绝不简单。”
《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责编 付裕
斯帕克的小说是南京大学英语系的一位老师推荐给付裕的,他表示,斯帕克是一位有意思也有争议的作家,阅读斯帕克的作品,能让人收获极大的阅读快感。国内引进的斯帕克作品很少,当时出版的只有她最出名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和《驾驶席》。付裕读了斯帕克的作品后也感到喜欢,一些巧妙的细节与“吐槽”常常让她情不自禁地笑出声,于是开始认真研究这位在国内有些“冷门”的英国女作家。
南大那位老师非常喜欢《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两部小说,恰好它们可以归为同一类型:都带有较浓烈的作者个人特色,故事的背景都是1950年代、“二战”后的英国伦敦,一部是讲编辑的故事,一部是讲新人作家的故事。编辑们感到,也许可以把这两本书作为斯帕克的迷你文集一起推出,通过让人对照着看,或许能更好地展现斯帕克经历过的奇异、古怪的战后伦敦文学圈边缘世界。就这样,这两本书和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联姻。
付裕介绍称,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安吉拉·卡特等英国女作家相比,斯帕克的语言明显更加平实,主题更贴近现实主义。乍看平淡,但其实她的小说暗藏玄机。斯帕克的叙述口吻冷淡、辛辣、讽刺,充满黑色幽默,或者说一种独特的英伦幽默。她对生活的观察角度独特、细致入微、一针见血。她书中的人物常会冒出“毒舌”金句。“有趣”是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对斯帕克小说都会有的评价。“要做到高级、巧妙地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斯帕克做到了。”
斯帕克的作品篇幅普遍较短,且总是聚焦一个特定群体——女子学校、修道院、出版社、“自传学会”、集体公寓……她的作品就像一个小型社会实验或一出情景戏剧,静观一群人能在某个特定的境况中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显露怎样的人性。如传统小说一样,斯帕克的小说有完整、条理清晰的故事情节,似乎并没有那么野心勃勃,但她总会为故事加入一些魔幻的转折与离奇的元素。斯帕克1954年改信天主教,宗教也是她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她关注人性中的善与恶,暴力、死亡常见于她的小说,但她总是能对之进行轻盈的处理,宛如跳芭蕾舞一般,利用精巧的文字在这些严肃议题之间腾跃。
付裕还指出,斯帕克总是在小说中探讨阅读、书籍与文学创作,她有意识打破“第四堵墙”,让书中人物直接与读者对话,提醒读者艺术的虚构性,让读者关注此处的写作技巧。在戴维·洛奇看来,斯帕克既挑战了英国新现实主义又挑战了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后来的评论家甚至认为,斯帕克在“后现代”这个词流行起来之前,就已成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
斯帕克文学的世界性,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引进斯帕克作品时重点考虑过的问题。斯帕克的好是否能越过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被中国读者欣赏?
斯帕克利用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小说创作,她在女子学校学习的经历,“二战”后在英国情报机构工作、在诗歌杂志做编辑的经历,她的精神崩溃……都被打碎揉进了她的小说中。如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一样,斯帕克的作品展现了特定时间段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以及她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感知。时空不同,文化有异,但作家对生活的反思、对人性的体察、对命运的感慨、对善恶与权力的批判、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总能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好的文学作品必然能打动不同国度的读者。付裕表示,从斯帕克这两本小说出版后的读者反馈来看,斯帕克的“好”确实是能被中国读者欣赏的。
本来南京大学出版社想请推荐斯帕克的南大老师担任作品翻译,但他实在太忙了,所以编辑们询问了之前合作过、比较了解的译者,也在翻译群里征集过译者试译。最后选择的两位译者,一位是翻译过《梦幻之巅》的彭贵菊,另一位是当时正好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实习的南大英语系翻译方向研究生柏雪。
“《梦幻之巅》也是我担任责编,记得当时看稿子就觉得彭老师翻译得很好,不仅准确,还很有文采,甚至能体现作品的年代感。这是一本迷幻文学文集,各个篇章风格差异很大,但彭老师都能根据文风和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翻译。虽然和彭老师相比,柏雪的翻译经验没有那么丰富,但她的译文准确性好,译文质感也贴近原文,关键是她非常认真仔细。正是因为找到了这两位非常靠谱的译者,这两本小说的编校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编校的痛苦很少,更多的是阅读的愉悦。”谈起两位译者的翻译水平,付裕感慨道。
如果不是做编辑、做译者,可能很难如此细致、一字一句地揣摩一本小说。付裕发现,魔鬼确实就在细节之处,精读更能收获在文字迷宫中探索、解谜的乐趣。《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趣,高级的有趣,女主人公以文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动荡波折和身边的善与恶,目光犀利、敏锐,疏离中带着诙谐、讽刺,付裕将其比喻为“仿佛麦瑟尔夫人在热闹的酒吧里大说脱口秀”。
在付裕心中,《处心积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的女主人公芙蕾尔。一心想成为作家的芙蕾尔,完全与传统女性美德挂不上钩,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她贪婪地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滋养她的文学创作。她乐观冷静,带着一种造物主的戏谑,甚至残忍,旁观生活这出荒诞大戏。她毫不多愁善感,不管经历多少波折,对她而言,也只是增加了写作素材。书中甚至直言,芙蕾尔“不像个女人”。故事最后,芙蕾尔对几度企图击倒她的生活还以漂亮一脚,高高兴兴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如此鲜活、独特的女性形象,放到现在,依然耀眼夺目。
这本书让人开始反思:难道作家真的是灵媒?为何书中现实竟依照主人公创作的小说情节展开,让生活变得如小说般魔幻?在《处心积虑》里,不再简单地是“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而是艺术变成了柏拉图的理型,现实成了艺术的影子。
而《肯辛顿旧事》最大的亮点或许是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个魔性又致命的词——“尿稿人”。这是书中资深编辑霍金斯太太对蹩脚文人的称呼,她认为尿稿人根本不会写作,“不过是阿谀逢迎的寄生虫,呕出了一堆文学材料,尿出了雇佣文人写的报章杂志,拉出了恶心的散文。”霍金斯太太固执地叫书中反派巴特勒特“尿稿人”,为此丢了两份工作,身边的人被卷入其中丧了命,她依旧断然拒绝改口,仿佛文学价值的殉道者。付裕表示,作为编辑看这本书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看斯帕克塑造的编辑吐槽出版行业的奇形异状,以及听斯帕克借笔下人物之口分享她对艺术、文学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这两本书里都有死亡、权力的威胁,但斯帕克四两拨千斤,处理得轻松且有趣。斯帕克透过这两本书,与读者对话:看看这有趣的文学吧,有了它,平淡的生活也有了魔力。这两本书拓展了读者想象力,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与艺术,透过艺术之眼看世界。
和《肯辛顿旧事》比起来,国内对《处心积虑》这本小说的关注度略高,研究也更多。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教授戴鸿斌认为,《处心积虑》中体现了斯帕克对创作自由的追求,对反讽与嘲弄的肯定,和对诗歌的钟爱。
小说伊始,芙蕾尔就自信地宣称:“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名女性,生活在二十世纪,感觉真好!”因为对自己和艺术都能控制自如,因此芙蕾尔享有较大的自由,这影响了整部小说的基调。她在小说中的语气总是轻快积极,其态度乐观向上。小说一开始,芙蕾尔几乎分文不名,还与房东发生过争吵,却没有抱怨,主要原因是她庆幸自己刚刚摆脱了一个自传协会,不再受其约束。她为离开自传协会和获取自由付出了许多努力。
芙蕾尔应聘前并不知道协会的组织者昆丁利用协会内部成员所写的自传对他们实施控制。芙蕾尔在赢得协会成员的信任和赞赏的过程中慢慢地识破了昆丁的阴谋。在工作之余她还在创作一部小说,昆丁却干涉她的创作自由,想方设法阻挠小说的出版。她积极应对,找回被昆丁偷走的小说手稿,最终完成并出版了小说。后来,昆丁在车祸中身亡。这样,芙蕾尔得到彻底的解放。
芙蕾尔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并理性地控制自我,在小说中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观念和美学思想。她认为直觉在自己的创作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觉得小说的目的是表达真理。芙蕾尔的自由成为小说的深层次主题。表面上,小说更多地叙述虚构与现实的交融与并置,实际上,作者在暗示:只有得到创作自由后,才能挥洒自如,在现实和小说虚构之间穿梭纵行,随心所欲地选用素材和表达惠想。因此有论者指出,“实际上,《处心积虑》的高深之处远不在于它是一场有趣的关于现实和虚构的游戏,而在于它对自由这个概念的不断观照。”创作《处心积虑》时,年过花甲的斯帕克历经多年的奋斗已完成15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文学创作有着丰富和独特的领悟。通过对自由主题和文学创作方法的重访和书写,她回顾其写作生涯,并总结体会和感悟以飨读者。
百道网了解到,斯帕克强调创作的双重目的:在使人愉悦的同时,还应该起到教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她表示,“那些充满情感的文学和艺术都应该被淘汰。它们具有欺骗性,让我们感觉像在参与社会和生活。但实际上,这种文艺是分离的活动。”斯帕克排斥这种文艺作品的原因是它们属于“精英文化”,只有少数人参与,因而是“分离”的活动。由于斯帕克对这“分离”活动的反对,她的作品往往顾及大众品味,贴近生活。她认为小说不但应该有所创新,而且要生动有趣,令人兴奋,才能受到欢迎。斯帕克不断地试验,在作品中采用了许多后现代主义手法,使用大量标新立异的小说技巧,如新小说、互文性、元小说、反讽和预叙,但她同时兼顾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因此它们不像大部分后现代派作品那样深奥难懂。
如果读了《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你会发现斯帕克独特的黑色幽默贯穿其中。斯帕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提倡用反讽和嘲弄的艺术形式来取而代之。我觉得除此之外,将来不可能还存在其他的艺术形式。我们只剩下嘲笑这种令人尊敬的武器。”斯帕克觉得反讽和嘲笑是我们的时代唯一有效的艺术手段,原因有两个:我们面临的时代和社会无处不存在荒谬,这是不争之实;面对这个世界,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分享到的只有“嘲笑”的艺术。“而嘲笑的艺术,如果击中目标———如果它不能真正击中目标,那它根本不是艺术———可以深入骨髓。它会留下一道有益的伤痕。”斯帕克这样表示。
此外,在《处心积虑》等故事中,斯帕克还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诗歌形式的钟爱“我已开始创作一部小说,它需要我集中诗意。因为,我是用诗的方式去构想事情的。”芙蕾尔坦言小说都是“连绵不断的诗歌”。由于诗歌的影响,斯帕克在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视简洁的风格和精确的表达,认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
在简约风格的规范下,斯帕克的小说都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又寓意深刻。她的绝大多数小说都带有诗歌的各种特色:简洁、凝练、意象细腻而精致。她在小说中惜墨如金,用词考究,借用精简的字句传递多重涵义,令人回味无穷。她力求用诗意来润色对话,把对话用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展示了斯帕克的高超技巧和无限魅力,也适应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为她赢得了庞大的读者群。斯帕克的小说共被翻译成26种文字,其中有多部成为畅销书,并被拍成电影,享誉世界各地。
《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属于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守望者·文学”书系。“守望者·文学”书系目前已出版二十余种图书,收录外国现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囊括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芭芭拉·皮姆,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阿根廷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日本作家远藤周作,以及众多法国作家,如保罗·莫朗、乔治·佩雷克、克洛德·西蒙、帕斯卡·基尼亚尔、伊内丝·巴亚尔,等等。从上述名字就能看出,该系列选择的都是各国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分属流派纷繁,但都为匠心之作。
收入“守望者·文学”中的作品,也许未必是这些作家最具代表性或最畅销的作品,但一定是他们写作之路上重要的或者特别的作品,能反映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值得品读。阅读它们,可一览百花齐放的现当代世界文学图景,收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愉悦。这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是“守望者”的基石,南京大学出版社的访谈、传记、文学批评等系列都据此延伸开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出版图谱。
对南京大学出版社整体的文学出版来说,小开本精装的“守望者·文学”书系确立了一种格调:打造精品严肃文学。该社严选作品与译者,重视译本质量,关注书籍装帧设计,力争让每一本书都既有调性又有品质。
(本文除了专访《肯辛顿旧事》《处心积虑》责编付裕外,还参考戴鸿斌的文章《斯帕克笔下多色调的女性形象》和《英国女作家斯帕克的小说叙事理论初探》。)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