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瓷器研究大家陈克伦新出力作,上市3个月首版卖光,责编告诉了我们三点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1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中国是瓷器之国,不少老外以拥有一件中国瓷器为荣。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向世界介绍中国瓷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瓷器中国》是一部由业内专家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瓷器简史,是读者了解中国瓷器最好的渠道。百道网专访《瓷器中国》责编邱宁斌,请他介绍本书的出版故事和瓷器的魅力。

《瓷器中国》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陈克伦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造瓷器的国家,是瓷器的故乡,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瓷器应肇始于距今3000年或更早的商代之前。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

陈克伦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博物馆是驰名海内外的重要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专题展览往往引领全国博物馆风气之先。该馆人才济济,领导由多位做事果断、富有魄力的专家学者兼任,陈克伦长期工作于上海博物馆,在负责博物馆业务的繁忙之余,写就了近十万字的《瓷器中国》一书。

《瓷器中国》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本书深入浅出,观点新颖,画龙点睛,配以317张高清彩色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300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瓷器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瓷器走向世界的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本书出版后反响热烈,首版上市三个多月内即售罄。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评价称,市场上以中国瓷器为主题的出版物亦良莠不齐,而由业内专家撰写面向普通读者、具有宏观视野和全局性,且配有大量公立馆藏瓷器彩色图片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瓷器中国》就是一部由业内专家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瓷器简史。

作者专业研究陶瓷40年,本书代表学界最主流观点

陈克伦拥有超过40年专业的陶瓷研究经历,策划推动过《幽蓝神采——上海博物馆元代青花瓷大展》等数十个举世瞩目的展览,亦是《新民晚报》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上博讲坛”首位登台演讲的嘉宾。在担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期间,陈克伦负责整个博物馆的展览、文物征集、出版等活动,在文博界(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术研究界)拥有很高的资历与威望。

上海博物馆与上海书画出版社拥有20年以上的合作史。邱宁斌介绍称,社长王立翔在十几年前就和陈克伦沟通过,希望他来撰写一本面向大众的关于中国陶瓷的书,只不过因为陈克伦事务繁忙而搁置。几年前,陈克伦从一线退居二线,终于有时间整理半生的研究成果,总结自己的研究经历,展开对艺术传播的实践,潜心创作了这部《瓷器中国》。作为学考古、陶瓷专业的学生,邱宁斌在读书时便听过陈克伦的故事和研究,陈克伦也正好是他导师的老师。“能在工作后和陈老师又进一步的联系和沟通,我感到很幸运。”他说。

其实,市面上介绍中国陶瓷的图书数量不少,但是“鱼龙混杂”,例如有的作者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会把自己的收藏品或假货等错误内容放进书里,对公众造成误导;还有的作者本身专业知识不足,缺乏精准度和深度。在邱宁斌看来,《瓷器中国》的最大亮点就是,为了把中国最优秀、最传统的瓷器文化正确传播给公众,该社请到了体制内的权威学者陈克伦创作,他的知识储备丰富,对瓷器的认知权威,能代表目前学界最主流的观点,同时,因为常年在一线进行研究,他还给读者展示了学界最前沿的问题和自己的独特洞见。这样一本瓷器文化方面的“大家小书”,可以说凤毛麟角。

另外,317张高清彩图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些图片均来自于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全世界知名博物馆馆藏,每一件瓷器都极具代表性。本书纸张选择也即为讲究,特种艺术纸光滑细腻的印制,确保展现出瓷器的色彩层次。因为瓷器是实用物,它的温润、洁净和雅致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让世界分享了来自中国的伟大创造,陈克伦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中国人了解中国瓷器,然后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告别纯时间线写法,独辟蹊径用门类划分章节

在《瓷器中国》中,陈克伦独辟蹊径,采用了全新视角讲述瓷器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常来说,市面上大部分这一主题的书是以时间阶段为框架的,比如它们会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的这种时间发展顺序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时间线索清晰,但坏处是像是按照朝代的产品罗列,会感到内容零散。陈克伦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按照陶瓷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整本书的章节,把每个门类里最重要的知识点都讲清楚了。”邱宁斌表示。

百道网了解到,陈克伦根据中国瓷器的釉色、工艺、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将全书分为9个章节,以釉色和色彩划分为青瓷、白瓷、黑瓷、颜色釉瓷和彩瓷,又从工艺分为高温、低温、釉下彩和釉上彩,最后根据中国瓷器的文化特点,特别增加了瓷器与文人、海上陶瓷之路两个章节。每个章节中又以时间线索讲述中国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窑名瓷,如汝窑、官窑、斗彩、珐琅彩等。

邱宁斌指出,读完这本书,读者会懂得:瓷器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相伴相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有代表性的门类,瓷器是中国的创造发明。“像陶器是全世界所共有,埃及、古巴比伦、希腊、罗马都有,因为用泥巴捏一捏火一烧就行了。但是瓷器这个东西是中国独有的。中国瓷器有300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始终领先于全世界。”另外,瓷器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平时我们的锅碗瓢盆就离不开它,陈设和装饰也会用到它。

而和陈克伦合作出版《瓷器中国》的过程中,邱宁斌也深深感受到陈克伦的雷厉风行和认真,是一位让他有些“害怕”的老前辈。例如在合作做书时,他看稿后把意见反馈给陈克伦,陈克伦处理改稿效率非常高,处理问题也异常果断,有执行力。从内容修改到后期的调色和印刷、选材阶段,陈克伦都“盯”着这本书,甚至每次都亲自跟去制版公司、印刷厂,后续的营销活动也全程配合参与。“这本书凝结了陈老师很多的心血,他的精神很难得。我可以感觉到陈老师是真正热爱文博领域,热爱中国瓷器的,所以他用自己的行动来推广,告诉大家瓷器的魅力。”邱宁斌谈到。

让邱宁斌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生在确认最后一稿时的一件小事。当时陈克伦去山西出差,在一个关于永乐宫的展览上认识了木质构件里的新工艺——沥粉工艺,立刻反应到瓷器中也有这类工艺,就紧急通知邱宁斌,要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到书里,并且加上了他对这种工艺的新的认识。“哪怕到最后一刻,陈老师还是非常希望把最好的最前沿的研究告诉读者。”

让中国人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全球人更了解中国瓷器

瓷器是中国的发明,它不但是中国人艺术欣赏活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象,还大量用于外销,有着庞大的海外市场,在海外广大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瓷器、丝绸和茶叶自古以来便是中外交换、赐赠和贸易的三大宗。在最后一章《海上陶瓷之路》中,陈克伦为读者揭示了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进程和展望。

从唐代开始,一艘艘海船满载各色中国瓷器销往世界各地。此时也是瓷业大发展的时期,唐代制瓷业“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决定了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白瓷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长沙窑的异军突起,特有的釉下彩瓷以外销为主,在装饰上根据输入地区的需要进行设计,在中亚、西亚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五代,吴越钱氏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越窑瓷器外销的范围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远在东非的民众也可获得。这个时期,陶瓷贸易商人遍布全球,波斯、阿拉伯商人穿梭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谋取暴利的同时也使各国之间互通有无,促进了全球各地物质、经济、文化各层面的交流。中国陶瓷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热销商品。

宋代时我国制瓷业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不仅国内的瓷器贸易兴旺发达,外销的市场更加扩大,延伸到东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北宋有一部分中国瓷器已经成为高丽人的收藏或生活日用器。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提到当时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用瓷器进行贸易,当时瓷器贸易品种有青瓷、白瓷及青白瓷,产地包括浙江的越窑和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以及广东、福建诸窑口。

元代制瓷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等品种的创烧成功,使瓷器生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瓷器外销领域比宋代更为扩大,区域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和东非等地。元代外销瓷最为显著的特征是青花瓷的外销,它们是伊斯兰世界十分欢迎的生活用具。除了青花之外,还有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其他风格的产品。

明清时期瓷器制造业继续发展,特别是景德镇御器厂设立后,不惜成本生产宫廷用瓷,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品种层出不穷。元代出现的青花、釉里红在明代早期进一步发展,烧制技术上逐渐成熟,呈色更稳定。官窑的兴盛带动了民窑的发展,明代中晚期民窑青花的生产兴旺发达,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大量输往世界各地。明代以后,还出现了根据外国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专门定制的瓷器,这些瓷器现在分布在埃及、伊拉克、日本、朝鲜、伊朗、土耳其、印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等亚、欧、非各国,对于我们了解各时期瓷器的生产面貌和当时国外人的文化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邱宁斌介绍称,瓷器的外销也促进了国内外陶瓷技术的相互交流。中国瓷器精湛的制造技术随之传到的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对当地的瓷器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也从国外获得物质技术和艺术风格上的借鉴,造型、釉色装饰上更加丰富多彩。“现在这个时代,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可以制造质量上乘的瓷器,中国瓷器其实已经失去了历史上长期的垄断地位。从审美和质量来说,中国瓷器和国外的差距也不大,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其实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丝绸之路”,也被成为“丝瓷之路”,这两个中国最有特点的门类在1000多年前已经走向世界了,并且给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邱宁斌称,希望《瓷器中国》能有助于这一门类的文化在全世界普及,让全球人更了解中国瓷器。“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希望大家能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艺术,了解我们的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