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伊始,来历不明的新冠瘟疫突然在湖北省武汉市等多地爆发,几天时间便波及周边省市区,凸显出了极强的传染性,严重威胁着无数国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面对疫情严峻的发展形势,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海陆空三军医疗队除夕夜集结,千里驰援;各地医疗单位紧随其后,纷纷派出援鄂医护队;数千名工人、数百台设备夜战火神山、雷神山,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为抗击疫情筑起新的希望,等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民抗疫的大幕就此拉开了。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中宣部北京专题视频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全国出版界作出“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部署,要求出版界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1月21日至3月16日,全国各地的出版机构积极响应号召,争做文化抗疫的“逆行者”,先后出版了抗疫指导手册,抗疫纪实、抗疫宣传读物,抗疫童书、中小学抗疫教材,抗疫心理辅导与居家防疫读物,抗疫法律与政策指导读物,疫病与抗疫历史、医学学术读物,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指导读物等七大类纸质、有声及电子图书达570种之多,如《最美逆行者》(人民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人卫出版社)、《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上海科技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封城纪实》(湖北人民社)、《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四川科技出版社)等等,为科普抗疫知识,引导广大民众积极抗疫,宣传英雄的奉献精神,传播正能量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其实,自抗“非典”、5•12抗震、抗击埃博拉以来,到2019新冠抗疫,处处可见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而且“逆行”的出版队伍也越来越壮,效率越来越高,操作的模式越来越规范,推出的作品数量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是的,人人都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没有谁希望灾祸频仍;但是,如果没法选择,我们唯有坦然面对,风雨携手,众志成城,以实际行动助推中华复兴。就聂震宁先生在给青年编辑的第11封信里提及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笔者也多次拜读,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时常深思——新时代的文化出版人应当如何更好地作为,发挥好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呢?或者说新时代的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素质应当如何修炼呢?笔者以为,应当做到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勤勉自励,苦练内功;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乐于“做嫁衣”,但有所不为等四个方面,只有选准方向并增强文化担当能力,才能在社会需要时更快捷、更高效、更专业地为社会、公众奉献一片爱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
一、方向正确,立场坚定
这也是在新中国的红旗下,坚持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首要前提。
其一,要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大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新时代的文化出版人,要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旗帜,选准方向,站好位置,为强固民族脊梁贡献力量。
其二,担起“三大类”文化发展的责任,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战略规划,将文化战略提升到了民族复兴的高度。笔者以为,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出版工作者,有义务担起这份责任,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践行挖掘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并传承好他们的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提供精神指引。
其三,在挖掘中华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思路,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文化出版战线上的一员,应当在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等诸多场合提出的“文化自信”重要指示的基础上,挖掘好中华文化资源宝库,做强内容产业,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借助现代技术,推动中华优秀出版物“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勤勉自励,练好内功
其一,练好基本功。就这一点,诚如《聂震宁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8)中提到的,第一,应该正确认识基本功。出版业中各个岗位自然都有各自需要掌握的基本功。编辑、校对、装帧、印制、推广、销售、财务、管理等,无一不需要良好的专业水准,而良好的专业水准又无一不需要练好基本功。这也可以说是出版行业所有优秀从业者的经验。我们熟知的老一辈出版家,如张元济、王云五等等,无不是通过勤学苦练而成为业界标杆的,他们提炼的“四百万”(“四”即指创立四角号码检字法,“百”即指编撰《百科全书》,“万”即指主编《万有文库》)家财,即使在今天来说,也依然是每位编校人员压箱底的“家当”。新时代的编校人应当继承好这份遗产,练好基本功,增强担当的内在能力。第二,处处存疑,处处查核。出版业,尤其是编校工作,需做到事无巨细,处处查核。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各类书稿,没有人有如此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储备。因此,但凡存疑之处,需要勤动手,随时查核,就像日本工匠大师秋山利辉的大作《匠人精神》里说到的“做木工”一样,做到精益求精,才堪称匠人。第三,要对新时代的各种新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让新技术为我们的优质文化内容提供更多的呈现形式。
其二,融入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向先进学习。每一家出版单位都有其特色,有其主打产品,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先行者”,青年出版从业者应在融入出版社优秀团队的基础上,向先进模范们学习,而后再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准定位,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就拿重庆出版集团来说吧,在编辑功夫上,有编辑每一卷《昆仑植物志》的做数十页修改笔记的“匠人”叶麟伟先生,等等;在出版策划上,更是精彩纷呈,先后出版过《藏地密码》、《冰与火之歌》、《碧奴》、最寒冷的冬天系列、科学可以这样看系列、文化伟人图释书系等畅销图书,也有《中华大大典》(天文、地理卷),《巴渝文库》,《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重庆文化记忆丛书》(40卷)等挖掘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大型基金书。作为一名编辑,笔者在学习叶先生以及前述经典策划的基础上,跟踪了“三线”建设方向,深入挖掘西南地区的“三线”资源,申报了《再问沧桑:三线人物口述纪实》一书的选题。这是一本访谈纪实书,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处处受西方封堵的背景下,老一辈建设者们不问个人利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三线”精神。放在今天来说,这一精神也并不过时,反而有助于年轻一辈了解我们新中国的发展史与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史,甚至可以做成IP,拍摄影视剧,塑造为国奉献的英雄形象,感召无数代青年学子;更有助于借助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打造西部增长极的大机遇,对废弃的“三线”老厂房进行保护与开发,以此发展文商旅,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等等。为了不辜负作者的信任,笔者做初审就逐字逐句审了五六稿,最后成书也算是不负期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家记忆•大三线》纪录片顾问之一的陈东林教授作如是评价:本书在挖掘三线建设历史与宣传三线精神上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图书,或者说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听其声,闻其人,知其事,感其情,……
三、抓住机遇,积极作为
呈前述两点,笔者认为,坚持正确的方向与苦练内功,是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前提,有此二者,还需做个有心人,抓住机遇,积极作为。
其一,抗疫出版,逆行有我。也是因为此次疫情,笔者与本文开头提及的各家出版“新冠”图书的同行一样,在封城期间,秉承重庆出版集团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策划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健康教育手册》一书。在不到两个星期里,便与团队一起完成了成书、签约、编排设计、编审校对工作。为了区别其他普及版本,笔者与作者(重庆市卫健委、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在借鉴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针对医护人员、老人、小亥、孕妇、企业来访人员等特殊群体,以及学校、超市、农贸市场、机场与车站、码头、养老院、工厂企业等非常规场所的管理与复工、复课防控,和公交车、私家车等不同种交通工具的防控实务与注意事项;同时,还编录了重庆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四大片区划分与定点医院的电话,以及重庆市高校心理咨询与服务示范中心的联系方式,最大限度地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便利服务。此外,还针对抗疫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守法规的现象,特意增加了相关法律问题与违法违规行为刑事责任一章,有利于引导广大市民积极配合、遵规守法,做文明的抗疫战士。
在封城期间抗疫物资优先的背景下,本书首选以电子版上市,迅速地传播扩散,为重庆市3000万宅在家里的市民送去了科学抗疫的知识、文明抗疫的守则、紧急求援的咨询方式等等,算是为重庆市的疫情防控尽了一位编辑应担的责任。
其二,做个有心人。在推出第一波传播抗疫科普、法规等知识的基础上,笔者继续联系了除夕夜第一批“逆行”湖北救援的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的相关专家,策划了一套针对一线医疗单位的防控与战疫的专业读物——“决胜疫线系列”,旨在为未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类似恶性传染病提供一套可资参考的防控办法。当然,由于一线抗疫专家重任在肩,前期只能收集素材,待到取得第一阶段胜利后才有时间整理成书,故而推进稍缓。但本系列选题已经立项。截至目前,经过专家们几个月的奋战,系列分册都先后到稿,目下正处在紧锣密鼓的编校过程中,相信国庆前后或能与广大专业医疗单位的读者见面。
此外,作为新时代的出版项目人,还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在文化出版领域精耕细作,在各个方面做个有心人。
四、乐于“做嫁衣”,但有所不为
其一,乐于“做嫁衣”。出版行业有句老话,编辑就是“做嫁衣”者;但是,有道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能抓住机遇,在同胞需要、国家需要时为社会贡献一份或大或小的力量,已经是一件难得而及时的“嫁衣”了。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无须感谢灾难,但应感谢这个让人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的时代,身为编辑,也更应该珍惜这个可以“做嫁衣”的时代。
其二,有所不为。作为文化出版战线的一员,特别是编辑,应当时刻谨守“二为”方针——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多处好书、精品,不出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华复兴等类型的图书,哪怕是名人日记也不例外。当然,也不出类似于前些时日网上爆出的没有实质内容且不知所云的一类图书。为此,或许会损失一笔或大或小的收益;但也不能有负于广大读者的信任与期待,因为他们永远是我们出版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五、小结
以上几点便是笔者对新时代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这一话题的一点浅见,诚望得到更多出版名家与“逆行”楷模的指导,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启发,在未来的出版工作实践中补足短板,更好地发挥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不负时代,不负读者,不负平生。
2020年8月30日写于重庆茶园
(本文作者张立武,重庆出版集团编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