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52.曾柱柱——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作者:曾柱柱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0年年初,当大家都在忙碌地准备欢度春节、展望鼠年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武汉爆发,进而席卷全国。为了抗疫,一群群白衣天使逆行而上,主动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成为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在这场战疫中,出版人也积极动员,用实际行动展现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在抗疫的战斗中,表现最亮眼的要数科技出版社了。各科技出版社积极出版疫情相关图书,普及抗疫防疫知识。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介绍新冠病毒的常识及如何预防等内容;1月30日,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电子版和纸质图书。此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免费发布数字版《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期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只是科技出版社,各大出版社都在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公益阅读服务,承担起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为缓解抗疫期间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版了一批心理类的读物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抗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等。隔离期间,为了便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多家出版社通过数字平台发布面向全体社会的开放资源。如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人文读书声”有声店铺为读者提供了一大批有声版的免费优秀经典名著,并与数字平台联合,为读者提供免费的电子图书;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乐读APP”开通线上资源免费获取功能,为大众提供小说、诗歌、散文等大众出版类数字资源……为配合教育部部署的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多家出版社积极制作并免费提供各个课程的电子版教材及教学课件。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数字资源,免费发布基本上涵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用书近600种的电子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免费开放数字教材、教辅和在线课程,为公众提供免费教育出版类数字资源,等等。

可以看到,抗疫期间,出版社提供的大部分服务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免费赠送抗疫图书、免费提供电子出版物、免费开放数字资源……面对疫情,出版业没有考虑经济效益,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了当代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此次抗疫中出版人展现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刻在了出版人的骨子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践行,这种常态化的公益行为,才是健康、长远的发展方向。以笔者所在的安徽文艺出版社为例,安徽文艺出版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起的“百社千校书香阅读”活动,由社长带队,走进贫困地区的小学,为孩子捐赠中外名著、经典读物、书包和文具等,勉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争做写书人,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该活动从2014年开始,安徽文艺出版社坚持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2016年,在总结过去两年经验的基础上,安徽文艺出版社对接皖西、皖南、皖北等贫困地区的多所农村小学,开展主题读书、名家进校园、经典诵读会、捐赠优秀图书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在我国,出版社分为经营性出版社和公益性出版社,虽然划分不同,但是它们都在弘扬公益精神。经营性出版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企业的优势,积极组织参与公益活动,以回馈社会,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出版社通常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公益活动。

一、慈善义卖与捐赠。除了直接捐赠善款、图书、教学器材等物品,出版社还常常将一些图书、资料、书画等通过各种途径出售,将出售所得捐赠给有需要的群体。如2018年九州音像出版公司、中国书画院等举办“传递中华仁心,助力文化传承”书画义卖活动,为特殊儿童筹集善款。

二、出版公益性图书。公益性图书的出版不仅仅由公益出版社承担,经营性出版社也积极承担公益性图书的出版任务,制定公益图书出版的计划。为了履行传承优秀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出版社常常在明知亏损的情况下出版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图书。如《昆曲艺术大典》受众小,读者需求量不大,编辑工程浩大、历时时间长,但它系统总结了昆曲发展的艺术成果,能弘扬和传承昆曲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义无反顾地出版了这套书。

三、主办、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公益倡议。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出版社都会在此期间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倡导全民阅读。除此之外,各出版社还经常主办或参与各类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知识传播讲座、关爱特殊群体等。如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举办了“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各出版社积极参与,不仅把图书送到广大残疾人手中,还通过调研,了解残疾人最缺乏、最希望获得的图书内容,了解他们存在的阅读障碍,帮助残疾人多读书、读好书。

聂震宁说:“优秀的出版人,总要把公益精神放在第一位,从而勇于为社会担当。”作为普通的出版人,我们应该怎么践行公益精神,担当社会责任呢?我想,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始终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文明的出版理念。

出版人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要明确,图书出版的精神属性大于物质属性、社会效益高于市场效益。出版者要加强对选题的筛选和把握,弘扬主旋律,多出精品佳作,不出传播负能量的劣质作品。出版人要不忘初心,以公益精神做文化,着力推出更多传承文明、传播知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作品,用图书出版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坚持始终学习,树立高远的文化追求,胸怀出版理想。

出版人要不断学习,培养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情怀,从而努力推出体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力的出版物,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出版人。一位优秀的出版人,应该具备卓越的辨识力和价值判断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逐渐培养这种能力。只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和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出版人发展的上限。因此,出版人应该加强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专业知识。深度学习出版理论、政策、流程、规范等,不断夯实出版的基本功;而是学科基础的学习。出版人也要既专且博。对自己本专业的学科,要深入学习,对其他类型的知识,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科技等,也要有所了解,从而拓宽出版人的学术视野;三是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与时俱进。

第三:始终坚持精品出版,确保图书出版质量。

出版人要坚持内容为王,确保图书的出版质量。所谓出版质量,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质量。要拒绝低俗的出版产品,避免在出版物中传播有悖于社会公共道德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选择文化高的作品出版,多出能惠及当代、传之后世,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经典佳作。因此,出版人要积累优秀的作者资源,与作者建立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合力打造精品力作。二是印刷质量。出版社要努力减少或避免印刷物中出现错别字,提高图书装帧和印刷质量。

出版的使命是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作为出版人,要胸怀高尚的出版理想,关注大众的文化诉求,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为此,出版人要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就是公益心。以公益精神做出版,坚定、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当代,出版人的职业使命就是“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紧随时代的脉搏,多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传世佳作。

(本文作者曾柱柱,安徽文艺出版社助力编辑)


作者:曾柱柱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