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媒体融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多次作为战略名词出现,表明当前的总体部署和规划。所谓媒体融合,也是领域内定义的“融媒体”。“融媒体”首先是个理念。这个理念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从而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互相融合”的时代,也意味着对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次重新认识和适应媒体的过程。诚然,在新的征程中,出版人应有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革。
“起死回生”,实现出版业的新旧交融
西方曾有传媒界学者预言“传统媒体将会在2017年死掉”,这些年不断关停的传统媒体也在印证着这个预言。单向性、地域性等是传统媒体的致命弱点,也是导致纸媒越来越少的消费群,广播电视越来越少人观看的主要原因。打破此预言的节点即是“融媒体”概念的提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利用传统媒体内容优势、时效优势等特点,结合新媒体资源灵活、形式多样等优势,让传统媒体“起死回生”。在传统媒体艰难前行的情况下,只有向新媒体转型,打破固有的观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才能实现出版行业的华丽转身。
在这样的时代,每一位出版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首先是“拯救”传统媒体。这里的拯救并非是全盘救活,因为传统媒体之所以“奄奄一息”,必然有部分是受到时代的追击,不顺应其发展的部分当“死”,这毫无托辞。应当拯救的是表达方式,是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方式。出版人应该成为转变传播观念的首批人,深度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与特征,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新技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勇于自我改变,并敢于引领社会大众改变,拨动媒体发展之舰的航行风向标,将之驶向更开阔的远方,这是当代出版人社会担当的体现。其次是适应新兴媒体。不顺应社会的媒介遭到滑铁卢,而不顺应媒体发展的出版人也一样。媒体出版行业有了新的驶航方向,出版人理当跟随,并在夹板上喊着高亢的号子。一方面是自适应。融媒体时代下出版人要学会自我能力剖析与改进,做好自我转型,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思维、采写、传播方式,提笔能写,扛机能拍,擅长新媒体各平台运营模式,做个多才能的新时代新出版人。另一方面是他适应,即自己适应新兴媒体的同时,也要帮助其他人新兴媒体模式。资源共用、渠道互通、利益互享是新兴媒体的共同特征,一篇优质好文可能在多个公众号上都有公开;一个小人物新闻一经报道只要不限流,只要引起了民众兴趣,可能一夜时间“爆红”;剪辑后的短视频将换个平台再次发光发热,等等。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时间与空间来消化和适应这种新的传播模式。
“养精蓄锐”,打破内容与效益的空间边界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日渐发达,物联网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事物时间的关联已经从以往的单向关系转变成了多向关系。一篇报道或广告或文章,不再是单一服务于某一个平台或是某一个书刊,而更是牵连着更多方的利益。公益出版物,看似免费的服务,带来的可能是另一方面的利益,并且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免费阅读的公众号,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以内容为王的精抠细选主题文章,看似没有利益,但读者群体精准集中以及细分,定期定点阅读的培养等,都是利益的另一种体现。因此,融媒体发展至今这一阶段,最核心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即是“养精蓄锐”,深入理解内容与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而打破传统的内容与利益之间的边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时代融媒体境界。
第一,以内容为王,讲好时代故事。“内容为王”是应对新媒体冲击和媒体融合双重压力下,寻求战略突围的一个突破口,尤其传统媒体,应迎接全媒体变革,更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增强内容提供能力,并以内容的生产整合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注重原创、做精品,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何为“王者内容”?其实质是老板姓最需要的内容,是时代最重要的内容。将有思想有创新的内容发送到多个端口,这解决的是融媒体发展机制与模式的问题。首先是内容提供者的思想性、时代性以及创新性,牢牢抓住以内容为中心,创造不可及时复制的内容,从根本上不随波逐流的观点,这样的内容生产方式才应该是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脊柱与精髓。其次是传播渠道的变革,核心内容通过多端口输出,增加品牌印象力,强化创意与内容,实现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这个时代是全民阅读的时代,读者接收内容的渠道多元多样,因此内容输出的渠道也必须顺应此规律,跨媒体、跨行业、跨介质进行全方位传播输出。并且“内容+渠道”的打包销售已经是不可替代的运营方式,也是出版人应有的应变适应能力。
第二,以公益为利,当好百姓窗口。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的《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中,第十二篇专门谈到出版人的社会担当与公益精神,其中他谈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什么时候,公益精神在出版业里总是第一位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和平年代做出版该要有这样的公益精神,非常时期,灾难在前,国有危难,公益精神更是我们的全部。信中更是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为时而著”,即意味着优秀文化人对时代的关注,对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和担当;“为事而作”,即意味着优秀文化人对现实社会的关切,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诚然,融媒体发展至今时今日,更是需要我们以公益精神为头阵,做好百姓的窗口,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回答百姓的真正需求。将社会效益考虑在前,让“免费”的文化像毛细血管一样布满社会的每一寸土壤,滋养每一位社会人,充分体现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乘胜追击”,构建全媒体生态系统
全媒体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是连接时空、连接现实与虚拟、连接人与物、连接各种场景的媒体,这是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所需要的媒介形式。基于此,“内容为王”与“用户为王”之间的博弈矛盾轻然而解,内容的供给、用户的需求、传播的渠道合而为一,用户的需求在哪里,编辑的触角就应该在哪里;一次内容,多次传播,读者愿意在电脑上看,电脑上就有网页,愿意在手机上阅读,手机上就有连接,愿意在纸媒上阅读,纸媒上就有报道。官方媒体与民间账号播报同样的内容,用户可以在任何渠道任何平台上接收到同一信息。另一方面作为内容的生产者,渠道多元化、资源共享化、用户数据化是在创意初始就应该形成的融合性思维。因此全媒体的本质,全在过程,全在范围,全在思维。
首先渠道多元化。本世纪20年代开篇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抗疫机制与系统,全方位控制住疫情的散播与蔓延。新闻联播每日播报全球疫情情况,各官媒每日更新疫情发展情况,用数字展示战绩。视频媒体轮番播出抗疫英雄的事迹,感天动地的坚守,为了节约抗疫服整天不喝水的辛酸,用画面演绎伟大。文字媒体铺天盖地传播抗疫事件,用符号书写永恒。就是鲜活的展现了全媒体系统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同样的题材与内容,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大众。
其次资源共享化。一方面是出版内部采编流程的资源互通,从策划、采访、编辑、审核、出片等环节实现部门之间的互通与共享,打造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的机制。另一方面是发布传播环节,多方位建立媒体方阵,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多次发布、多次传播、多次影响 的形式共同打造全媒体体系。
再次用户数据化。随着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也经受着挑战与变革。用数据细化用户,一方面方便收集用户需求,能更确切地根据实际需求生产内容,选择最实效的传播渠道;一方面是精准传播,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受众群体,提高内容的精准度与匹配度;另一方面也是媒体智能化的体现,是建构全媒体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节,也是时代的必然发展。
时代造就形势,时代也推动着形势。融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全媒体必然是这发展的目的与结果。这个时代下的我们,出版行业的我们,肩负着独特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书写这个时代的篇章。
(本文作者向龙香,重庆出版集团 编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