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作为“留法三剑客”的恩师,艺术大师吴大羽是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

作者:刘瑞丽   2021年07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这两句话出自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中国抽象绘画奠基人吴大羽,他精辟诠释了艺术的根本和师生关系。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艺术成就显著,还培养了多位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了《师道》,本书收录了吴大羽在20世纪40年代写给学生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人的十封以谈论艺术和人生为主题的书信,对于这些书信和《师道》成书背后的故事,百道网专访责编郭哲渊。

《师道(吴大羽致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书信集)》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吴大羽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吴大羽,1903年生于江苏宜兴,1988年在上海逝世,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中国抽象绘画奠基人。他的绘画艺术多取法于法国现代绘画诸流派,早年曾作大幅具象画,色彩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晚年绘画多为抽象、半抽象之作,色彩浓郁绚丽,对比鲜明,笔触流动畅达,卷舒自如,形色交融间自显东方艺术之韵致。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赵春翔等多位享誉海内外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都出于吴大羽门墙。

2021年4月,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了《师道——吴大羽致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书信集》。本书收录了吴大羽在20世纪40年代写给学生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人的十封以谈论艺术和人生为主题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吴大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人生信条和艺术观点,对后来成为绘画大师的“留法三剑客”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的责任编辑郭哲渊表示,“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这两句话是对书中所传递的吴大羽精神的最好概括。

这十封信从吴大羽执笔写就到出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信中主要体现了吴大羽所倡导的哪些精神?这本书背后又有怎样的出版故事呢?百道网采访了郭哲渊。

十封信的缘起:解答学生们“提不住的问话”

吴大羽的祖父吴梅溪曾教授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绘画,他的父亲吴冠儒为地方乡绅,开办过私塾,其大哥吴子政为晚清秀才,吴大羽少时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词和书法基础,也从小喜欢画画。1917年,15岁的吴大羽到上海师从张聿光学习绘画。1923年9月他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路易·罗杰(Louis Rouge)学习素描,留法期间也曾师从法国著名雕塑大师安托万·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和现代绘画大师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等人。在游学欧洲4年后,吴大羽怀着艺术救国的理想,于1927年回国。

1928年3月,蔡元培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聘任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教授;后中国画系与西画系合并为绘画系,由吴大羽任绘画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吴大羽在国立杭州艺专流亡迁徙途中,离开学校教职,辗转长沙、贵阳、昆明、香港等地,于1940年回到上海;而他的学生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人,则随校迁徙到重庆。因苦盼良师,吴冠中、朱德群等学生不断给吴大羽写信,希望他能到重庆任教,同时也在信中有“提不住的问话”,希望“羽师”解答。《师道——吴大羽致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书信集》一书中收录的吴大羽书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吴大羽寄给吴冠中、朱德群等人的书信,被吴冠中“像圣经似的,永远随身带着这些墨迹,一直带到巴黎,又带回北京,最后毁于‘文化大革命’”。而本书所收录的书信,则是吴大羽家里遗留下来的当年所写部分信札的初稿,这些信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后又发回,历经磨难而幸存下来。信稿虽然残缺不全,涂改甚多,但是吴冠中表示,“令我惊讶的是他对复信的认真推敲,他其实是在写授课讲义,同时吐露了他对艺术、对人生的心声,他似乎只对赤子之心的青年学子吐露心声。”

郭哲渊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几年前,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的刘元玺老师向他展示了一本收录吴大羽十封信的小册子,问他出版意见。这是吴大羽艺术文献中心印的一本内部文集。郭哲渊翻开文集,发现信里的文字文白相间,并不易懂,但是他认为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三位大师的老师所讲的话对艺术学子具有启发性;况且虽然大家都听过吴大羽的大名,但对他知之甚少——因此,郭哲渊初步判断这本文集有出版价值。

郭哲渊的想法得到了市场部同事的支持,也得到了社领导的肯定。于是浙江摄影出版社与吴大羽艺术文献中心取得联系,并正式确定了图书出版意向。

他推崇创造为上,反对因袭桎梏,认为艺术无地区之分

在《师道——吴大羽致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书信集》收录的十封书信中,吴大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艺术观点,其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对他的学生们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艺术教育家,吴大羽秉持自己的独特“习艺”路线,培养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英才,用赵无极的话说,他是一位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亮学生的眼睛”的老师——他推崇创造为上,反对因袭桎梏。强调“没有师承的师承,是最好的师承”。他强调绘画的大体原则,鼓励学生不纠缠细节,打破陈规。他强调感觉的重要性,认为“画画最重要的就是感觉,对对象的第一感觉很重要,能发现,能抓住,能表现感觉,就成功了”。他强调个性,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用自己的手来表现自己的感觉”。他善于采用启发式、鼓励式的教学方法,旁征博引,循循善诱。

此外,研读这十封书信后,让郭哲渊体会最深的是吴大羽对艺术抱有的执着精神,以及他追求艺术的赤诚之心。“写这些信的大背景是抗战。这时候身为教师的吴大羽已经失去了工作,之后还经历了‘文革’的低谷,但是他一生中从未沉沦或绝望。某种意义上这都是出于他对艺术的信仰,因为他觉得艺术可以拯救人心。”

在对艺术的态度上,吴大羽不夹杂功利的纯粹性也打动了郭哲渊。画家在吴大羽的意识里是崇高的职业。作为画家,吴大羽反复谈论画家的职守。他坚持艺术本体的探索,拒绝承认艺术变为商品或工具,坚持“艺术最忌模仿,艺术就是艺术。不能实用,不能授命”“艺术是人与天之间的活动”“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是灵魂创造形式”。吴大羽是一位纯粹的画家,就纯粹而言,在风云激荡的社会变迁中,在那一代画人中,可以说无出其右者。

吴大羽画作《滂沱1》

郭哲渊还指出,吴大羽的学术眼界也令人钦佩。吴大羽认为,人类的艺术是相通的,用不到分东西,艺术是一种语言,只有时代之别,没有地区之分。他说,“人们常说的东西方艺术结合,范围仍太小,太狭窄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相互溶化,糅在一起,扔掉它,统统扔掉它,我画我自己的”,“所说的东方学西方,或西方学东方,这种说法太狭窄了,其实质是‘异方’。艺术上此方学彼方,有什么好说的呢?”“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工,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

《师道——吴大羽致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书信集》后记的作者、北京画廊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大钧表示,时至今日,当人们还常常纠结于东西方艺术的关系和彼此定位的时候,不妨看看吴大羽的学术眼界和胆魄,他以东方的文化韵味和世界性的艺术语言,打开了中国艺术的一个更宽广的天地。

编辑过程花费苦心,成书的形式和价格有亲和力

正如编辑说明所述,《师道——吴大羽致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书信集》所收书稿均录自吴大羽手写书信的初稿,原稿中的文字以行草书为主,繁简混杂、涂改颇多,辨认较为困难。此外,吴大羽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有独特的语言习惯和自创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常见的现代汉语,所以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编校及审读团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我们对这本书反复编校,一直不敢出版,因为总担心书里会存在错误或者没有处理好的地方。还记得我们经常深更半夜发现新问题,然后几个人开始讨论。”郭哲渊介绍道。

因为内容较为专业难懂,郭哲渊希望这本书在形式上不要再让读者感到生涩,所以在开本、排版、纸张的选择上都竭力体现亲和力。例如,本书的字体、排版方式、行距都让人看起来舒服、不刻板,开本也选择了拿在手上较为轻便舒服的32开。为了控制定价,郭哲渊把印有吴大羽画作的彩页放在中间,并且前后封面不用精装,而是用八张较厚的页面撑起平装书的封面硬度,以节省成本。

郭哲渊表示,本书的目标群体主要是艺术专业的师生和艺术爱好者。阅读此书,学生们可以将吴大羽强调的“创造”“感觉”“个性”“执着”等点点滴滴和自己进行对照,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老师们可以借此重新认识“艺术教学应该怎么教”: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学生嗷嗷待哺,老师倾囊相授。此外,阅读本书还有助于读者理解“艺术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并更好地理解抽象艺术、先锋艺术、东西方艺术。

最后,谈及未来的选题规划,郭哲渊介绍称,他未来还将继续出版和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相关的内容。“我还希望整理出版吴大羽同时期的近现代艺术家的各种类型的图书。这一代艺术家身处社会大变革时期,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值得我们回望和研究,能给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启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编辑工作,将专业的中国艺术或西方艺术的内容做得大众化,普及给一般读者,也是契合了当下的‘美育’吧。”郭哲渊表示。

(本文除采访郭哲渊外,还参考了李大钧所写的《师道——吴大羽致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书信集》后记。责编:肖歌)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