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一年一度的中国书店大会即将在今年图书订货会期间召开。为了迎接这一广受业界期盼的大会,也为了盘点2021年实体书店业艰难而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对近百位业界人士以及与书店相关的业外人士进行了访谈。
大咖们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具有同样的精彩。或批评,或建言,每一个访谈都体现着他们专业的洞察力与思考力;或温和,或尖锐,每一份问答都承载着对中国书店业责任在肩的担当。在此,我们选取部分受访者的精彩观点,以系列的形式陆续刊发,以飨读者(排名不分先后)。
由于篇幅有限,所选内容只是受访者的部分观点,大咖访谈的详细内容将收录在《2021-2022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中,该报告将在书店大会中发布,敬请关注。
这一期大咖访谈继续乡村书店的话题。我们专门邀请了五位书业外与乡村书店相关的专业人士聚焦乡村书店的话题。站在“圈外”看“圈内”,他们的“圈外思维”颇有见地。
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是五大振兴中的两大振兴,也是其他振兴实现的基础和保障。书店作为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一个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在城市书店因为生存变得越来越时尚化的时候,乡村书店也许可以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再次重现书店的力量。
把书店开到乡村里,现在是一股潮流了。开风气之先的,是先锋书店,多年以前,就在徽州乡村开了家碧山书局。做得最好的,也是先锋书店,浙江松阳陈家铺那一家平民书局,就叫好又叫座。但一定要记住,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书店都很难生存。书店进入乡村,如果不改变,还是城市那套思维,也难以持续。在进入乡村之前,书店纷纷进商场,好像迎来了书店又一春。但商场的补贴或免租,并不能挽救书店,像日前传出的言几又关店事件,就是一个例证。进入乡村的书店,如果想靠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来续命,也走不远。
书店有更多机会走向乡村,与旅游结合,成为联系村民与城市访客的纽带,以及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聚焦点。
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中的文化和人才这两大振兴,都和书店有直接关系,我想这是部分书店下沉到农村的客观背景;文化要振兴,人才要振兴,与书籍相关的新业态涌现出来是其题中之义,当然,这种新业态不限于书店,但书店的文创能力、文化带动能力是我们探讨文化和人才振兴时的优势。在这种战略下,各地会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出来,尽管说让有情怀的书店遍布中国每一个乡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种趋势是明显的,在有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前提下,书店提前去做好布局应该是明智的。我曾参访过一个英国的小镇,这个小镇的人口也就不到两万人的样子,也算不上是一个旅游小镇,但却有五个书店,里面的书籍居然大多是文史哲类的,很让人吃惊,也让人有满多的想象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了大众的视野回归到我们文明的源头——乡村,这里的回归并不是说我们要回归乡村生活、原始书院这样一种方式,而是想要重塑一种文化观,通过乡村书店观看我们生活的方式,再一次审视我们自己。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带来了文化上的再生之外,还在经济上提供了新的契机,原来的村民是离开乡村去城里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小孩愿意在乡村工作,美育自己的家乡。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乡村的文化发展缺乏动力,乡村的人才也大量外流。书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兴衰的历程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状态的指征。书店开始进入乡村反映了乡村价值被重新认知,乡村的魅力被再次发现,呈现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不过乡村的书店可能会和城市的书店有所不同,如何让乡村的书店融入当地乡村的熟人社会,是对所有书店从业者的一种挑战。
以前,在乡村开一家书店,是不可想象的。城市化让乡村人口急剧减少,到处都是空心村。无人的乡村,养不活书店。这几年,随着民宿兴起,乡村度假成为时尚,为城市人服务的乡村书店,也找到了存在感。现在的乡村书店是为来旅行度假的城市人服务的。
我希望和民宿一样,书店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入口,把城市人吸引到乡村来。乡村书店应该成为知识传播的灯塔,引领乡村的孩子,踏上求知之路,而不仅仅是城市人来到乡村的打卡地。
书店对乡村算是一种外来力量,可以助力乡村的品牌传播和营销,带动旅游、带动乡村的相关经济:餐饮、民宿等等,同时会有助于促进乡村新移民阶层的形成。乡村振兴的关键还在于有人、有产业,且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作为乡村文化建设载体,书店对于乡村振兴、乡村文旅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书店和乡村图书馆一样,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引擎,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带动乡村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也可以如先锋书店在各地的乡村书局一样,成为地方的文化地标,吸引人们前来观光体验,带动地方文旅事业的发展;此外,书店利用其优势可以协助地方进行在地化的文创产品开发,推动地方文创经济发展。
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明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店,顾名思义是当代商业化的产物,是经销书籍、杂志等的商店。古代的书店叫书肆。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等名称,它即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书店可以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这是良性循环的基础。其次,在乡村振兴大棋局中,书店也应该不仅仅是买卖书籍的场所,更多的还是要发挥文化的沉淀价值,让人们在体验乡村自然风光质朴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书籍带来的文化盛宴感兴趣。
不是所有的乡村书店都具有文化针灸效应,乡村书店首先必须具有足够的魅力,不论是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有当书店成为乡村的一个喜闻乐见的地方,才能真正产生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才能发挥文化针灸的作用。书店对应的是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所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感,同时还有精神上的满足感。书店可以重新激发人们思考,激活本地知识,恢复文化自信,回归本地生活。
一家书店,在城市里,能成为精神坐标,照亮一个街区或者一座城市。那么,在乡村,书店同样要照亮文化回乡的路。乡村不该是文化荒漠,书店是一方小小的绿洲,做得好,就能蔓延成片,影响一代人。
文化针灸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开始通过吸引城市人来乡村旅游或移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地让城市文化反哺乡村,过程中也带动村民的知识更新和文化演进,同时乡村文化也滋养城市人形成一种新的体验。
在我看来,生活中没有书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在你生活的一定半径内没有书店或图书馆,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虚妄的。乡村书店是当我们致力于创造乡村美好生活时必须考虑的要素,就像美好生活中要有清新的空气一样。我们的社会被长期物质化后,其空气已显得污浊,需要有书店和图书馆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清洁。这种清洁工作,也包括对在地化知识进行挖掘和整理。过去几十年里,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影响下,乡村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偏城市、偏西方的,在这种知识影响下的人如何能建设自己的乡村呢?乡村书店和图书馆的责任就是要面向本土进行知识生产,培养适合本土利益和需要的、有在地文化自信的人才。
我觉得仅凭一个乡村书店发挥不了这么大的作用,书店毕竟还只是一个场所,再说得确切点是一个承载了文化的场所。文化的吸收是一个最慢热以及最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事情,首先人们需要有一颗愿意去发现文化美的愿望,还需要有鉴赏文化美的能力,然后来到乡村这样一个很适合阅读的地方,待下来,短时间的一下午不行,还需要长一点时间,才可以体会一点点知识带来的愉悦,乡村生活的愉悦。一环套一环,系统的产物,缺一不可。
好的乡村书店能够真正融入乡村,成为乡村生活的一个部分。同时,乡村书店又不局限于乡村,仍然保持书店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成为城乡融合的一种媒介。我还没有去过足够多的乡村书店,无法对乡村书店作出相应评价。
理解乡村并融入乡村的书店,才有未来。就像先锋书店陈家铺平民书局那样,既和乡村融为一体,又能自我造血,还能给乡村带来更大能量,吸引人专程到访,带动乡村发展,才是一家好的乡村书店。任何想靠政策补贴来存活的乡村书店,都不是一家好书店。
有持续的优质运营内容输出的书店才会有未来,整合售卖、休闲与文化事件为一体的多元内容,使其有持续的吸引力。例如先锋书店除了书籍、文创、咖啡等服务以外,还会定期举办诗会、演出、沙龙等等活动,组织开展艺术、文学、诗歌创作,极大地加强了吸引力。同时书店的建筑本身也应该通过好的设计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载体。
在我们的教育把学生都培养成不爱阅读的人的今天,即使是城市书店,未来是也暗淡的,何况是乡村书店。但先锋书店的乡村书局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下,先锋把自己的使命和国家战略进行有机结合,参与到具体的乡村建设行动中,成为乡村的一座灯塔。这种类型的乡村书店是有未来的,因为她不高高在上,面向城市的小情小调,而是把根系深深地扎在乡土的文化中,谦卑地立在大地上,从乡村吸取向上生长的养分,再以自己的生命能量反哺乡村,形成在地的能量循环,而有不竭的生命力。
一件事情的完成,最基础的有起点、过程和终点三部分组成。我们想要的乡村书店,一定是最后能够为乡村起到美育作用、带来乡村振兴的书店,这是终点。乡村书店的起点是什么不重要,过程怎么做也不重要,只要结果能实现接近我们最初的理想的,都是好的乡村书店模范。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