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收录了大量珍贵的采访资料和精彩的战地照片,为了解党报驻外记者的特殊工作,把脉中东时局的历史变迁,感知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稳步发展,启发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百道网专访作者焦翔,请他为我们介绍在动荡的1200天中,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战斗。
《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焦翔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2011年,27岁的人民日报社记者焦翔只身赶赴中东现场,在中东地区常驻1200天,撰写文稿100余万字,拍摄图片6万余张,全程报道了埃及时任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利比亚时任领导人卡扎菲死于非命和叙利亚开始深陷战争泥淖的状况。穿梭在枪林弹雨和遍地血泊的驻外经历,让焦翔对记者的责任、国家的关系、世界的法则都有了重新的认知,并将这段经历整理成书。
202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通过焦翔的笔触感受到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从未改变,弱肉强食的国家关系现状未曾改变,美西方的冷酷无情、不择手段不曾改变。
焦翔指出,回看这场始于2011年的西亚北非政治动荡,既是中东国家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是地区矛盾、教派矛盾的延伸展现,更是大国角力的新辟战场。然而,多米诺骨牌并没有止步中东,动荡直接引发了欧洲难民危机和全球恐怖主义肆虐,并在西方社会造成经济衰颓、治安滑坡、社会分裂、民族民粹主义抬头等一系列矛盾问题,直接颠覆了原有的全球安全与政治版图。“这是一个全盘皆输的教训,动荡的潘多拉魔盒一单开启就无法关上,这是文明的不幸,根本谈不上零和博弈,全世界没有赢家。”
同时,通过本书读者也可以感知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稳步发展,启发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虽然历史上中国也曾屡遭战祸与失败,但文明始终生生不息,“协和万邦”的理想情怀展现出卓越的历史定力和文化魅力。中国的“和”之理念,正重新定义国家交往的范式、构筑新时代全球治理的灵魂。
百道网专访焦翔,请他为我们介绍那动荡中的1200天。如焦翔所说,他是一名战士,相机是武器,他的战斗就是用相机记录历史。
焦翔
百道网:您创作《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这本书的机缘是什么?为什么想做一名中东战地记者?
焦翔:2011年至2014年,我作为人民日报社驻中东地区的记者,与西亚北非政治动荡“不期而遇”。回想当年,登上出发的航班时,中东大地还是安宁的,但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途中,远方变了天。以前与大学生朋友对话,他们问,是什么让我想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我诚实地回答大家,我没有想做一名战地记者,只是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动荡与战争开始了,我就成了战地记者。本以为的驻外生活是徜徉于古老文明与异域文化,是在地中海畔的阳光里闲庭信步,但实际却是穿梭在枪林弹雨和遍地血泊中,是在生离死别的众生中不停奔跑。这样巨大的反差,让我对驻外的经历、记者的责任、国家的交往、世界的法则都有了重新的认知,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不论是作为自己的一份回忆,还是历史的一份留存,亦或是对后来者的一份参考,都很有必要。所以,我动手整理了《坚守战地1200天》这本书。
百道网:这本书落地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什么故事?
焦翔: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曹斌曾在团中央机关挂职,而我也在那里兼职。在时任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健为同志引荐下,我们成为好朋友。凤凰传媒及江苏人民出版社享誉全国,健为、曹斌同志对本书更给予全力支持,让我坚定决心把《坚守战地1200天》一书的出版工作放在这里。
百道网:您从小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也非常喜欢中东文明,在实地经历之后,您对中东文化的认识有了哪些改变?
焦翔:中东拥有的古老文明,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断裂的。古埃及文明只存在于当代埃及博物馆和沙漠神庙、墓穴中,很少有埃及人对那段历史能说清楚,现在的埃及社会主要因袭了近代奥斯曼帝国占领以来的风格,伊斯兰化是主要特征。两河流域文明因为很多在沙漠中,所覆盖的人口少,所以本身的文化辐射力就弱,再加上战乱对伊拉克、叙利亚的破坏,很多宝贵文物或深埋地下,或荡然无存。作为地中海文明的代表,腓尼基和古希腊(包括古罗马)文明在土耳其、黎巴嫩、约旦、突尼斯和利比亚等国保留得较好,但在这些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留下的印记也更深,多文明共存与冲突的感受也更强烈。
综合来说,悠久历史在当代中东文化里的存在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强烈,反而是伊斯兰化才是中东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扩张,伊斯兰文化随伊斯兰国家一道,进入了从世界中央逐渐向边缘的衰落周期。西方文化通过殖民、工业化、全球化等形式持续冲击中东原生社会形态,带来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是中东整体发展滞后、动荡持续的根源所在。
百道网:在本书中您谈到,1200个日夜的亲密接触,让您深深爱上这篇满是沧桑的神奇土地。为什么您对这片动荡的土地抱着热爱的感情?
焦翔:中国与中东国家都拥有悠久历史。近代中国与中东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相互支持,成为佳话。共同记忆让我们都更加深刻认识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我们也衷心希望中东国家能够尽快实现复兴,走上文明多姿、文化多彩的繁荣之路。
百道网:您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地区做了大量的一线采访,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在您看来,这几个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焦翔: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从未改变,弱肉强食的国家关系现状未曾改变,美西方的冷酷无情、不择手段不曾改变。在“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下,美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防范和封堵正在加剧。
发生动荡的几个国家,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和治理隐患。然而,我们更应看到,它们有个共性,即都是清一色的发展中国家,不归属西方世界阵营。纵观全球,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承认的所谓发达国家,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别上讲,叙利亚、利比亚历史上长期战斗在反犹太复国主义的前线,与西方有重大分歧;埃及曾“左右逢源”,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矛盾加剧,特别是21世纪以来采取的“向东看”策略令西方担忧。如果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会发现,动荡的爆发点虽然源自各国内政,但暴力的扩大化、危机的长期化则显然是在西方的推波助澜下实现的。从根本上说,这是东西方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国际权力等领域激烈竞争的缩影。
百道网:通过这1200天在异国的旅程,您收获了哪些对战争、难民、恐怖主义等问题的纵深理解?本书是用怎样的视角观察和记录的这段中东历史的?
焦翔:国际上基本公认,“911”事件以来,美西方的相对实力逐渐下降,原先的“西强东弱”格局被“东升西降”趋势撼动,自称“山巅之城”的美国变得不自信起来,这样的不自信直接体现在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等倾向的上升,世界也因此开启新一轮动荡。
中东国家建国时间短,经济基础差,且背负着西方强加的沉重历史包袱,发展本就步履维艰。加之从地缘政治上说,中东处于东西方的交汇点,又坐拥石油等战略资源,西方始终不放弃“长臂管辖”,想方设法加以控制,导致这些国家的工业体系和社会经济长期处于畸形的、不可持续、十分脆弱的状态。所以,当美国想搞乱这几个国家的时候,他们是毫无还手之力的,这也再次证明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国家关系现状,以及美西方的冷酷无情、不择手段。
基于这一冷静判断,本书的基调也就十分鲜明,那就是呈现战争惨痛的代价,揭露西方政治的伪善,同情中东民众的疾苦,呼吁国际社会的关注,弘扬和平发展的理念,彰显崛起中国的担当。
百道网:奔走在动荡的中东大地1200天,对于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年轻记者来说一定是艰辛的,特别是还要冒着被监控、敲诈甚至狙击、炮轰、空袭的危险。请给我们讲述这场驻外战斗中您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在当时的绿色广场上,一名男子向焦翔走来,后来对他实施了抢劫
焦翔:这张照片是2011年卡扎菲统治下的利比亚首都市中心的绿色广场。背景是在北约每天空袭之下,城市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市政与治安,我们外国记者也被要求在酒店不许出门。但我还是通过翻墙、疏通警卫等手段,逃离酒店,寻找新闻线索和对战争的市井观察视角。
当时,我一个人走在绿色广场。远远地,一个壮硕的身影向我走来,我们迎面撞上了,他伸出手,说:“护照给我看”。我初步断定他是卡扎菲政府的特务。我掏出钱包准备拿护照,没想到整个钱包被他一下抽走了。 我想给利比亚外媒局的人打电话,让他们来处理眼前的危机。但刚刚掏出手机,又被他一把抢走了。我解释说我是记者,请他联系政府确认,但壮汉无动于衷,只是浑身上下打量我。看我肩膀上背着相机,于是执拗地说,“这里不能拍照,相机给我!”我下意识地照做了。拿到相机,他却调头想走,这引起了我的警觉——突然意识到,他可能不是特务,至少他现在不是执法,是抢劫!
情况紧急,我跑步冲上去,手用力拽着相机带,要把相机抢回来。那人回过头,怒目圆瞪,眼珠子都要从黝黑的脸上凸出来一样,挥拳就冲我打来。我背过身子,用脊背承受着他的拳头,紧紧攥着相机带不放手。打了几拳,他停下来,示意要掏手枪了。我坚定地拉着带子不放手,不管怎么样,拿回相机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两个人的争夺陷入僵持,随着时间推移,周围渐渐有当地人走过,这成了这场抢夺战的转折点——他惶恐地环顾着四周,看我不松手,索性放开了相机,用力一把将我推倒,回过头大步流星地逃窜。我卧在地上,紧紧把相机抱在怀里,才发现腿其实已经吓得抖个不停,一时没有力气站起来了。
此后回忆起此事来,很多人都说我傻,说我命大。但我相信,人的第一反应是发自内心,是永不会变的。在战地,我就是一名战士,相机就是我的武器,我存在的意义就是战斗,就是用相机记录历史。再给我10次、100次选择,我也会跟匪徒斗争到底。
百道网:在中东的这三年多时间艰苦且充满危险,是什么让您最终能坚持下来,坚守1200天?
焦翔:度过这1200天的战地生活,我总结出“五有”。首先,有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做战地记者,首先要有新闻理想,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客观公正全面反映事件真相、是非曲直,做社会发展进步的瞭望者。在这个基础上,要有家国情怀,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知道如何通过新闻采访和创作,维护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国人民的尊严和利益,预警、揭露企图破坏我民族振兴、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的阴谋诡计,并作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桥梁,向世界介绍可信、可爱、可敬,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最后,还要有人文关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思考问题,从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角度进行创作,以实现全人类共同福祉为个人的奋斗目标。
其次,有热爱。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探寻,对现实的思考,对民俗民风的融入,对结交友人的热忱,等等,共同构成了对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热爱,而因为有热爱,才会有乐趣、执着和投入。
再次,有技能。要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一个人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出行问题,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如何兼顾写稿、拍照、拍视频、做新媒体等采编工作,如何从枪林弹雨中灵巧脱身,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技能和经验的考验,除了胆量,更需要能力。
第四,有朋友。独行快,众行远,不论是中国使馆人员、媒体同行、中资机构员工,还是外国各行各业朋友,以及国内的友人们,都是我完成驻外工作的有力支撑,他们心灵的陪伴、生活的扶助、工作的支持,是无法衡量的财富。
第五,有后盾。国家就是后盾。在国外,自己能解决的往往都是技术层面的小事,大事还是要通过使馆、通过报社,其实就是依靠国家。随着中国发展水平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记者在海外也越来越受到高看与优待,获得更优渥的外部环境。但我们应铭记,个人与国家是一对辨证关系,个人以国家为依靠,才能有更大舞台,同时国家也是在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中被托举向前的。如果每个人都只想收获,不想付出,那整个国家也会死气沉沉,甚至不进则退,最终受损的还是个人。
百道网:现在身为国际要闻编辑室的主编,您肯定依然关注中东局势。未来是否还会有相关作品出版?
焦翔:有计划继续写作,主题是关于中国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出国的机会少了,但我的关注还在持续,一旦机会合适,我会再次走出国门,记录大千世界的精彩,记录中国崛起的脚步。
(责编:肖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