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建筑师必备 旅行者必备|“世界建筑旅行地图”系列“编舟记”——百道网专访“世界建筑旅行地图”七国作者

作者:刘瑞丽   2021年09月2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建筑是人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其中的经典之作犹如凝固的史诗,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和文明。2021年3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世界建筑旅行地图”丛书。这套书对于建筑师和建筑艺术、摄影爱好者,是一部世界优秀建筑查询词典,更是帮他们了解、探访世界各国建筑的实用指南。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十本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到建筑现场亲身感受,对每一个建筑师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

—胡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胡越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建筑创作》杂志主编

走进一个建筑,体验它的体量、空间、光线、氛围,甚至材料和细部,才能够真正理解它。

—李兴钢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建筑旅行也可能是一个建筑师除了图纸以外最为有益的思考工具。

—庄子玉

德国RSAA设计集团/BUZZ 庄子玉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2020Esquire时尚先生/年度建筑师

我20岁的时候一个人背包去了26个国家,那些旅行对我现在做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

—青山周平

B.L.U.E.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梦想改造家》知名建筑师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丛书共包含《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美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10本。丛书主要介绍各国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建筑文化遗产等经典建筑,以及现当代建筑大师代表作品、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作品(每个国家400—600处建筑),包括每个建筑的介绍和精美图片,以及详细的到达地图、交通信息。

通过这套书,读者可以认识到,在德国,建筑被认为是建造活动的结果,而不只是单纯源于“艺术”方面的驱动;瑞士建筑远不止刻板印象的“瑞士盒子”,在简洁的形式和清晰的建构背后是对场所、文脉、氛围、感官的多层次应答;对于西班牙这样的地中海半岛国家,其文化的多样性很好的反映在各地的建筑之上……

百道网采访了《日本》卷作者程艳春、《德国》卷作者易鑫、《英国》卷作者陈茜、《法国》卷作者刘伦、《瑞士》卷作者张博、《西班牙》卷作者吴焕和《意大利》卷作者范向光,请他们来介绍本书的成书故事、特点,以及该国家的建筑史诗。

《日本》作者程艳春:体验建筑、学习建筑的最好方法是,迈开双脚前往实地,并用身体各个部分去感受建筑本身

没去日本留学之前我就认识了很多日本朋友,我们一起工作、调查。早稻田博士期间的学习生活对了解日本建筑有很大的帮助,我自己很喜欢旅行,有机会就到日本各个地方看建筑,作为兴趣也研究过日本建筑师的历史脉络。我北大研究生的导师王昀推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刘丹编辑联系到我,由于我当时还在读书,也有时间写作,所以就有了这次合作。我编辑的《日本》是丛书的第一本,版式和内容都是我和刘丹一起摸索着确定的,后面的作者基本是按照《日本》的版式继续工作。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是小巧便携,分类也做了详细的整理,甚至对有些项目的网址和预约的情况都做了说明,这对于旅行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信息,结合地图和手机更方便查询。在建筑选择上,首先,被历史证明的经典建筑是肯定要放进去的。同时,从时间的跨度来看,不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我们都想尽可能地展现一个国家建筑历史的全貌,在各个类型上也会有所平衡,篇幅并不是限制选择的原因,最终我会判断这个建筑在整个语境下的定位和意义,所以也不是每个被设计的建筑都会入选。编排上总体是按地区分章节,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的。

我之前看过一个日本电影叫《编舟记》,讲的是一个编词典的故事。编书是一个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事情,回报也不高,没有热情是做不了的,刘丹编辑的认真和执着影响了我。建筑是社会的映射,如果能够把这本书的全部建筑看完,我想读者肯定会对日本整体的文化艺术以及社会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日本从过去到现代的变化,也都直白地表现在了这些建筑的各个方面。当然我也认为,如果不深入到当地体验,是不能完全体会到的。什么是体验建筑、学习建筑的最好方法呢?我想,除了迈开双脚前往实地,并用身体各个部分去感受建筑本身之外别无他法。

《德国》作者易鑫:在德国,建筑首先要探索各种建造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回应社会方面的需求


2007年开始,我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有3年半的博士学习时间,之后回国任教,但仍然保持每年至少去德国交流2次,为期3个月,至今已有10余年(最近一次是2020年初,2021年因全球疫情未出行)。我与建工出版社一直有出版方面的合作,对德国建筑和城市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所以很快就达成了创作这本书的共识。德国卷的编撰历时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本书另外2位合著者当时都在慕尼黑,当时的网络没有现在发达,还没有Zoom等会议工具,所以每半年一次的德国旅行,也是大家共同碰头的机会,也因此可以获得更为深入的信息,提供给国内读者更为完备的资料。准备《德国》的时候,只有《日本》成书了,我在排版、采集信息方式等方面对《日本》有一定借鉴。

本书的实用性很强,而且便携。它的定位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旅行手册,我注意提取关键信息,在内容选取上也注重代表性和适当的广泛性。建筑的选择首先是按照历史分期,尽管建筑旅行爱好者可能会更关注现代建筑,但是德国的历史建筑和古建筑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定位,特别是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在德国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的建筑,也会被纳入书中。在近现代建筑部分,则会结合代表性建筑师和各个历史时期分别选取。

在德国,建筑被认为是建造活动的结果,而不只是单纯源于“艺术”方面的驱动。尤其是在影响全世界的现代建筑和包豪斯学派的认识中,建筑首先要探索各种建造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回应社会方面的需求。德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欧洲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受到南欧、西欧的广泛影响,在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建筑同样是时代的缩影。我想,这些演进的过程,同样对中国的建筑发展有所启迪。

《英国》作者陈茜:对于英国这种历史丰厚的国家,我注重选择能代表不同建筑思潮、社会发展阶段的项目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刘伦同时也是法国分卷的作者,较早参与本系列书的编写。经导师引荐,我有幸与刘伦师姐合作,共同编写了《英国》分卷。我的专业是建筑学,并且一直非常喜欢旅行,我认为理解建筑最好的方式就是实地感受、亲身体会,这也会增加旅行的乐趣和深度。我尝尝惊叹于英国的古老、恢弘、苍远,和转眼间的现代、时尚、变化: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塔桥依旧延续着百年来对这座城市注视的目光,海德公园内的蛇形画廊却年年都更换着新的面孔……英国在世界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领略建筑的必要之地,通过本书的编写我也加深了对英国和英国建筑的理解,受益良多。

本书是一本针对建筑的旅行地图,是我们在市面上还未见到的。它内含信息更细致、全面,地图的设置便于定位寻找,口袋书尺寸的设计方便携带。整套书装帧精美,有收藏价值。不同年代的建筑都有其历史价值,本书在进行项目选择时考虑涵盖不同地区的各年代、类型、代表建筑师的建筑项目。对于英国这种历史丰厚的国家,更加注重选择能代表不同建筑思潮、社会发展阶段的项目,例如诺曼风格、哥特风格、高技派的建筑,以及工业革命的厂房与镇区遗址等。在编排上本书与本系列书统一,以地域划分的方式进行项目编目,《英国》具体是以区域、郡、市的行政区划进行编排。

英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诺曼罗马风格的达勒姆大教堂、哥特风格的大本钟(图)、都铎风格的汉普顿宫,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保罗大教堂(图)、维多利亚时期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再到粗野主义的皇家国家剧院、后现代主义的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而后随工业革命催生了高技派的产生,再到当代英国也积极进行着城市复兴的探索。英国保留了各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特色,在这里可以较完整的领会欧洲乃至世界的建筑与文化发展历程。

这本书的编写历时两年多,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与刘丹编辑不断的交流。此外,与其他作者的沟通也很有意义,其一是在编写过程中,本书的信息项目较繁杂,向其他分卷作者请教与交流可以吸取经验,同时从项目选择、建筑分类、以及地图形式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不同分卷的共通性;其二是认识了更多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经历的优秀建筑人,可以看到更多建筑、听到更多观点、有更多交流。现在我们依旧保持着联系。

《法国》作者刘伦:目前各类建筑作品搜索网站水平参差不一,这套书的优势主要在于建筑作品收录的系统性以及集成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刘丹编辑策划这套书的时候,我刚刚从清华建筑学院硕士毕业,即将到英国读博士,我们经一位老师的介绍认识。我在本科期间曾经在德国做交流学生半年,当时对到欧洲各处参观建筑作品有很大热情,也研究过各种建筑作品搜索网站,所以对刘丹编辑想做一套建筑旅行地图的计划非常感兴趣。之后我读博士、做博士后在英国生活近六年,虽然没有在法国学习,但一方面从英国、德国到法国旅行都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欧洲城市各有千秋,这种对比有助于对各地艺术文化的理解。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一个独特的国家,文艺复兴至今,它一直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中心,法国文化与思想也始终被西方其他国家乃至世界所追随。法国建筑始终饱含着对所处时代的复杂情感与回应,体现着每个时代人文与科技、记忆与创新、主流与个性等的对峙与融合。《法国》的选择标准分为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两类,历史建筑选择主要依据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代建筑的选择依据是普利策奖、密斯·凡德罗奖等重要建筑界奖项,这些奖项有的针对建筑师,有的针对作品,如果授奖对象是建筑师而非作品,就尽量收录该建筑师在法国的全部作品,一般这些建筑师也都是知名大师。最后,也兼顾了作品的地理位置、可达性以及能否和其他作品进行路线串联。

建筑作品和其所处时代的科技、文化、思想乃至政治制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本书收录的建筑跨越几百年,我想读者一定能够通过建筑作品感受到这些变迁,比如巴黎的圣拉扎尔车站是法国最早的火车站,19世纪就已经存在,也是工业革命的一个缩影,当时巴黎的画家会从这里坐火车出去写生,莫奈有一幅著名作品就在表现圣拉扎尔车站的蒸汽与光影,而现在这个车站和周边地区进行了更新改造,新的设计包含很多高技的元素,再一次成为当代技术与文化的缩影。

《法国》的写作开始得比较早,但《日本》和《德国》开始得更早,我通过刘丹编辑分享的那两卷的书稿吸取了很多经验。我认为这套书的优势主要在于建筑作品收录的系统性以及集成性,我在欧洲旅行期间就感到各类建筑作品搜索网站存在收录作品标准不清晰(除经典作品外也有很多事务所自行上传的)、水平参差不一的问题,所以在编写《法国》的时候就特别注重作品收录标准的制定。此外,这套书还提供了多种尺度的地图、多种收录作品的索引方式,从产品设计上,我认为,在有限的媒介和篇幅内考虑和布局已经做得非常细致了。由于这本书涉及大量地图、信息,所以编写远超一般图书的工作量,乃至印刷阶段我和刘丹编辑也驻守印刷厂确认各种印刷效果,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套图书。

《瑞士》作者张博:我侧重介绍了很多桥梁住宅及遗产建筑,因为这些建筑正是被大师和明星作品所遮蔽的好房子


一开始,这本书的合作者是我的清华师兄王鑫,但由于他工作繁忙,恰好我准备去瑞士读书,所以在师兄的介绍下认识了编辑刘丹姐姐。在我接手这个项目前,师兄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尤其是历史建筑的部分。我接到这个任务之前就已经熟悉了程艳春老师的《日本》,并一直带在身边,作为我重要的参考和范本。我自己是重度的硬核建筑旅行者,看房子几乎是所有旅行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我本身的专业背景是城市研究者和建筑师,除了瑞士建筑本身强调的建筑本体和建造,更关注建筑与城市与农业景观与阿尔卑斯山山地景观的关系。

我用过非常多种类的旅行和建筑地图,强调旅游的手册往往聚焦于所谓景点,强调地区性的建筑手册虽然专业性强涵盖面广,但并不适用于旅行的使用,往往看图索骥却扑了个空气。而我们这一套手册既根据地区划分涵盖了几乎所有有建筑学价值的建筑,也标注了该建筑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乃至参观的注意事项,和专业看房子所必需的平面图。我在出门看房子的时候也会一直参考这本书,因为实在太好用了。可以说这套手册真正第一次将建筑旅行本身作为真正的价值载体,而不是让旅行附属于建筑,或者建筑附属于旅行。

要出一个国家建筑的全集,不同于自己主观选择喜欢的建筑,全集既需要涵盖公认的有价值的建筑,曝光率高的大师作品,也需要去搜索那些被主流建筑史叙事所忽视的好房子。因此这是一个庞大的收集和筛选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公认的注册的重要历史建筑名录,二是重要的当地建筑师作品集,三是网络及社交媒体上较受关注或新发表的作品,四是其他一切途径得知的好房子,比如朋友、老师、房东推荐,在此之上是对整个地区建筑史的梳理,以及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发现或删掉一些作品,由此得出一份比较靠谱的建筑清单,最后通过地区进行分类整理。在《瑞士》里,我侧重介绍了很多桥梁住宅及遗产建筑,因为这些建筑正是被大师作品、明星作品所遮蔽的好房子。

瑞士建筑远不止刻板印象的“瑞士盒子”,在简洁的形式和清晰的建构背后是对场所、文脉、氛围、感官的多层次应答。从这本建筑旅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瑞士虽小,但却有着非常成熟的城市文化与多样性,而瑞士文化中建筑地位极高,源自于其健全的教育体制和全民审美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瑞士在四五十年前很贫穷,但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非常理想化的城市化模式,这一过程非常值得深思。如果对比瑞士对外来移民的态度,对全球化的抵抗(如钟表业,如欧盟),以及近年来右派的崛起,我们便能理解这种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一系列意识形态的选择和代价。

《西班牙》作者吴焕:对于西班牙这样的地中海半岛国家,其文化的多样性很好地反映在各地的建筑之上


这本书的创作,主要源自于我对西班牙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耶斯的钦佩,在创作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与旅西友人走访了数个他的建成作品。我爱好摄影和旅行,拍摄了本书大部分的照片,还有很多照片也得到了其他摄影者的帮助。回想起来,我每当行走在这个国度,电光火石之间有哪些传奇的建筑闪现在古道的市镇、喧闹的南部乡村、比利牛斯群山深处、地中海沙滩阳光海岸、油绿的橄榄林以及不夜的海岛……我希望旅行者能借助这本小书寻找、了解到它们,同时也别忘记那片孕育它们的土地。

就《西班牙》的建筑选择标准而言,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国家建筑奖级别的建筑是重要推介,是那个时代的建筑艺术的精华呈现,例如西班牙南部地区科尔多瓦城的阿罕布拉宫;其次,我将西班牙出类拔萃的现代建筑全数纳入手册,它们展现近一个世纪以来城市建筑如何保留传统文化又探索新时代精神,西班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尤为出色。对于西班牙这样的地中海半岛国家,其文化的多样性很好的反映在各地的建筑之上,从内陆首都马德里到海洋都市巴塞罗那、从南部著名的橄榄林密布的安达卢西亚乡村到北部葡萄红酒发达的里奥哈地区,它们的城乡建筑都那么特色鲜明。

市面上,我还没有看到过覆盖建筑作品如此广泛和不失精致的建筑旅行地图。写作中我与德国、英国卷的作者有过交流,两位作者的经验提高了我的编撰效率。另外,在旅行地图上,他们启发我选择了“户外旅行”模式,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西班牙》地图中在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海拔上发生的变化。

出版过程中刘丹编辑的热情和敬业让我印象深刻,我非常惊讶于她充沛的精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这是国内第一次用到如此众多的国家建筑地图,它的地图版权问题为我们丛书出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刘丹编辑经常在去各大地图数据公司的路上与我通话,要求我调整地图稿件数据源作为洽谈的资料。当我怀疑丛书会因版权问题暂时搁浅时,她在电话那头急促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她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十本建筑旅行丛书摆在我们的面前,感谢她的努力。建筑的旅行因为疫情暂时不那么通畅,而我们也定将共克时艰,在不久后迎接重启地建筑旅行,迎接重启地美好生活。

《意大利》作者范向光:意大利的历史和今天都是欧洲建筑文明的缩影,是欧洲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我从事过建筑历史的教学与研究25年,同时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工作多年,是建筑摄影与游学的专业人士,也是《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的撰稿人。几年前,我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在一次见面会上参加研讨活动,聊起“世界建筑旅行地图”的话题,我感觉有兴趣且能胜任这个工作,遂加入了本系列书籍的编写工作,成为了该系列《意大利卷》的作者。在成书过程中我和部分作者有过交流,主要集中在体例与格式,作品介绍书写要求的交流上。在和编辑一起合作出版的过程中,我们数易其稿,非常不易。

这套书和市面上的旅行手册相比专业性更高,对于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爱好者的资讯更有借鉴价值,同时书与笔记合一的格式更具实用性。《意大利卷》基于整个系列案例选择代表性建筑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涵盖了建筑大师在意大利的作品,同时根据意大利建筑文化的特色,增加了大量意大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在地域分布上也尽可能涵盖主要地区的旅行目的地。从古典主义的古希腊、古罗马遗迹到当代建筑事件,意大利在各个阶段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建筑实例。

意大利所在的地域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是欧洲建筑文明的缩影,众多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流、碰撞、交融的过程都通过建筑作品来呈现。意大利是欧洲世界遗产最多的代表性国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20年4月,与中国各有55项并列第一,其中相当大部分为建筑遗产或与建筑文化相关。意大利分卷介绍了该国17个大区32个城市的530件建筑作品,既包含米开朗琪罗、帕拉第奥、伯鲁乃涅斯基等古代大师的经典之作,又有阿尔多·罗西、伦佐·皮亚诺、理查德·迈耶等当代建筑大师在意大利代表作品。

(责编:肖歌)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