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传统文化到日常生活,看外研社如何实力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范本

作者:王冉   2021年08月3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数据统计,全方位向读者展示当代中国真实的日常生活画卷。外研社汉语出版中心副总经理鞠慧向百道网透露,本书的出版背景、内容呈现以及宣发手段等。与此同时,以本书为契机,她还谈到了外研社是如何接续不断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同行提供些许经验。

《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中英对照)》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莫旭强,邓炯,余珊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没有知识的旅行者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正如法国教育部汉语荣誉总督学白乐桑所说,拥有对所到之处的知识了解,令深刻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如虎添翼。要了解另一种文化,应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出版的《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便是这一角色的绝佳扮演,书中内容不仅涉及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还深入浅出带领读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近日,百道网专访外研社汉语出版中心副总经理鞠慧,听她讲述该书如何生动详实地展现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外研社又是如何接续不断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外研社汉语出版中心副总经理鞠慧

《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面向所有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感兴趣的中外人士,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数据统计,在简洁的文字、准确的信息、丰富的插图中,从二十四个方面,全方位向读者展示当代中国真实的日常生活画卷。  

立足本土,多个语种,深耕中国文化海外普及

成立于1979年的外研社,历经40余年的拼搏创新,始终以“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为使命,不仅每年以80多种语言出版类别丰富的图书,还着力搭建中外文化融通与文明互鉴的合作平台,有力推动国际化布局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读本(中文本)》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叶朗,朱良志 著
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中国文化读本(第2版)(彩色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叶朗,朱良志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事实上,采撷中国文化精粹、展现中华大地风采一直是外研社深耕细作的重镇之一。早在2008年和2016年,外研社就相继出版了《中国文化读本》第1版和第2版。这套书以美学的视角和感性的语言,生动传达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外研社不仅自主出版了8个主要语种,而且版权输出图书超过10种。也正是在《中国文化读本》的国际出版与传播中,外研社深切感受到,众多海外读者不仅想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探究竟,还想通过文字、画面和影像等,了解当代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概况,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风貌。

鉴于此,外研社开发了《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多语种系列图书,包含中英、中俄、中法、中日、中德、中西、中葡、中韩、中泰、中阿10个语种。这套书力求采用中外双语对照的形式,将中国当代社会和人民日常生活作为主要叙述对象,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用平实的内容、浅白的语言、翔实的数据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也是切实履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这套图书的出版能够为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当代社会和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鞠慧说道。

可以说,《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是一个认识中国社会的窗口。书中全面介绍了中国概况。在内容上,本书主要以中国人当代生活为主题,辅以有证可查的数据,真实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读者面面俱到地了解当代中国。此外,书中配图均采用四色印刷,既有古代的金属发簪、汉服、木屐,也有现代的自驾出游、超市购物,古今共举,相得益彰,清晰真实地向读者描绘了中国多姿多彩的绮丽画卷。

这套书着重呈现中国当代社会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外研社了解到,许多国外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久以前的中国面貌或传统文化的点滴之间。因此,这套书以中国当代社会为主要背景,以中国人日常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踢馆”读者脑中过时的刻板印象,通过展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真实描绘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是一大亮点。这套书文字简洁,语言通俗易懂,紧密联系时代,符合大众读者的口味。另外,每章节末尾附有双语对比词汇表,方便母语读者阅读或学习汉语,同时适合从事文化交流的中外人士作为文化读物阅读和参考。诸如“你知道吗?”“了解多一些”等精心设计的小版块,对正文进行辅助讲解的同时,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使读者收获更多知识。

丰富内容,巧妙排版,尽显当代中国风采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若繁星,现代国人的生活更是精彩纷呈,如果系统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其话题点不计其数,如何从中甄选有代表性的领域,既能概述中国面貌又能挖掘细节,成为外研社打造这套书的重点考量之处。

《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全书共二十四章,大致从三大部分架设展现中国的“窗口”。图书开篇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历史、人口、面积、地形、民族与宗教、语言与文字等概况。第一部分以家庭、衣食住行、工作、教育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为主题,浅显直白的语言和大量翔实的数据,既展示了当代国人生活的“烟火气”,也直观表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历法节日、交往、休闲、卫生健康、民俗禁忌等内容为主,旨在展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精神生活。鞠慧说,考虑到第一部分中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显而易见,而本部分提到的精神生活,由于其相对抽象,对海外读者而言不容易理解和领悟,对此,外研社通过大量图文将其具象化。正如本书序言中所提到的:让外国人感到惊讶的是“官式宴请的时间”,是“中国公园的晨练或广场舞”,是“用手指比画出的数字6或者8”,也是“无处不在的汉字书写艺术”。

第三部分讲了中医、气功、武术、琴棋书画、文物古迹等,这部分的主题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书中并没有深挖这些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发展演变等,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生发出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鞠慧讲到,虽然全书着力展示当代中国文化,但是展示当代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碰撞融合会激发海外读者对中国更大的好奇心。“本书所努力的方向,就是将外国人看到的表象背后复杂的精神内核用外显的方式展示出来,让他们明白中国人生活背后的文化用意和精神指引。”

《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不仅面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也适合作为教材供语言学习者参考。作为中外文对照图书,外研社十分重视在外文地道化处理的同时不偏离中文原稿。为了保持文意的完整性,同时为方便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外读者对照阅读,本书采用了段落双语对照的形式,也就是尽量将中外文在同一页面进行展示,这样既能保证内容的连贯性,也方便读者随时将中外文进行比对。然而,鞠慧表示,采用这样的排版方式,中外文在语言转换上的对应就显得十分关键。在此,鞠慧介绍了令她颇为印象深刻的中阿对照版的打磨过程。众所周知,阿拉伯文不管是字母还是书写方式,与中文都有很大不同,排版时一个无心的操作就可能让整段阿拉伯语变成乱码。对此,外研社先请译者将译文整段输入文档,再请审议老师在文档中直接审订修改,最后请排版员将阿语整段复制到排版文件中。在后续校对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字母需要修改,就需要将整段文字重新复制排版,中阿对照版的出炉过程实属不易。

大咖云集,宣传有道,优质内容实力输出

《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中有丰富的内容和贴心的编排,对于海量信息的准确性,亦是外研社在编辑加工这本书稿时最为看重的方面之一。

本书列举了诸多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等。在保证数据来源权威的基础上,外研社还会对所引用的数据进行仔细核查,图书出版前,会再次确认是否需要更新数据,兼顾时效性与准确性。例如,书中提到了高铁的时速以及里程数,在图书出版时,高铁已经又一次实现提速,继2019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于2020年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对于上述数据,本书都进行了及时更新。“可以说,我们在这套书数据更新的过程中,也见证了中国发展,感受到了‘中国速度’。”

《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不仅信息来源考究,其背后更有一众“大咖”为图书质量保驾护航。在文本编创方面,由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徐枫、杨建军老师担任主编,莫旭强、邓炯、余珊老师共同编著,10个语种的外文翻译工作则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教师团队合力完成。编者、译者团队具有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及跨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严把图书内容质量关。

在外文审译方面,外研社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学科优势,以及与国内外译界的长期合作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外语专业译者资源,能够根据各类项目需求组织最佳译者和审译团队。基于丰富的多语种项目操作经验,外研社还建设了一支业务能力优秀、经验丰富的多语种编辑队伍,全力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外文表达的地道性。在每个语种的初稿形成后,外研社都邀请了相应的母语者和专家进行审订。编辑们会对修订意见进行仔细的辨别吸收与优化,尽量兼顾地道性、准确性、全面性。例如,在打造这套书的中英对照版时,外研社特别邀请母语者Simon Golding进行审订。“Simon的中文功底扎实,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他从外国读者的视角对很多中式翻译的单词、句子以及句间逻辑表达进行了修订,比如“方言具有地域性”,我们可能会直接翻译成the dialects ha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但翻译成the dialects are regionally different则更加地道,更符合英文母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此外,本书在图片选配等方面也考虑了全球化、区域化的因素,尽量照顾不同地区的风俗。”

外研社以国际化发展为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与国际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出版社之一。在完成10个语种图书的本土出版后,目前这套书已实现了多个语种的对外授权,电子书版权已输出至美国,纸质图书版权已输出至韩国、尼泊尔,现正与马来西亚出版机构洽谈马来语版权的授权事宜。

谈及后续宣传,鞠慧表示,一方面将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海外代理商等渠道,实现该书在海外的推广和销售,为中国现当代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提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还将继续依托外研社的国际合作优势,依托外研社已成立的海外中心和主题编辑部的当地渠道,将这套书推荐给更多国家的出版机构,力求实现更多语种的版权输出。同时,外研社将通过展会活动、媒体宣传等途径扩大图书的影响力。在宣传同时,外研社也会积极关注读者的阅读反馈,根据读者需求,进一步设计开发其他语种的对照版本。

深入探索,广泛布局,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40余载春秋,外研社接续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外研社加快“走出去”步伐,从版权输出到海外布局设点,再到成立合作平台,深入探索业务和市场的国际化。截至2020年底,外研社累计实现产品版权输出1200余种,涵盖46个语种,合作伙伴分布于58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主题文化、学术、人文社科、国际汉语和外语学习产品落地海外市场。此外,外研社每年均有在海外出版的图书获得全国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如《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国文明的开始》等),连续14年、7次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并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特别贡献奖”“首都新闻出版广电走出去示范企业”等殊荣。

外研社先后在保加利亚、法国、波兰、匈牙利、尼泊尔、印度、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墨西哥、罗马尼亚等国家设立海外中国主题编辑部或出版中心,依靠本地团队运营管理,结合所在国市场需求和受众特点,开展本土化出版和营销,推动产品进入当地主流渠道。目前各海外中心已累计出版近百种图书。此外,外研社还是国内承担互译项目最多的出版社,目前已出版图书25种,有力推动了中国和相关国家的文学互译和文化交流。2015年,外研社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成立首家以出版为特色的孔子学院,除孔院常规汉语教学外,还积极开展中英出版、学术和文创交流活动。2018年,在中宣部和外交部的指导下,外研社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并担任秘书处,目前联盟成员发展至近50家,包括100多家单体出版社,已促成200余项版权合作,举办多次国际出版交流活动。今年,出版联盟还入选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回顾外研社近年来面向海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鞠慧也就如何做好中国文化普及类图书“走出去”工作,谈及了自己的想法。首先,要坚持选题创新,提高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极寻求全人类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要积极调研了解国际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真实认知情况和需求,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接触主要方式和途径,打造适合当地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五千年中国文化深厚久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适合的方面,尤其是对当代世界具有启示性的方面策划优质选题。还有就是需要转换视角,邀请友人发声。我们不能单纯以“讲”的姿态展示,还可以通过留学生、国际友人传播中国声音,向国内外读者展现他们眼中的当代中国。例如,外研社正在编辑的《七秩风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来华留学史录》,其中有许多留学生写的故事,如他们眼中的手机支付、共享单车、外卖骑手、高铁旅游、“汉语之星”比赛等,都真实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生态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正使每一位生活在中国的普罗大众受益。

图书出版与新媒体的结合也是中国文化普及类图书“走出去”的关键要素。鞠慧表示团队正在尝试为《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这套图书开发配套的音视频资源,以构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希望通过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当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在“走出去”方面,外研社正在积极拓宽传播途径,如潜力十足的海外各类教育机构和书店的图书传播。今后,外研社将借助社内社外资源输出优质内容,让更多国家的读者能够看到真实的中国,接触到并喜欢上中国文化。

(本文文字经外研社汉语出版中心副总经理鞠慧提供的书面访谈改写,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编辑:肖歌)

作者:王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