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感应式建筑》:物联网时代的建筑是一种生命体

作者:初黛   2021年03月3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横跨多学科领域,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自动化等多学科协同的科学研究平台。

《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鲁道夫·埃尔-库利,克里斯托·马尔科普洛斯,卡罗尔·穆海贝尔
译者:魏秦,张昕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随着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引发对时间、维度、空间等概念的一系列变革,并日渐模糊虚拟与现实、人与机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智能与互动成为未来生活日趋显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样化的“云端”生活已渗透到人们最日常和触手可及的生活层面,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一切运行模式,建筑与城市的建成环境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02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

基于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感应式建筑,是借助一系列材料与信息技术,依赖互联网与信号处理系统在建筑、环境与居住者之间形成的反馈机制,创造了一种人与空间互动的新范式。感应式建筑运用环境智能、感应式、互动性系统、增强现实、嵌入式技术、移动技术与定位等技术手段,使建筑具有较强的可变性与感知能力,并通过人与空间界面间的交互与反馈机制,适应居住者对环境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而将建筑空间引入智能化与互动性的建筑与城市环境中。

《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一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横跨多学科领域,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自动化等多学科协同的科学研究平台;向读者呈现了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等研究者的大量实践成果。

作者通过感应式建筑的工作原型,从人工自然、沉浸式空间、能动构件、可变覆盖面、表面作为接口与个体感应等六个部分,从城市整体到建筑构造细部的不同层级,以一种全景的视角展现感应式建筑的实践研究,突破了对建筑空间的传统思维与认知,使人与建筑之间的交互过程呈现一种新的激活状态:建筑成为一个可感知、可呼吸、会思考、可行动,并满足居者个性需求的生命体。本书为国内建筑学专业开启了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新思维与新方向。

(编辑:肖歌)

作者:初黛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