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传统工艺经典”系列:“图”是形象的辅助,更是解读的“武器”

作者:杭间   2021年11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一套重磅优质图书“中国传统工艺经典丛书”,包括《鲁班经图说》《髹饰录图说》《长物志图说》《闲情偶寄图说》等,便于读者阅读理解的“图说”方式,重新阐释梳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本文为该系列总序,主编杭间透露了编这套书的初衷和思路,介绍再版的意义。

十七年前,我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资助,开展“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这大约是国家社科基金最初支持设计学研究的项目之一;当时想得很多,希望古今中外的问题都有所涉略,因此,重新梳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就成为必须。这时候的学界,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早有人开展,除了考古学界,郑振铎先生、沈从文先生、孙机先生等几代文博学者,也各有建树,成就斐然。但是在设计学界,除了田自秉先生、张道一先生较早开始关注先秦诸子中的工艺观以外,整体还缺少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这就成为我编这套书的出发点,我希望在充分继承前辈学人成果的基础上,首要考虑如何从当代设计发展“认识”的角度,对这些经典文本展开解读。传统工艺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格局中有特殊性,儒道互补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中,除《考工记》列为齐国的“官书”外,其他与工艺有关的著述,多不入主流文化流传,而被视为三教九流之末的“鄙事”,因此许多工艺著作,或流于技术记载,或附会其他,有相当多的与工艺有关的论著,没有独立的表述形式,多散见在笔记、野史或其他叙述的片段之中。这就带来一个最初的问题,在浩瀚的各类传统典籍中,如何认定“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尤其是“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近年来有成为文化研究显学之势,许多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者涉足区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研究,都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切入,例如柯律格对明代文人生活的研究,金耀基、乔健等的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等;这时候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指出,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进,也逐渐开始进入中国的媒体语言,但在设计学界,却受到冷落,“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等概念,被认为比“非物质”更适合中国表述,因此,确立“物质文化”与中国设计学“术”的层面的联系,也是选本定义的重要所在。

其实,在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中,有一条重生活、重情趣的或隐或显的传统,李渔的朋友余怀当年在《闲情偶寄》的前言中说:王道本乎人情,他历数了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具有生活艺术情怀的人物与思想传统,如白居易、陶渊明、苏东坡、韩愈等等,联想传统国家治理中的“实学”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另外一面,从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重生活、重艺术、重意趣心性的源流。有了这个认识,物质文化经典的选择就可以扩大视野,技术、生活、趣味,等等,均可开放收入,思想明确了,也就具有连续、系统的意义。

上述的立场决定了选本,但有了目标以后,如何编是一个关键。此前,一些著作的整理成果已经在社会出版并广为流传,例如《考工记》《天工开物》《闲情偶寄》等,均已经有多个注解的版本。当然,它们都是以古代文献整理或训诂的方式展开,对设计学的针对性较差。我希望可以从当代设计的角度,古为今用,揭示传统物质文化能够启迪今天的精华。因此,我对参与编注者有三个要求:其一,继承中国古代“注”的优秀传统,“注”不仅仅是说明,还是一种创作,要站在今天对“设计”的认识前提下,解读这些物质经典;其二,“注”作为解读的方式,需要有“工具”,这就是文献和图像,而后者对于工艺的解读尤其重要,器物、纹样、技艺等,古代书籍版刻往往比较概念化,语焉不详;为了使解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解读可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但文献和图像的来源,必须来自1911年前的传统社会,它们的“形式”必须是文献、传世文物和考古发现,至于为何是1911年,我的考虑是通过封建制在清朝的覆灭,作为传统生活形态的一次终结,具有象征意义;其三,由于许多原著有关技艺的词汇比较生僻,并且,技艺的专业性强,过去的一些古籍整理学者尽管对原文作了详尽的考据,但由于对技艺了解的完整度不够,读者仍然不得其要,因此有必要进行翻译,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翻译是必要的,因为编注者懂技艺,使得他的翻译能建立在整体完整的把握的基础上。

正因为编选者都是专业出身,我要求他们扎实写一篇“专论”用作导读,除了对作者的生平、成书、印行后的流布及影响做出必要的介绍外,还要对原著的内容展开研究,结合时代和社会变化,讨论工艺与政治、技艺与生活、空间营造与美学等的关系,因此这篇文字的篇幅可以很长,是一篇独立的论文。我还要求,需要关心同门类的著作的价值和与之关系,例如沈寿的《雪宧绣谱》,之前历史上还有一些刺绣著述,如丁佩的《绣谱》,虽然没有沈寿的综合、影响大,但在刺绣的发展上,依然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丛书选本规模所限,不可能都列入,因此在概说里呈现,可以让读者看到本领域学术的全貌。

如何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古代文献,是最有趣味的地方,也是最有难度的地方。这种解读,体现了编注者宏富的视野,对技艺发展的深入的理解,对原文表达的准确的洞察,尤其是站在现代设计的角度,对古代的“巧思”做出独特的分析,它不仅从选一张贴切的图上面看出,也更多呈现在原文下面的“注”上,我注六经,六经注我,重在把握的准确和贴切,好的注,会体现作者深厚的积累和功力,给原文以无限广阔的延伸,所以我跟大家说,如有必要,“注”的篇幅可以很长,不受限制。当然这部分最难,因人而异,也因此,这套丛书的编注各具角度和特色。由于设计学很年轻,物色作者很伤脑筋,一些有影响的研究家当然是首选,但各种原因无法找到全部,我大胆用了文献功底好的年轻人,当时确实年轻,十七年以后,他们都已经成为具有丰富建树的中坚翘楚。

要特别提到的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刘传喜先生,他当年是社长兼总编辑,这套书的选题,是我们在北京共同拟就的,传喜社长有卓越的出版人的直觉,他对选题的偏爱使得决策迅速果断;他还有设计师的书籍形态素养,对这套丛书的样貌展望准确到位。徐峙立女士当年是年轻的编辑室主任,她也是这套书的早期策划编辑,从开本、图文关系、注解和翻译的文风,以及概说的体例等等,都是重要的思想贡献者。

这套书出版以来,除了受到设计界的好评外,还受到不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读者的喜爱,尤其是港澳台等地的读者,对此套丛书长期给予关注,询问后续出版安排,而市面上也确实见不到这套丛书的新书了,有鉴于此,在徐峙立女士的推动下,重新推动此丛书的再版,除了更正初版明显的错误外,还因为2018年我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的立项支持,又开始了后续物质文化经典的编选和选注工作,并重新做了开本和书籍设计。

也借此机会,把当年只谈学术观点的总序重写,交代了丛书的来龙去脉。在过了十七年后,这样做,颇具有历史反思的意味,“图说”这种样式当年非常流行,我们的构思也不可免俗套用了流行的出版语言,但显然这套丛书的“图说”与当年流行的图说有很大的不同,它希望通过读文读图建构起当代设计与古代物质生活之间全方位的关系,“图”不仅仅是形象的辅助,而更是一种解读的“武器”,因而也是这套书能够再版的生命力所在。对古代文献的解读仍然只是开始,这些著述之所以历久常新,除了原著本身的价值外,还因为读者从中看到了传统生活未来的价值。

附:图书和作者介绍

《鲁班经图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明]午荣 汇编 江牧 冯律稳 注释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鲁班经》是一部有关古代建筑家具设计的著作,大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与那些官修著作不同,《鲁班经》出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内容也十分繁杂,既有与建筑家具设计相关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择日择址的堪舆风水。其中很多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继承,也有一些内容是当时匠人的创造。可以说,《鲁班经》是一部闪烁着古代工匠智慧光芒的著作。

《鲁班经图说》在原《鲁班经》的基础上进行了点校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三百余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全新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凭依。

清易简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工匠们修整木料的场景

 清道光《河工器具图说》中的墨斗及墨笔



作者简介

江牧,江西南昌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在国家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 国家人文社科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设计的逻辑》《工业产品设计安全原则》《匠事后素》《工部厂库须知校注》《鲁班经全集点校整理》等著作。

冯律稳,河北省保定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设计及理论研究,出版有《鲁班经全集点校整理》(第二作者)。

《髹饰录图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明]黄成 著 [明]扬明 注 长北 校勘、注释、解说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面向多学科学者与爱好漆器工艺、有一定文化水准的读者。

古人在收割小木漆,选自《中国制漆图谱》,刘帅供图

清代红漆地嵌螺钿团花纹攒盒,选自李久芳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

作者简介

长北(1944— ),艺术学学者,出版专著20余种,发表论文等各类文字400余篇。专著《中国艺术史纲》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其他专著多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长物志图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文震亨著;海军、田君 注释 ;杭间主编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内容简介

《长物志》是一本介绍园林建筑及陈设器物的著作,共十二卷,每卷分子目多则。它集中体现了明中期以来文人士大夫崇尚清雅、自然的审美理想,是我国造园学和艺术设计学遗产中的珍贵文献。

《长物志》宏大而全,简约而丰,结构清晰,事理明畅,显然是作者有计划、有目的的著述。它以园林构建为中心,涉及晚明士大夫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明末名士,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崇尚清雅,遵法自然,借品鉴长物而标举人格,完美呈现簪缨世族的清雅生活格调和明代江南书香世家的高洁风致。作《长物志》传世,另著有《香草诗选》《仪老园记》《琴谱》等。前人评价他“长身玉立,善自标置,所至必窗明几净,扫地焚香”。

海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设计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设计管理、公共设计、设计文化研究与创新实践等,曾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霍英东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等奖项。

田君,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艺术设计学专业。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副编审。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设计的历史与理论研究,累计参与编著图书9部,曾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闲情偶寄图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清]李渔 著;王连海 注释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包含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内容论及戏曲理论、演艺实践、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生活的写照,也是文人生活的提炼总结。

这部《闲情偶寄图说》以芥子园本为底本,校以翼圣堂本,对人名、地名、典故、工艺、术语等进行了注释,是方便阅读的可靠读本。书中还插入了大量图片,以期用图说的方式对《闲情偶寄》进行解读。书中所选图片或来自出土、传世文物,或源自古代版刻、民间实物,或是民俗活动、手艺过程的记录,图片下的详细解说能以细微、多元的视角对原书内容进行阐释,是一部图文并茂、图文互补的经典。

作者简介

王连海,北京市人,1952年3月出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专业方向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专业著作30余种,有《北京民间玩具》《吉祥图案知识全集》《中国玩具艺术史》《中华传统剪纸民俗》等。

(责编:佑生)

作者:杭间

(本文原载于:山东画报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