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出版行业的融合给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为适应发展需求,应重视并积极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本文主要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对出版行业培养编辑人才的新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出版行业,人才培养,媒体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渠道也在不断的扩张,传播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促使新闻出版行业朝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现代编辑人才应该是精通传统编辑业务、熟悉数字化进程和各种工具,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人才。在高校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思维的综合性人才是各大高校的重点。
1.跨学科培养,多学科联合
根据1998年,教育部调整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现今中国大多数高校仍然将(编辑)出版学设为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从新闻传播学学科下培养出版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出版行业人才的要求。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在进行转企改革,产业链的变化对出版人才有着新的要求:即需要从原来只会低头“改稿码字”转变为“懂经营管理”的新型编辑。无论是新技术的渗透,还是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都要求现在的出版人员能够吸收和运用社会学、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和传播学等,交叉融合学科理论,不仅能够分析宏观的出版产业问题,更要学会从微观视角分析出版社经营活动,深究其经营理念、策略方法等。对此,必须汲取中外出版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实现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转变的路径。而对于上述要求,作为二级学科的出版学远达不到要求,大部分高校只能在新闻传播学下才能培养编辑出版学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利于高校和教师们开展科研活动,同时用人单位也对于二级学科培养出的人才持怀疑态度。所以将出版学建设为一级学科、设置独立出版硕士点和博士点是时代需要,也是高校学科建设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其次,高校对出版学人才的培养应向博学精业迈进,树立“大出版”的概念,将出版流程有针对性的包含在课程之中,编辑、出版、印刷和出版社经营管理等。这样的设置既关注了传统出版也包含了数字出版,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对当下出版社经营模式和策略的研判。另外,为了能够深度贯彻多学科联合培养的要求,应在高校培养计划中将出版学进行细分,划分为“出版传媒”、“数字出版”以及“出版理论研究”。其中出版传媒学科偏向经营管理,可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一同授课;而数字出版偏向于数字技术,可与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一同授课;出版理论研究则是从宏观层面研究出版产业发展方向。一个优秀的出版从业人员不应只会排版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理应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出版学的课程体系应加入“创意写作”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高校间要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从原来的“单打独斗,你争我夺”到未来的“你中有我,强强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运用不同高校的优势资源,培养优秀复合人才,促进出版学学科建设。
2.教师、高校和企业三方助力产学研相结合
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出版人才的必要措施,而提高出版企业的积极性是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关键。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让学生进入出版社实习。实习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体验真实的出版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很多学生通过实习,能力得以展示,进而获得就业机会。这得益于学校与出版企业保持的密切合作,虽然很多高校会给学生提供实习渠道,但是出版社不会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高校也不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测评考核。结果导致了实习流于形式,各个流程浅尝辄止。这样的人才出版社当然不会接受。为改变这一情况,首先,高校应发挥牵头作用,思考设计互利双赢的产学研联合方案;其次,高校应积极联系出版企业,与出版企业建立良好关系,除了浅层次的沟通往来外,还应真正融入企业的工作,主动充当企业智库,解决出版企业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当前出版学本科和研究生水平不高的关键。当前高校教师大多来自文学、新闻传播学、图书馆学乃至历史学。这些教师文字功底深厚,但缺乏出版从业经验,理论与实践往往脱节;另外有些高校聘请业界精英进入校园开办讲座,但次数十分有限,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授课模式。对此,我们首先可以让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到出版社进行挂职工作学习,积累行业经验。其次科学设置师资结构,根据专业方向细分培养和配置教师。最后聘请具有业界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行业大咖进行常态化授课,授课完毕后可以将优秀的学生直接内推到出版社进行实习,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带动高校学科建设。
3.高校也应注重“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的获取已经不再是困难的事情,更多的是需要具备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这同时也是媒体融合时代所给予编辑人才的新要求之一。转型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就是成为具备新媒体思维、熟悉新媒体运作模式,并且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编辑人才。
网络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爆炸和信息冗余。随着各种信息平台和传播渠道的出现,社会在产生各种复杂的信息,海量的信息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给人们带来复杂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编辑者需要做的是从复杂的信息中正确地挑选出所需的信息,并将其推送给绝大多数用户和读者,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热点意味着关注,发现热点的能力也是编辑人员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专注于改进的能力。捕获热点有助于编辑人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阅读偏好。这样,它有助于建立内容并更积极地编辑和创建内容。另外,随着互联网时代各种资源的收集,出版和市场营销工作逐渐呈现出新的沟通方式。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内容集成和编辑方面做得很好,而且还需要特定的发布和营销能力。这需要妥善运用互联网来整合营销和出版资源,以扩展书籍的覆盖范围并增加内容产品的影响力。
在“北京地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人才招聘会”就业调查中发现,数字出版相关岗位已经由2018年19.72%上升到2020年30.28%。衍生服务相关岗位已经由2018年5.19%到2020年28.30%。可见新兴出版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培养的过程中应实时关注招聘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时有效的修正课程体系。对于出版人才进入互联网公司而非传统出版社就业,我们应该鼓励并且支持。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扎根工作一线,也可反哺高校自身学科建设,了解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层次。
4.结语
出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载体。今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让更多的群众读到优质的出版物,推动出版学科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高校和教师队伍来说,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也是痛难点;而对于出版学学子来说,如何能够通过在高校中的学习成为一名现代化复合人才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但应该时刻谨记的是,出版永远是我们建设的中心和主体。互联网时代虽然对行业冲击很大,我们仍要不忘初心,建设“出版+互联网”的格局,而非“互联网+出版”、“数字+出版”。出版既是产业,也关乎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牢记韬奋精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每一个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高校建设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参考文献
[1]赵树旺,梁雪玉.英国出版硕士教育特色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20(07):118-123.
[2]范高强.媒体融合中出版领域应注重编辑人才的新培养[J].传媒论坛,2020,3(15):81-82.
[3]孙宝林.关于新时期出版学科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出版广角,2020(15):9-12.
[4]牛壮壮.探索全媒体时代编辑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报业,2020(10):42-43.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