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出台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事实上,在通信、交通、金融、零售等领域,“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也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互联网+”时代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行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机遇。2019年,中宣部黄坤明部长在媒体深度融合工作推进会上强调,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2019年8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第九届中国博览会主论坛暨中国数字内容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总结了2018—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成果,更为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报告指出,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833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出版业转型融合持续深入,出版单位对融合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纷纷围绕“融合出版”进行规划布局,借助新技术、新形态和新媒介,在内容、产品、品牌、模式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在国家战略部署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的数字出版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出台的政策举措更加细致、精准、到位,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思路更清晰,路径更明确,视野更开阔,业务布局更精准,将涌现出更多新产品、新形态、新模式。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时代,数字出版产业是传统出版产业与网络移动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资源。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精通技术和业务的人才队伍是推进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保证。然而,出版人才匮乏的现实情况不容小觑。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人才状况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副局长孙寿山为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开出了这样的“药方”:从战略层面上思考人才问题,根据融合发展所需,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统筹规划新兴出版内容生产、技术研发应用、资本运作、经营管理等多方面人才培养和引入,建立架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形成为产业输送骨干人才、领军人才的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的选拔、评估和激励机制,加大机制改革步伐,持续推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力措施。传统出版单位和新兴出版企业在人才方面实现优势互补,由此形成顺畅的产业人才流动机制,确保数字出版持续的“造血功能”。
事实上,“互联网+出版”催生了一批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出版人。他们是互联网和出版融合的产物,也是出版人群体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出版人的培养和成长,有利于提升出版效率,转变出版模式,改变出版产业格局,加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综观这些新出版人,他们具备以下共性特征:具有互联网思维、创新精神和全面的知识结构与能力。
互联网思维是新出版人的核心竞争力。进入“互联网+”时代,影响出版人的,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而是要求出版人具备更加开阔的心胸、宽阔的视野、多元的格局。出版人重新审视传统的出版业,打量原来的出版流程,评估过去的出版成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出版人顺势而为、脱颖而出。
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文化、产品为王、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我们以三联书店出版社的《三联生活周刊》为例,看新出版人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时代重塑经典产品的魅力。《三联生活周刊》始终坚持“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的办刊宗旨,以“新闻调查+文化分析”的独特笔触记录这个时代的新观念、新潮流、新进程,为读者提供原创深度内容。这体现了以产品为王的原则。2017年,三联“中读”APP面世,以视频作为核心产品形式,进入知识付费领域。其产品线不断完善和拓展,课程体系全面建设,形成了历史文博、生活美学、音乐戏剧、艺术、自然博物、经济、亲子教育、思想、名著经典、科普等十大品类,进一步提升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2019年,“中读”入选了国家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入围项目名单。
创新精神是新出版人的必备素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包括获取知识、获取能力的方式,对传统出版带来全方位、深层次影响。这要求新出版人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否则出版业无从谈起融合与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高瞻远瞩,清晰地指明了创新与思维转变对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作用。意见指出,首要的是思维观念上的融合。传统出版单位应不断强化和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逐渐摆脱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水土不服”,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借助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与新兴媒介渠道,将内容优势延伸至网络空间。思想革新引领手段创新,企业应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利好,积极推进各种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目标。
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新出版人的基础。清代文学家叶燮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出版家聂震宁认为,出版人无疑也应当用“才、胆、识、力”的标准要求自己,具有相应的专业才华和学识,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拥有广泛的作者资源和书业的人脉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下,新出版人对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远不止此。
众所周知,数字出版集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网络设计等于一身,涉及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版与编辑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因此,作为新出版人,需要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新出版人具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数字媒体技术知识。他们既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又要懂得一定的设计艺术和互联网营销技术。新出版人应该是在数字出版产业领域胜任网络出版、数字装帧设计、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数字版权、媒体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杨明和陈少志撰文指出,数字出版人才在全面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要形成市场意识、协作意识和机遇意识三种主要意识,具备专业能力、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核心能力。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转型升级。对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产业来说,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新型出版“打铁人”一方面打造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固“船体”,一方面培养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创新精神,直挂“云帆”。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在融合发展的海洋里劈波斩浪,推动优质内容资源融合传播,积极培育出版新业态,加快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也是新型出版“打铁人”具有公益精神、担当社会责任的基础。
(本文作者高杨,黄山书社编辑室主任)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