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中国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11个案例帮你看清“双循环”前路

作者:刘瑞丽   2021年07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当其时。为了找到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基本盘》,百道网对本书作者进行专访,畅聊关于书的创作过程和内容。

《中国基本盘》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丹,徐鑫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新冠疫情和逐渐激化的中美贸易摩擦,让国际局势中的不确定性大增。中美国力差距缩小,守成大国对体系中的潜在挑战者敌意加剧,中美双方在贸易和外交领域的频繁摩擦使得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此前40年有极大差异。中国深度参与的全球产业分工链条因此面临断裂风险,高出口和外向型经济拉动的增长也可能难以为继。

正是在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之际,2020年5月我国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产业分布、城市格局洗牌在即,从出口、内需和基础设施投资层面的生产力分布将开启新一轮板块运动。从此,大内需时代开启。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哪?谁能抓住新一轮增长的风口?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浙江大学出版社在2021年6月出版的新书《中国基本盘》按照时间和空间维度相叠加的区域工业化模式演进来谋篇,收录了11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模型,以研究中国工业化百年历程,探讨未来中国工业化的走向。

百道网采访了《中国基本盘》的作者何丹和徐鑫,为读者介绍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生产力演进模式案例,以及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变局”与出路。

用最擅长的案例方式,作为打开中国工业化迷雾的钥匙

过去的10年来,商业史学者、出版人何丹与他所在的蓝狮子财经出版团队,努力用文本的方式构筑中国商业文明的历史。他们调研了超过500家行业头部企业,出版了上千种财经图书,记录着中国经济“神经末梢”的跌宕,见证了中国连续10年位列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站在2020的时间坐标上,已经没有人怀疑中国的工业化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种能力无法建立起整体性、趋势性的认知,需要有人去不断厘清中国制造业的过去与未来的链路。另外,在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因为新冠疫情,世界格局处在剧烈的激荡变化中,从当下出发,通过回顾经典历史现场里的典型区域发展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看清国内发展的由来和前路。因此,《中国基本盘》这一选题在何丹头脑里应运而生。

“中国基本盘”这个主题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议题背后藏着巨大的问号:如何理解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如何看待今天中国所创造的成绩。创作团队以中国为主,关注不同时代的中国基本问题,采用他们最擅长的案例方式,作为打开迷雾的一把钥匙。

《中国基本盘》对工业化的解读叠加了空间维度的区域生产力地理演变和人这两重维度,两位作者将时间维度的工业化推进,空间层面的区域发展创新和个体创变者不甘沉沦、永不屈服的灵魂这三重因子定义为解释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盘。

从书中选择的11个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典型的发展模式在地理上具有非常大的覆盖面,既有东南沿海的案例,也有发生在边疆内陆的案例;既有一百年前工业化探索阶段的努力,也有当下的制造业升级,印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崛起过程是多样的。同时,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是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诞生的,它为解决当时的特定问题而出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移世易,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遗憾。“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命力正是通过多样性和不完美性体现出来,从这些‘不完美’里,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要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发展,不可片面偏颇。”徐鑫说。

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大庆“地上服从地下”的铁律

本书收录的不同时间段的11个区域生产力演进模式的主题,分别是南通的棉纺织业、大庆的石油、攀枝花和上海的钢铁、温州的民营经济、深圳的代工、余杭南山的平台经济、王庆坨的自行车产业、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新国货浪潮、中欧班列、中国制造的升级以及园区经济。因为这些案例体现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覆盖性,体现典型性,所以作者并没有价值和注意力上的偏重;从内容分布来看,这些案例的篇幅体量上除了“王庆坨”一篇略为精炼外,并没有太大差别。

不过,在撰写“荒地起油城:大庆精神和所改变的国运”一篇时,徐鑫的感受最为深刻。

东北大庆是一个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通过石油产业崛起的一个城市,是从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国家当时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整个城市建设基本秉持着“地上服从于地下”,一切服务于生产的逻辑来建设,甚至当地是在石油开发了20年之后才设立了大庆市。当地的建设者们经历了非常艰苦的历程,他们服从、接受、甘心忍耐着种种艰苦的状态,哪怕它与人的天然意愿是背离的。“这也是大庆发展过程中或者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中显现出的,在没有资源、外援有限的情况下独立发展的一种代价。我希望去捕捉这种复杂性。”

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作者看到了一位大庆文联工作者所写的回忆当年生活的记录。这位文联工作者是大庆的二代,父亲是石油工人。在记录中,他说大家最喜欢大庆市中心的一片花海,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城市就从一个雄性气息浓厚的、充满了钢铁机器和油井的城市变得柔软了一些。这片花开了好多年,文章作者的儿子也非常喜欢,但是有一天他们突然听说这片花下面发现了石油,这片花就要被铲掉。所有人虽然非常不舍,但是大家好像都习以为常,知道很可惜,但是无可奈何地要看着花海消失,没有一个人觉得这片花能留下来。

从这个故事中,作者深深感到大庆的建设其实是以非常多的人牺牲了个体层面的爱好、舒适、个体层面的权利等为代价发展起来的,“地上服从于地下”是一条铁律。“其实这件事是大庆设市,开始比较重视当地的生活之后的事情。由此我们能看到,一个城市发展历史里是存在思维惯性的,大庆的惯性就是那条铁律。”

制造,“质”造,“智”造,对创变者而言路在脚下

作者告诉百道网,《中国基本盘》的最大特点在于把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来看待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城市化探索,从一个脉络里看待当下的变局,希望给读者呈现近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历史变局。通过这种连续性呈现,读者能更好地看到双循环作为一个新的变化在这种历史的大变局里的位置。

书中所选的11个案例虽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但始终离不开对五种关系的思考——中国与世界,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边缘与中心,独立与依附。作者认为,这五种关系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里避无可避的主题,案例的价值和典型意义也正是在不同的参考坐标里反复被审视而得以确认。“我们认为这些主题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当下的双循环格局其实也是在这些话题里展开探讨。”

回顾历史,作为后发工业国的中国正是通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承接来自西方国家和“东亚四小龙”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里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实现了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在近40多年里,中国制造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622亿元到2018年突破30万亿大关,按不变价格算,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0.7%;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在书中作者表示,可以想见,在这种高度浓缩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天然地具有某种兼容性和梯度发展的态势。因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优势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与以质量和设计取胜的“中国质造”,和以新基建、5G新技术为特征的“中国智造”共同存在在这片国土上,这也是中国制造的三重内涵。

谈到未来中国工业化的走向,作者认为,中国正处在制造走向“质造”和“智造”的升级之路中,在这个大浪潮里,中国的人口结构、比较优势都在发生一些变化,因而这是一条挑战与机遇并存却又不得不走的路。总之,在“十四五”规划和正在形成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下,中国制造具备了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低端位置向以品牌质量为特征的“质造”及以智能化、数字化为趋势的“智造”时代转变的内外在动力。对中国制造的创变者而言,路在脚下。

在后记中,作者提到《中国基本盘》还会出下一本,新的一本书正在调研创作中,它关注的主题是智能化数字化浪潮里的中国制造,以及人和社会在这种浪潮里的命运与位置。“它依然是一个聚焦变化的主题。”

(责编:肖歌)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