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产品形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版全产业链正在被重构。出版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出版业需要具有超媒体叙事的思维模式、同时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创新能力的出版人才,并且要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新型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出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根据媒体融合对出版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版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媒体融合;跨媒体;人才培养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他用“电视和广播业”、“出版印刷业”、“计算机业”三个同心圆来说明媒介技术、媒介形式、媒介经营有融合在一起的趋势。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普尔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延伸,认为媒体融合是指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1]经过不断演进和阐释,媒体融合的概念不仅是对信息传播领域的一种技术性描述,还包括媒体内容、媒体组织、媒体所有权、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2014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媒体融合成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表述。《意见》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从《意见》可以看出,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由数字化和网络化激活的一种新的信息服务范式和新型传播生态。[2]
当前,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出版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出版的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产品形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版的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传播渠道等全产业链正在被重构。出版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面对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高校必须加快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新型出版人才。
一、媒体融合发展对出版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媒体融合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的研究越来越主导整个出版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出版人才培养往往侧重于专业化技术人才,注重出版领域的知识体系建构和相关技能的培养,但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出版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技术性和专一性,它所涉及的范围不再仅仅是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业最需要的是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出版人才。
1、具有超媒体叙事的思维模式
超媒体叙事这一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提出。所谓超媒体叙事是指
基于当下媒体融合的趋势,将叙事内容系统地散布于多个媒体平台,每个媒体平台都在传播信息中承担独一无二的作用。[3]超媒体叙事不是出版内容在不同媒体上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元叙事”进行的多媒体互文生产。超媒体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更是一种创新思维,它不是强调从技术的角度去推动媒体融合,而是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去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内容产品。[4]
超媒体叙事的出版产品开发策略,涉及诸多关联行业的企业,而且开发周期循环反复,不同于传统出版企业“一次选题策划,一次编辑加工,同步发行跨媒体产品”的一次性开发方式,[5]而是更需要出版人在策划一个新项目的时候,要有全局观念,叙事的内容不仅要适用于一般的图书出版物,也要适用于电影、电视、游戏等媒体的内容生产,充分考虑不同媒体的用户需求,制定好整个故事的“元叙事”战略,积极运用超媒体叙事的思维,善于与其它媒体产品开发企业打交道,牵手关联行业的企业,共同开发制作多种媒体形态的跨界产品。因此,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型出版人才要突破原有的传统出版思维和固有的媒体界限意识,建立起超媒体叙事的思维模式。
2、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创新能力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单一学科的专业背景已经无法满足出版企业的需求,出版企业更青睐不仅掌握出版学科知识,还掌握计算机、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知识或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不再是传统图书编辑在高度分工下的单兵作战,而是高度协同的团队运作,出版人才不仅要具备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校对等传统的编辑出版能力,还需要像一个产品经理一样,具备产品思维、市场运营、组织协调等能力。以传统出版企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的招聘条件为例,科技图书的策划编辑岗位要求专业为理工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出版专业基础,语言文字功底较深,同时还要有互联网思维,市场嗅觉灵敏,对科技知识在互联网的传播和运营有兴趣,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媒体融合时代,出版是一个充满创意和创新的行业,跨界、融合、不确定性是这个产业的重要特征,[6]这意味着出版业的未来具有很多的可能性,出版人才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学习,敢于突破传统出版思维和方式方法,尝试确立与互联网时代传播相适应的生产、营销等方式,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3、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融合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不论媒体格局和出版业态如何变化,出版业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属性不会改变。出版业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出版产品在策划、编辑、复制、发行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更是实现和传承“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传播过程。[7]出版业的价值取向属性决定了出版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为责任担当。身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出版人才不能向流量和点击率卑躬屈膝,而应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滋生单纯的市场观点,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二、当前高校出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地调查,当前我国高校出版人才的培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我国近100所普通本科院校开设了出版专业,至少50所高校招收出版专业的研究生。[8]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两张皮”。比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本科出版专业分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其中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拥有扎实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编辑出版高级专门人才;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具备系统的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在互联网出版,数字内容生产、发行与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这些高校的出版专业设置中可以明显看出高校对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泾渭分明,编辑出版学等传统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针对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针对数字出版企业。这种“两张皮”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2、人才培养方式普遍落后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
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出版人才,我国不少高校在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上确定了以出版理论为基础学科,在此基础上重点开设了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跨学科课程,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而且很多是偏向于出版与新闻传播知识,数字技术、媒体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较少,基础理论及文化修养类传统课程占培养学分居高不下,造成出版专业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和传统,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灌输式教学仍是出版专业教学中的主要方式。然而,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专业是出版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平台运营和经营管理知识相互融合的专业,它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的要求特别强。尽管各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试图改变过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背后的原因与专业扩招,生源质量层次不齐有一定关系。出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其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它的实践性更加凸显。出版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实践教学是否成功。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但整体比重仍然较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形式大于内容,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需求。
3、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需求
通过调查,大多高校出版专业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且以人文社科为主,具有出版、计算机技术、经营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相对缺乏,能够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对出版产业影响的教师更少。其次,高校出版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以博士和博士后为主,这些年轻的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但他们的缺点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鲜有在出版行业或新媒体行业工作过,出版实务操作的层面和技能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对于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出版产业的理解和认识都不深刻,甚至连出版运作流程的了解都相当欠缺,这无疑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高校虽然也会从出版行业引进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但这样的比例极少,能够将实践经验转化成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教师的比例更少,而且他们往往缺乏教学经验,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无法胜任教学岗位。
三、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新途径
1、积极转变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理念
要解决当前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新型出版人才,首先要主动转变出版人才培养理念,要结合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建立与媒体融合时代相适应的“协同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所谓“协同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体现在新型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协同”和“融合”,包括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协同与融合,人才培养类型上的协同与融合等等。比如,传统出版人才培养通常局限在各高校的相关二级学院,而媒体融合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更强调打破校内院系的界限,不同学院之间紧密协作,开设出版专业的相关学院可以与本校开设人文课程、计算机课程、互联网课程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的其它院系开展紧密协作,共同培养出版专业人才;传统出版人才培养通常将人才培养孤立于社会,而媒体融合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更强调打破校内外界限,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培养过程与产业技术进步过程同步。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强调专注于出版领域,而融合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不仅具备出版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还需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成为复合型的出版人才。
2、创新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体系
媒体融合时代的出版产业不仅涉及到传统出版专业知识,也涉及到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按照目前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将无法高质量地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须通过学科交叉、融入上述互联网技术和相关学科,按主题重新设置学科专业,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构建动态的课程体系,实现跨界培养融合出版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专业类、基础类、模块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包括传统出版理论知识,互联网技术与传播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媒体运营与管理等知识;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出版方面法律法规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职业素养知识等;模块类课程主要包括媒体融合发展最前沿的相关知识,以及结合市场需求的最新相关知识。除了开设与媒体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学科知识以外,高校还需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践教育环节,高校需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实验室,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仿真系统让学生掌握融合出版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校外实践环节,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丰富学生工作经验,以此培养学生的业实践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知识,不断洞悉媒体融合发展的最新动向,了解和把握媒体融合相关技术,不断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多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3、加强“双跨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对于出版专业教师来说,专业知识重构、教学和实践能力再造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双跨型”师资队伍是指跨学科知识和跨业界实践技能。高校出版专业教师必须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不仅要系统了解相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也要了解和掌握跨媒体的知识,要增强跨学科和跨媒体的意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跨业界实践能力是指出版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还要有一定的产业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目前高校在人才招聘上过于强调学历和职称,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比较忽视。通过加强“跨业界”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建设一支既懂出版相关理论,又熟悉出版产业发展和媒体融合实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高校教师定期去相关出版企业挂职实践的机制,让专业教师熟悉出版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运作过程,了解媒体融合发展对出版产业的影响,增强专业教师对出版产业的感性认识,进而改变专业教师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出版业界资深专家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同时值得强调的是他们也需要接受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掌握跨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出版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出版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媒体融合时代,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直接冲击,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新型出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要将传授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既教授学生专业之“术”,也引导其专业之“道”,实现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中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带进出版专业相关教材和课程,以家国情怀引领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担当明晰专业责任,以个人素养塑造职业品德。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意识,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价值准则落实到出版专业学生的具体实践行为中,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推动媒体融合时代的出版产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杨扬,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 系副主任 博士)
参考文献:
[1]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李明海,董小玉.相融相生与关系重构:论媒体融合的进路与近路[J].现代传播,2017(1):15-18.
[3]Jenkins H. Transmedia Storytelling101[EB/OL].[2013-12-21]. http://henryjenkins.org/2007/03/
transmedia_storytelling_101.html.
[4]杨扬, 匡霞.超媒体叙事下大众出版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5-34.
[5]刘玉清等.出版企业在跨界传播中的跨行业合作[J].科技与出版,2018(6):145-150.
[6]杜永生.新时代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8(5):149-152.
[7]郝婷.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目标及问题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1:141-146.
[8]施勇勤.我国出版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7.1:67-72.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