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跨界作者如何完美融合古典文化与知识科普

作者:王冉   2021年08月2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当下,各个圈子都流行跨界,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也紧跟潮流,来了一场跨界合作。《唐诗中的植物》由三位来自自然保护与调查领域、英语专业的科学和语言工作者合作完成,书中既有脍炙人口的唐诗,又有植物知识的科普,读者读来受益匪浅。关于本书的出版过程、内容呈现,以及新疆青少出版社挖掘新疆资源,百道网专访责编刘改霞。

豆蔻究竟是什么?“榆钱是花还是果?腐草能生出萤火虫吗?如何一眼分辨桃花和杏花?看罢上述问题,读者会如何定位一部可以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的图书呢?“植物或生态学知识科普”的标签似乎是恰如其分的归类。然而,若是这些内容皆是出自博大精深的唐诗,这部作品又似乎和古典文化解读相关。

有这么三位来自自然保护与调查领域、英语专业的科学和语言工作者——牛忠泽、李璀、香象渡河(柴永斌)——跨界合作《唐诗中的植物》,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唐诗为底本,选择了100首含有植物或生态学元素的经典唐诗,从文化和科普两个角度解读。该书日前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实现了典籍精粹与知识科普的和谐混搭,既有鲜明的中国味道,又有严谨的知识普及。凭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兴趣与长期钻研,三人聚首立足各自擅长领域,把握科普知识的准确性,描绘唐诗意境的氛围感,塑造大众读本的趣味性。前中央电视台导演、海外中文大语文教育创始人黄珊珊评价到:三位作者打通各自精专领域,根据植物的形态、文化和情味提供了一条链接古代大师与今人内心世界的自然生命线。

本书是“妙造自然”书系的第一本,该系列以唐诗、宋词和中国古代名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为基础,进行科普内容的挖掘。近日,百道网专访该书责编刘改霞,听她详细讲述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如何集结多个领域专家强强联手促成著作,本书又是如何匠心独具兼容并蓄文化滋养与科普奥秘,以及社里如何立足丰富本土资源书写大美新疆。

责编刘改霞

作者起意“正中下怀”,各取所长齐心协作

百道网:本书将文化与科普融合,您参与了这部书的选题策划,当初您为什么想到策划出版这样一部作品的?

刘改霞:前些年,社里立足新疆本土资源出版了多部科普图书,如《中国新疆野生植物》《中国新疆野生动物》《图览新疆野生植物》《大红鱼的心声》(科学童话)《野马家园》《新疆盘羊》等,科普图书一贯是社里所关注的题材方向,和本地作者也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互动。

一次,我看到潘富俊老师的《诗经植物图鉴》,深深地被其新颖的科普形式和灵动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就此萌生了从传统文化出发做知识科普的念头。一方面国家鼓励继承和挖掘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类选题也符合国家鼓励出版科普精品的要求和导向。尽管锁定了切入点,但是切实推进选题仍旧困难重重,像潘老师那样有着深厚文化功底的植物学家太难得,各种资源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选题不得已暂时搁置。

百道网: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促成了三位作者和新疆青少社的合作,在编写过程中,三位作者又是怎样分工合作的?三位作者共同上阵,给本书内容带来哪些亮点?

刘改霞:尹林克教授是我的一位老作者,他是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有一天,他给我推荐了一个人,说他在科普图书上有想法有能力,可以聊一聊。2020年3月初,我和牛忠泽老师在办公室初次见面,相聊甚欢。牛忠泽老师透露到,他想写一本关于唐诗中涉及植物的科普书,并会组建一个小团队来完成创作,除他本人之外,还包括有着深厚古典诗词功底的李璀老师,有着科学工作背景的柴永斌老师。他们都是第一次写书,他坦诚地希望和出版社一同策划完成。

这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这是社里非常感兴趣且此前酝酿甚久的选题,但能否出版还要取决于稿件质量。我给牛老师推荐了优秀的同类书作为参考,让他从整体风格上把握富有亲切感的“软科普”。

仅仅过了一周,我收到了牛忠泽老师的两篇样章。三位新作者在一周之内完成了的“作业”,质量如此之高,实在令我大出意料。李璀老师负责诗词方面的撰写,可以看出她的文学积累非常深厚,语言华美,引人入胜;牛忠泽老师和柴永斌老师所撰写的科普内容则回避了专业书籍的硬朗语言,表达纯熟、“接地气”。我和美术编辑李鲲与三位作者一起,对图书的体例和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确定了文化和科普两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新书就此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后来70天的创作时光,三个人尽管分隔三地,但是每天通电话,沟通稿件撰写思路和进度,一天也没有耽搁。在整个创作期间,三位作者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写作,通宵达旦成了家常便饭,每天写到凌晨三四点,实属不易。作者的合作模式更值得一提,因为本书不只是突出植物科普,文化方面的知识普及也是亮点,所以两部分平分工作量,首先确定好文学部分的切入点、文化科普的关联点、交汇点等再各自动笔,并且大家需要步调基本一致才能保证一篇完整稿件的和谐推进,于是形成了“你拼我赶”的机制。一篇稿子完成后,作者会发在名为“照夜白”的编辑作者群里,大家直接探讨反馈、高效交流。

植物作中介巧妙融合文理,唐诗作主线高调串联板块

百道网:相较于市面上其他有关诗词类的图书,除了内容特点,这部书还有何特色之处?

刘改霞:这本书不同于其他诗词类的书或是科普类的书,它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融合”“跨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一般认为文学和科学本身就是两个领域,文学感性,科学理性,两个风格不搭,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呈现。但是现在看,其实矛盾本身也是一种和谐,这种看似遥望的两岸也有共通的桥梁,本书的植物就是打通它们的“中介”。文化部分,作者摒弃诗歌鉴赏、解析的写法,而是对唐朝历史、生活、诗人遭遇、关联掌故的陈述,有文学性、故事性和画面感。科学部分也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罗列,在讲述知识的同时,作者有意传达一些哲学性的思考、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渗透。

说到“跨界”,应该说作者都是跨界创作。李璀老师的专业是英语,不是古典文学的专业学者;牛忠泽老师和柴永斌老师虽然从事科学工作,但不是植物学专家。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适合大众理解的表达方式完成这个跨界之作,有着不同于专业书籍的亲和感和新鲜感。但读者也无须对图书知识的科学性产生疑虑,因为书中内容都是经过多位科学家审定背书的,像刚才提到的尹林克老师、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系植物地理学及植物生态学的海鹰教授、杨维康教授,都是我们连线的科学家,他们都在场外助阵。

百道网:书中收录了55位作者的100首诗,对于诗歌的甄选有哪些标准?

刘改霞:遴选本书的唐诗是首要工作,也是一直不断调整的工作,因为它是主线,牵涉了文化和科普两个板块,可以说“牵一线,动全身”。作者和社里对这100首诗的选择可谓煞费苦心,经过反复斟酌50稿才最终确定目录。首先要保证所选诗歌的范围可以覆盖到代表性诗人和不同题材,覆盖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涉及知识的宽领域;其次要考虑诗人诗歌的占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仙、诗圣、诗魔占比较高,还需涵盖一些有特色的诗人,包括一些女诗人。另外这个目录还关系着文化部分切入角度的排布,科普知识角度的多维度。毫不夸张地说,目录需高屋建瓴,并且要从这根线出发,织出一张足够丰富的大网,把作者想讲的文化和科普交融起来。最终,这100首诗,涵盖了55位诗人,12个主题,其中包括24首中小学必背唐诗,还有一些“小众”唐诗,我们也想借由本书传播更多的唐诗及唐诗背后的故事。

百道网: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领略诗文之美和自然的奥妙,图书在目录编排和题目确定等方面花费了哪些心思?

刘改霞:《唐诗中的植物》的结构简明清晰,文化部分名为“万取一收”,科普部分名为“妙造自然”。这八个字均取自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万取”,取一于万,广采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一收”,收万于一,塑造形象富有个性。“妙造自然”意谓诗歌创作生气勃勃,精神涌流,不假人力而臻于自然之妙境。栏目设置简单凝练,充满传统文化意味,而又将主题阐发到位。两个栏目名称自创作初期就开始酝酿,起了很多个,大家都不太满意,直到创作尾声,才女李璀老师贡献了这两个词,我们都觉得与书的气质非常吻合。最终,我们也将其系列书名确定为“妙造自然”系列。

对于本书目录的编排,作者和社里亦是颇费心思。纵向,先按主题分类,按序号排列;横向,有每首诗的名字、作者名及提炼出来的相关科普主题。设计时通过颜色来区别两个部分,让层次和主题更为凸显。目录兼顾主题、唐诗本身,还有提升兴趣的科普知识点,可谓体现了索引功能。对于科普知识点的提炼,则采用了趣味盎然的说法,吸引读者一探究竟,例如“眉妆中的未央柳”“三春晖和三秋晖”“‘吃醋’的杜鹃花”“文字里的DNA”“每一株植物都是一座‘化工厂’”等等。

大咖齐聚打造诗意“颜值”,立足本土资源谱写新疆之美

百道网:本书不仅在内容上兼具文化与科普的双料放送,整体上还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社里对于这本书在排版、装帧和插图上,做了哪些努力?

刘改霞:这本书因内容涵盖诗词文化和植物、自然生态科普等多个方面,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把插图视为本书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插图既要有诗词意境、情感的文化体现,又要重视其科普的功能,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植物细节的描绘,不仅渗透中国传统绘画的美感,还要体现科普的准确性,可以说颇具难度。本书的插图由美术编辑李鲲整体规划和安排,先后共邀请了四位插画家进行创作,他们不仅有疆内知名画家,也有创意十足的年轻插画家。此外,文稿作者、责任编辑也都参与其中,倾注了很多心力,从插图立意、表现内容和科普准确性,甚至绘画技巧上都进行深度讨论和反复修改。可以说,本书的插图是整个创作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本书的版式、装帧设计由国内著名设计师袁银昌老师亲自操刀。新疆青少社力邀袁银昌老师加盟,是社里积极寻求图书出版多层次、广角度合作的一次尝试,也是社里在一般图书出版上向国内优秀出版社看齐,追求更高图书品质的努力。

经过袁银昌老师设计的图书,每一首诗的文化和科普部分都能集中在一页中呈现,便于读者保持连贯的阅读节奏。插图排布也十分考究,版面整体疏密得当。封面简洁文雅,充满文艺气息,特殊压凹工艺的应用又使封面富于变化,充满层次;纸张的应用也是经过袁银昌老师和编辑们认真琢磨,由外及内整体手感柔和,纸张色度适当不刺眼,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阅读感受。

就在前几天,袁银昌老师的个展——缘·书·影在上海千彩书坊开幕,我们这本《唐诗中的植物》作为袁老师的近期作品做了精彩亮相。

百道网:本书是“妙造自然”系列书系的第一本,后续该系列有哪些发展?社里将如何为这部新书宣传推广?

刘改霞: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随着与作者的熟识和了解,社里充分相信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类型的其他选题。作者“绝活”不断,李璀老师对古画也颇有研究,社里打算顺势而为,“妙造自然”系列的第二本是《中国古画中的动物》,接下来还将普及隐藏在古画中的文学、历史和艺术。此外,从宋代诗词里窥见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古代科技也是后续拓展的方向之一。我们希望通过挖掘有着独特中华传统文化烙印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并将其以“科学”这个普世认同的途径向外传播,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

在图书出版前,我们就通过喜马拉雅提前预热,将本书的音频内容更新播放。现在社里专门成立了营销项目组,在发行中心、网店、责任编辑和一些年轻编辑的通力合作下,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途径,借助新媒体手段,例如小视频、音频再编辑等形成数字化的小程序、小周边,将“妙造自然”系列打造成社里传统文化与科普结合的品牌。

百道网:新疆地大物博,社里对于立足本地自然与人文资源,挖掘新疆资源,鼓励作者书写大美新疆,有怎样的考量?

刘改霞:新疆是个好地方,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造就了丰富的出版资源。新疆青少社一直致力于利用新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进行出版工作,尤其是当前,讲好新疆故事、书写大美新疆,更是我们新疆本土出版社、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社里以多种形式出版了众多关于新疆人文、地理的图书,例如《丝路寻蝶》《坐着高铁去新疆》《图瓦人的木房子》等绘本、图画书;《天上之山》《昆仑秘道》《极限秘境》等一系列人文、地理探险旅行类图书;《图览新疆野生动物》《图览新疆野生植物》《野马家园》等自然科普类图书;社里还积极投资、参与了《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阿吾勒》等人文、地理纪录片摄制和同名图书的出版工作。目前,社里正在策划一批有关新疆历史、人文、地理科普的系列绘本、手绘地图等。此外,社里还积极邀请一些对新疆题材感兴趣的作家、作者来疆采风创作。可以这么说,新疆青少社愿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对新疆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深挖和整理。

同时,新疆青少社也真诚地希望能和更多的机构、团队、作者进行广泛合作,对于每一个有意愿和我们一起讲好新疆故事、书写大美新疆的团队及个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我们都乐意尽最大努力予以支持。希望有兴趣的创作团队及个人能关注我们,与我们联系,和我们一起描绘新疆这个好地方。

(本文编辑:肖歌)

作者:王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