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流动的文化盛宴——《丝路遗迹》系列丛书出版

2021年11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作为“一带一路”的历史组成部分,古代丝绸之路是链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同时也是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21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丝路遗迹》系列丛书,旨在激发出遗产价值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种种意义。

《丝路遗迹》系列丛书

丝绸之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超大型文化遗产,是涉及了半个地球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亦可谓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内涵最丰富、同时也是最具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

《丝路遗迹》(7卷)丛书作为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对基于文化遗产理论的丝绸之路研究进行了详细论述,展开诸如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概念定义、时空范畴、基本构成、遗产分类、线路(廊道)特征、发展分期等专题探索,激发出遗产价值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种种意义。

丝绸之路申遗回顾

丝绸之路是有关人类文明发展交流史的宏大叙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哈吉跨国联合申报项目天山廊道成为第一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1442)的丝绸之路线路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重新发现、揭示和提升遗产价值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保护管理水平与运行能力整体提升的工作过程。丛书基于承前启后的目的,对丝绸之路的遗产研究开展两部分工作:一是对“天山廊道”申遗过程中文本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发表,用于回顾与总结,包括整理摘录一批重要的国际文件和工作文件;二是沿袭“天山廊道”的中国实践之一——丝绸之路线路遗产“分类”理论,分别从城镇、交通、生产、宗教、墓葬5种遗产类型开展专题研究、丰富案例资料。这一工作可将中国的丝路遗产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为将来进一步置入世界文明史框架下的故事讲述奠定初步基础。

1《丝路遗迹》 丛书架构

丛书坚持“用遗产的眼光看、文明的角度论”,采用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技术路线,探讨长距离交流交通对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及其过程。即:在 2014 年的遗产理论研究基础上,以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为主,开展更为系统的相关遗产资料收集、梳理与分类研究,辑成以《总论篇》与《城镇篇》《交通篇》《生产篇》《宗教篇(上)》《宗教篇(下)》《墓葬篇》等组成的系列丛书。

《丝路遗迹 总论篇》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同滨,陈凌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丝路遗迹·生产篇》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同滨,陈凌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丝路遗迹·交通篇》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同滨,陈凌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丝路遗迹·宗教篇(上)》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同滨,陈凌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丝路遗迹·宗教篇(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同滨,陈凌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丝路遗迹·城镇篇》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同滨,陈凌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丝路遗迹·墓葬篇》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同滨,陈凌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作为一种系统的陈述方式,总论以下各卷作为第一卷的分类研究予以展开。每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1或2篇主旨论文,依据总论提出的文化线路遗存分类原理,邀请专家撰写以中国为主的丝路分类遗存概况研究。我国此前从未就此角度展开过系统研究,故此每位专家均以自身的学术专长与资料积累为基础,展开程度不同的专题研究,是为探索之始。

第二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分类案例汇编为主,共选择了290处丝路遗存,其中绝大部分拥有国家级的保护身份,相当一部分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故以下简称“遗产点”。考虑到目前尚缺乏全面涵盖丝绸之路的遗产理论和价值研究,本系列丛书选择以点带面的方式,遗产点收集范围明显突破主旨论文内容——在空间上以中国为主、扩至亚欧大陆或更大范围,在时段上仍遵循《概念文件》界定的丝绸之路遗产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大量遗产点的汇编介绍,不仅是对第一部分主旨论文所涉案例基本信息的细化,更重要的是借此喻示丝绸之路的世界格局。

2 分卷撰写情况简述

总论篇

此卷由“天山廊道”申遗文本主笔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研究员负责,主旨论文《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融汇的伟大遗产——基于文化遗产理论的丝绸之路研究》,内容是对前此“天山廊道”申遗阶段形成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汇总,之后收录了大量与“天山廊道”申遗相关的国际文件和文献目录。这些文件凝聚了国际资深遗产专家辛勤的探索与智慧的思考,对于了解和学习丝绸之路如何作为文化遗产、如何构成文化线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论篇目录

总论篇

主旨论文《丝绸之路上的都城与城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凌教授撰写,分为4章展开。遗产点介绍基于对丝绸之路遗产的主题价值——见证由大宗丝绸贸易促成的文明交流与互动,选择了70处(国内29处、国外41处)分布于丝路交通节点上的城镇遗迹,类型分为都城与城镇2大类。所谓“节点”,是相对于整个交通交流的路网而言,其中包括文化线路的交通交流端点与路网的枢纽中心,以及交通沿线、沿海的商贸重镇。故此,本卷的遗产点近30%属于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或统一王朝的都城,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文明中心,其余遗产点以地方政权的中心城镇与帝国、王朝的商贸重镇为主,也包含少量在丝绸之路的交通交流上具有突出意义的城镇遗址;同时,这些遗产点基本包含了人类文明史上主要宗教信仰的中心所在。

城镇篇目录

交通篇

主旨论文《丝绸之路上的交通与保障》,由长期工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李军副局长撰写,分为2章展开。遗产点介绍基于对文化线路遗产交通特性的强调,选择了43处(国内41处、国外2处)分布于丝路路网上的各类交通设施与保障遗迹予以介绍,类型涉及道桥、关隘、戍堡、烽燧、驿站、屯田、港口设施、灯塔、航海祭祀等9种。

交通篇目录

生产篇

生产类丝路遗存依据文化线路理论,主要指丝路贸易商品的生产基地。丝绸、陶瓷和茶叶3大商品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主要出口贸易产品。本卷特约丝绸研究和水下考古2位专家撰写主旨论文,分别阐述了丝绸、陶瓷两种重要商品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变迁和陆上、水下重要考古发现,以及中外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主旨论文《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陶瓷生产与贸易》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孟原召研究员撰写,分为6章展开;主旨论文《丝路之绸:丝绸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研究员撰写,分为5章展开。由于丝路的商贸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列为保护对象,使得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期间的中国丝绸生产遗址遗迹(包括种植、养殖、编织与贸易集散地)几乎无处寻觅。本卷只能选择28处(国内24处、国外4处)以中国境内的外销瓷烧造遗迹与海上沉船遗址为主的遗址点,作为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生产类物证。

生产篇目录

宗教篇(上)

佛教传播是在本廊道传播的各类宗教中影响最大、遗存最多的题材,特辟专卷予以论述。主旨论文《丝绸之路与佛教艺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裕群研究员撰写,主要论述了佛教遗迹中的石窟寺类型,分为6章展开。

基于佛教在本廊道的突出价值——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广泛、持久的价值观影响,选择了69处(国内59处、国外10处)分布于亚洲丝路沿线的佛教遗迹,并在主旨论文涉及的石窟寺类型之外,适量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佛教建筑,作为研究内容的弥补;进而参照石窟寺的地域分区,归纳为古代西域地区佛教遗迹、河西—陇东地区佛教遗迹、中原及周边地区佛教遗迹、南方地区佛教遗迹、东北地区佛教遗迹、蒙古高原佛教遗迹、青藏高原佛教遗迹、古代印度与中亚、东北亚地区佛教遗迹共8片区域展开介绍。

宗教篇(上)目录

宗教篇(下)

此卷是对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传播的专题研究。主旨论文:《丝绸之路上的多元宗教》,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凌教授撰写,分为5章展开。遗产点介绍基于丝路的多元文化价值特征,选择了43处(国内28处、国外15处)分布于中国、中亚、南亚等丝路沿线的各类宗教遗迹,包括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等,其中早期传播的宗教遗迹留存至今的颇为零散,特别是摩尼教因其传教策略,故在中国大多依托佛教石窟寺或佛寺进行传播。

宗教篇(下)目录

墓葬篇

主旨论文《丝绸之路起点的特殊陵墓》,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撰写,分为4章展开。作为关中地区秦汉墓葬的考古发掘领队,作者凭借第一手资料将专题论述集中于这一地区,并首次从丝路关联价值角度予以解读。遗产点介绍基于墓葬类遗址对丝路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具有独特的见证作用,选择了37处分布于丝路沿线的墓葬遗迹,并在主旨论文涉及的关中地区帝王陵墓之外,适量增补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他墓葬,作为分布格局的补缺;进而参照地理—文化单元的概念,分为中原地区墓葬、河西走廊及两侧地带墓葬、青藏高原地区墓葬、河套地区墓葬、西域地区墓葬、内蒙古高原地区墓葬、东南沿海地区墓葬以及欧洲及中亚、西亚墓葬展开介绍。

墓葬篇目录

3《丝路遗迹》 正文试读

4主要作者介绍

陈同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总规划师、研究员。从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大型考古遗址的价值研究和保护规划,受理项目100多项(包括世界文化遗产9处、申遗预备名单16处、国保单位200多处、国家重大考古遗址100余处),承担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科技部研究课题(省部级20余项、论文40余篇),主持起草保护规划标准制定3项次,在大量实践中经由建筑史、考古、规划、遗产等跨学科集成创新做出技术门类拓展、获重大社会应用效益,专业技术处国际水平。

陈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从事丝绸之路考古、欧亚草原考古、中国古代美术史、西北简纸文书等领域研究。主持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城、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寺等遗址发掘、唐安西大都护府考古、汉西域都护府考古等项目。出版《胡乐新声》《突厥汗国与古代欧亚文化交流考古学研究》《草原狼纛——突厥汗国的历史与文化》等专著10部;合著《中国古代历史图谱•魏晋南北朝卷》、《中亚民族与宗教》等。撰写多卷本《中国考古学》秦汉卷、魏晋卷、隋唐卷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部分章节。发表考古、遗址文化方面相关论文数十篇。

(责编:佑生)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