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05.邱水鱼:出版抗疫,书写使命

作者:邱水鱼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很快席卷全国,蔓延全球,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令人始料未及。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抗疫,防控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各行各业开始复苏,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对未来的发展态势做出预测和应对,出版业也不例外。

出版业推动着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播,促进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疫情时代出现的新变化,将直接影响出版业的结构形态。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的精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面对出版业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确保出版业的尽快复苏和长远发展。

一、出版人履职尽责,以行动抗疫

在拉丁文里,“出版”一词的本意是“公之于众”,具有一种公共性。出版是一种传播活动,它的存在之本在于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心的纯洁。出版的公共性要受制于公益性,出版的经济效益要服从于社会效益。只有心系大众、服务大众,才能策划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出版物,才能发挥出版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出版人。

突如其来的疫情,令人措手不及。但冷静过后,人们开始积极行动。一批批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前线,许许多多的志愿者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而各个出版人也行动起来,积极策划有关抗疫的选题,加入抗疫的阵列。我社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多种抗疫读物,不仅内容丰富、质量较高,而且形式多样、出版迅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是第一本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指导读物,对疫情期间人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缓解,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态平衡。随后,又相继推出了英文版、俄文版、日文版、韩文版,扩大了防疫的人群,对外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战“疫”家书》记录了抗疫背后的感人故事,也展现了白衣天使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同时,邀请一些正能量的明星朗读这些家书,发挥明星和出版的协同效应,扩大出版的影响力。《走开!冠小毒》是第一本特殊儿童原创防疫绘本,以涂色的方式指导特殊儿童进行防护,加强了对特殊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口罩里的爱:2020海内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诗歌选》从海内外精选抗疫诗歌,选取范围广泛,书写了海内外人们的抗疫情况,以及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共同战“疫”》从作家学者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对苦难的理解和抗疫的决心,抒发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关怀。这些出版物不仅有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等,而且通过各种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展现了我社的出版速度和力度,彰显了我社出版人的责任担当和社会使命。

同时,其他出版社、各种网络平台等也快速加入抗疫行列,担当起抗疫的社会责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人文社科类出版社为读者免费提供了一大批经典名著、社科类电子书、有声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育类出版社开放数字教学资源,内容涵盖了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科技类出版社推出新冠病毒防控图书,成为全国人民的抗疫宝典;长江少儿出版社等少儿类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各种图画书、科普绘本,为少儿防疫提供了指南。当当、京东、喜马拉雅、蜻蜓FM、咪咕、掌阅、阅文等平台也免费向公众开放各种数字资源,为人们居家阅读提供了多种选择、多种方式。

上述种种行为显示,在疫情面前,抗疫就是责任,就是每个出版人应做的分内之事。这个时候,出现在出版人眼前的不是经济效益,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出版的社会使命——为公众及时传递有益的知识和文化。无论什么时候,公益精神都是出版的核心和归宿,是出版的立命之本和价值选择。只有这样,出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可持续不断发展。

二、出版业历经洗礼,重塑公益精神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出版业也遭受重创。图书出版计划被迫延迟,实体书店不能正常营业,各种书展和行业活动相继停办,中小型出版机构被迫裁员等,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给出版行业带来巨大的震荡。在这种危机背后,出版人开始重新思考出版的未来,以期采取多种措施扭转出版的颓势,推动出版的再次起航。

在这次疫情中,出版人积极行动,策划出版抗疫读物将近千种,这种速度和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出版人对时代和现实关切的体现。疫情推动了出版形态和营销模式的变化,进一步实现了融合发展。过去一段时间,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电子书、有声书、音视频课程等成为人们的阅读资源。在居家隔离、物流不畅的情况下,除了看影视剧、练习厨艺等,阅读也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除了阅读一些经典外,新出版的图书如何快速占领市场,赢得读者的青睐?

在大数据时代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内容为王”比以往更具竞争力,只有具备思想文化价值的图书才能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也是出版公益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出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它的价值就在于传播优秀的文化,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形成更好的文化自信。抗疫期间,人们有了充裕的时间去阅读,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选择阅读内容。人们阅读需求的增长和阅读内容的丰富对出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加大图书质量检查力度,出版业开始逐渐压缩规模,控制图书品种,向高质量发展。这种趋势是互联网时代大浪淘沙的结果,也是出版业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内容是出版的生命线,也是出版公益精神的思想内涵。人们阅读状况的变化更加检验了出版的质量,推动出版向纵深发展。

出版的公益精神还体现在传播方式上。出版物只有快速有效地进入读者的视野,才能被大众选择和阅读,才能传递其思想文化内容。融合出版是一种内容以多种方式传播,它实现了内容的多渠道扩散,具有辐射大众的功能。疫情期间,纸书无法按时印刷,也无法正常传递,所以数字出版开始成为主流形式。电子书、有声书等大量出版,不仅及时加入了抗疫的浪潮,也发挥了融合出版的力量。这些出版物借助各种APP软件和数字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内容。复工复产后,网络直播带货售书、网络图书发布会、网络短视频、云馆配、虚拟书展等形式,带动了出版物传播方式的转变。这些传播方式迅速便捷,有利于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促使出版机构及时调整产品供应和销售方向。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物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能够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丰富出版的公益精神。但同时加大了出版的管理力度和出版公益精神的评判难度,我们需理性对待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

三、后疫情时代,编辑要进行自我更新

疫情给出版业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转机,不仅检验了出版业的抗风险能力与运作模式的灵活能力,而且推动了出版业内部结构的积极调整和转型。疫情的冲击产生的变化,对出版业和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是出版的核心力量,编辑队伍是出版的中流砥柱。后疫情时代的编辑需要具备更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更多样的融合出版知识,从而成长为一名复合型的编辑。

从出版物内容的策划、选择、加工到传播,编辑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编辑的这种把关作用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出版物的传播效果和出版的公益精神。出版物的内容是出版公益精神的直接体现,因而编辑要形成一种质量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以及任何时期的出版过程中。抗疫读物的出版是应时而出现的,但也应保持基本的质量,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心理舒适和审美愉悦。疫情期间,经典名著成为很多人的阅读首选,人们穿梭其中,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体会时代的历史变迁,感悟人生的艰难与生命的可贵。编辑既要审时度势,策划符合现实的出版物,也要坚守出版的文化使命,把好出版的质量关。

出版形态和营销模式的转变揭示了现有编辑的素养缺失,促使编辑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出版与互联网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出版形式,使出版内容通过多渠道得以传播,且高效迅速、辐射面广,丰富了出版的公益内涵。人们不再拘泥于纸质书或者文字一种形式,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选择音频或视频进行阅读。这就要求编辑具备现代出版形态的知识,学会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出版和传播,掌握市场的动态,与读者进行对话。现代型编辑不能固守一隅、原地踏步,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把新的元素融入出版的过程中,丰富出版的内容,扩大出版的影响力。

出版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出版的公益精神体现在出版的质量和出版的传播方式上。后疫情时代的编辑要坚守出版的底线,拓宽出版的内涵,承担出版的责任和使命,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本文作者邱水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编辑)


作者:邱水鱼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