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里猛然撞入的一颗火药炙伤了中国,并且在全世界继续蔓延。在这个独一无二、艰涩而带着暖的2020年,中国做出了令其他国家惊讶艳羡的快速反应,在中国共产党的冷静指挥,智慧策划和正确带领下,举国一心,老少长幼都投入了抗疫大战当中。正在此时,我们的姿态,又是和2008年1月10日南方冰雪巨灾,和汶川大地震一样,和玉树大地震一样,咱们又能拧成一股绳!
其实当初在看着去年(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直播,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只是遗憾没能亲临现场,但我们学校上空有幸被三架直升机经过。听着飞机的轰鸣声,目睹它们的远去,我动心不已。当时,我的大脑中首先冒出的词句是“举国同庆,也患难与共。”面临着如此激动人心的胜景,我却总是感到一阵阵鼻酸泪目——中国走到今天,着实不易。多灾多难的国家,坚韧不拔的国家,朴实无华的国家……我仿佛看到了阿中哥哥笨拙却努力,挂着汗水却又在微笑的脸。而这一切,与中国人民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
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叔常常关切地询问我学习的情况,抑或是返校的安排,也亲切地为小区居民测量体温;医务工作者们往往奋战在第一线,奉献牺牲;志愿者们也奔波在各种随时需要他们出现的场合里,不辞辛劳;新闻工作者也深入其中,为我们带来最新的消息;科研工作者也焚膏继晷地为病毒的研究、疫苗的研发做出自己的贡献,无怨无悔。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为何物?我审慎地进行了思考。我想,或许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就是:为公众的利益而奉献的精神,为和谐美好的社会而担当起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出版人,我们应当了解到在新形势下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是有绝对必要的。
但应该怎么做呢?前辈们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榜样。通过这次“战疫”,我们看到了新闻出版人除了真实记录疫情情况、出版战疫相关图书、实时更新疫情进展,报道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之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公益行动,充分体现了新闻出版人的社会担当。我从“人民网”了解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新闻出版界从业人员在抗疫传播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他们齐心做公益,这是很有意义的。”意义所在,即是传承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培育有社会担当的出版人,为全面提升出版人才的综合素养贡献力量。
创新各类形式,为抗疫助攻。我们都能体会得到为了在疫情期间稳定群众的心情,为了引起公众对防疫工作的重视,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新闻出版工作者灵活创新,通过醒目富有设计感的海报(我十分喜爱的画师也参与过抗疫海报画作的绘制),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动人的战疫歌曲,防疫公益广告,小篇幅的片段式抗疫小故事等等丰富的形式。
但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创新成为畸形变相的谋己私利。例如钟南山手办的恶性发展,售价有的700元一件,开价贵的甚至上千元、近万元。早已失去了对抗疫战士们应有的尊重。抗疫歌曲的过度创作,抗疫画作的批量生产,令艺术圈诸多同好感到不齿。创新一旦走形,就使得创新失去了意义。我们无法反驳,出版一旦没有了商业性,就会失去大量的活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出版所带给我们最大的魅力是它的事业性,公益性,社会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套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中的句式:当事业性利益与商业性利益产生冲突时,以事业性利益优先,商业性利益服从于事业性利益。但当然国家也会保护我们的商业性利益。只要我们认真地履行我们的出版义务,不超出法律的范围,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反而要更有劲的”韬奋精神“来做引领,深入,并且投入到实处去,那就是极大的成功。
对接信息,协调防疫。信息的对接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一位亲戚从北京自驾回到家乡过年,途径武汉,并未下车,但车辆过境信息已经被捕捉,精确定位跟踪,市里亲自下村,确认无接触,无感染,为当地防控疫情建了又一层防护罩。沈阳教授说道:“要做好抗疫工作,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除了政府的强大组织之外,还需要志愿者们参与做一些补充协助工作。这种补充协助工作需要信息的对接,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新闻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正是通过公益行动参与其中。”事实证明,中国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做得很优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之于出版传媒,也是如此!愈是在艰难的年代,出版传媒的功能就愈是得以显现。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始于《新青年》,而在疫情期间,感人事迹,抗疫进程就从未断绝过。在共度时艰的日子里,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在出版中格外闪耀。
正是因为如此,也不仅仅是因为如此,更是为了国家的长期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要让他们成为主流,且是一股一直有蓬勃力量的主流。这样的“主流”需要“汇聚”,而汇聚,也需要更多“分流”,对新形势下出版人才的培养,就是“汇聚”新的有力量的“分流”。才能让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坚持成为一种常态。这就是在新形势下出版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强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教育的大思路。
“新闻出版界开展这些活动,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真诚情怀,体现了新闻界长期的优良传统。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他们站出来,当桥粱,助民于水火,解难于危急,发正声、担道义、做公益、聚民心,挺起了职业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他们的血气热肠。”全国三教办副主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如是说。
培养新形势下的出版人才,一个是靠老带新,一个是靠新人自学,自我提升,尽管新的出版人都是踩在各位先辈们的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但新的环境,新的形势,终究会带来更多复杂的新情况、新困难;时代和新的下一代群众也会持续向新出版人提出问题,这都需要新出版人在前辈们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提出新的方案,寻找新模式,探索新方法,摸清前路,坚强奋进。这就是在新形势下出版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强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教育的分思路。
当新出版人能够摇摇晃晃上路时,我们会在磕磕绊绊中不断地体会到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永不褪却的光泽,主动地拥有公益精神,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勇敢的扛起社会担当。当这个时候到来,新形势下出版人才的培养就迈出了一大步了。这就是在新形势下出版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强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教育的小思路。
中国的新闻出版媒体的反应速度和质量,相较于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上乘。我们作为新一代未来的新闻出版传媒文化事业的传承人和接班人,更应当向前辈们学习,用自己的勤奋不懈的汗水,积极向上的姿态,敢于拼搏,敢于奋斗,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深知,我们不可能永远是花骨朵!新的一代出版人,有激情,有活力,有向优秀前辈们学习的赤诚之心,有坚定的信念,有昂扬向上的精神,我们蓄势待发,亟待着更为严峻的时代挑战。
而有一样很厚重的基础,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教育。关于加强它们的经验,我暂时还没有明显的思路和体验足以形成有构建的经验,故并未提及。惶恐之至。
既然成为了一名出版人,我们就要有作为一个出版人的综合素养和与之匹配的出版精神。理清了思路,还需要继续丰盈我们的精神内心,用更多的实践去丰富经验,深化对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意识教育的认知。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