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数字出版难免颗粒无收?

作者:杜辉   2012年07月19日   来源:新华书目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随着这一两年间数字阅读的兴起,数字出版已经让整个行业兴奋不已。众多的数字图书销售渠道商蜂拥而起,作者也高度亢奋。仿佛这个行业马上就要彻底改变一般。殊不知,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真正可以盈利却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数字出版潮如同当年互联网泡沫一样,在没有看清方向,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下,迅速膨胀,崛起。众多的行业内外的资本在这个领域内以资本为导向地烧钱经营。但是数字出版究竟如何盈利,我想是大部分人没有想清楚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是觉得这个是未来、是明天,需要提前占领先机。

    笔者并不否认数字出版阅读的发展和崛起,并且对传统纸媒的在某种程度上的替代作用。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设备成本降低,这一趋势会更加走高。但是,任何一种商业领域最终要以利润为前提,才能支持其行业的发展。数字出版的盈利点在哪里?大家只看到一个巨大的前景,并没有找到一条盈利之路。

    首先,数字图书在国内定价过低,渠道商也好,作者也好,最终的实际收益非常有限,整个流通过程中的大头还是被几大无限基地垄断。比如一本纸媒图书,平均定价在30元,作者的版税在8%,每销售一册作者可以分得2.4元,数字图书一般在定价的五分之一也就是6元,每销售一本,无限基地或者其他的运营平台拿走一半,也就是3元,图书的出版社或者代理商在拿走剩下的一半也就是1.5元,最后能留给作者的只有1.5元。但是在几大渠道商垄断下,销售数据的透明性,真实度一直有待商榷。有些作者会感觉,一本书稿,销售纸媒版权在销售数字版权两者的收益会比现在单一的版权形式高。这个并不否认,但是只是少数。大部分图书产品,在有定价过低的电子版之后,实体销售会受到很大冲击。一些先售出数字版权的图书,甚至都没有机会在去出版实体图书。其实数字版权并非不能卖。但是目前整个行业的急功近利的短视造成了市场的严重价值混乱。一本图书同样的内容,只是介质不同,售价相差五倍甚至十倍。数字版权在目前的市场阶段来看,应该还是作为实体图书版权的延伸,并不应该喧宾夺主。我个人认为,合理的模式,应该在实体图书销售一年以上再销售数字版权,这样可以延伸图书的生命力,并且对市场的影响很小。但是目前的作者以及出版企业因为短视,往往同步销售,或者间隔期很短。

    其次,纸媒图书因为其物理属性,所以大部分会在几年内、十几年内销售,退出流通领域。除了一些非常经典的和专业的著作外大部分都会从读者的视野里消失。纸媒图书目前国内每年的品种数量在30多万个,每年还会有退出市场不再印刷的品种。实际上总体的动销品种维持在100万个左右。虽然品种数还在增加,但是在一定范围保持者数量的平衡。但是数字出版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做到无限存在。虽然目前的销售合约里对时间有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目前的技术及法规下,并不可能有效的制止,无授权的图书销售。并且因为互联网无线传播的特性,只要有一部电子稿,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成无限份数。这样对作者的利益也是毁灭性的大家。另外因为技术上的永久存在。数字版权库里的图书产品会不断累积。也许某个商城目前上线品种有50万个数字图书品种,但是随着每年新增的几十万个,在一定时间后这个版权数据库里的产品将会是天量的,几百万,几千万个图书品种。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么单品种的数字版权图书的销售必然会无限稀释,除了个别的经典,名家,畅销书等,大部分作者的产品等同于零。

    数字出版并非仙丹,也不是作者的聚宝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更多是基于互动、免费、巨大的信息量等因素。数字图书也会相应地有以上因素的影子才能得以发展。所以短期内希望从数字出版获得高额利润,并不实际。并且数字出版对纸媒图书的冲击,更会挤压已经烧得可怜的利润空间。但是终究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数字出版也是未来的趋势。如果引导数字出版的健康,合理的发展成为当前的非常紧要的事情。传统纸媒图书已经在盗版,折扣战,特价书等种种怪圈中颓废,数字出版还在萌芽阶段,但是不能在重蹈覆辙。

    数字出版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一,就是定价机制。图书的价值在于内在的思想、精神,知识,而不是载体。所以数字也好,纸媒也好,只是一个相应的成本不同,但是这些核心的因素不能因为改变了载体就被廉价出售,长此以往,会把好的写作者伤了。之后读者反而看不到真正有意义的图书产品。二就是数字出版的数据管理、透明及诚信。数字图书的结算基于ERP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如果可以让人信服,如果诚实准确是一大难题。三,数字版权如何保护。目前的数字图书版权乱象比传统的纸媒图书更甚。违规授权,转授权等等最后让整个行业形同盗版。行业的转授权制度也是一大弊病。在多次交叉传播后,最后的权利归属,收益分配很难合理的体现。图书出版不能解决以上三方面的矛盾就很难有真正的发展,很可能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昙花一现的过度产品,最终被其他形式所代替。那么投入巨资烧钱的企业将是灭顶之灾。那些纠缠其中的出版地上,作者也会颗粒无收。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dhmyf

作者:杜辉

来源:新华书目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