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同心齐力抗疫,当前抗疫斗争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在过去的8个多月里,全国各族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了这场疫情防控斗争,展示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冲锋在前的人民子弟兵、挥汗如雨的应急医院建设者、昼夜守护家园的广大志愿者……当然,心系家国的出版人亦不曾缺席,“疫情就是命令”,各家出版社闻令而动,从满足不同读者阅读及现实需求的角度出发,出版或免费赠送与抗疫相关的疫情防控、科学普及、心理疏导、加强健康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主题图书,免费赠送电子读物和开放数字出版资源,免费提供中小学名师网课……承担起出版人的社会担当,彰显了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为抗疫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因之这场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或者说提升和打造具有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的出版人才队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它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或课题,因为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古已有之,从来薪火相传,不过在类如抗击新冠肺炎这样特殊的时刻愈加凸显出来。
诚然,无论何时何地,尤其面对时代、社会、现实的紧急召唤和亿万民众的迫切需求的时候,毋庸多言,出版人责无旁贷要将公益精神放在首位,勇于为社会担当。那么,在新形势下出版人才队伍的培育中,如何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其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呢?笔者以为,或可从“知”与“行”两个方面开展尝试。
一、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古已有之,从来薪火相传,在学习中知晓和继承
从出版的定义看,无论是古代出版还是现代出版,都是利用技术手段将书刊(当然现代出版还包括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面向社会,向公众兜售和发行。在某种程度上说,出版本身具有传播知识、思想和文化的公益与社会担当的客观属性,作为商品交易也无法抹杀其这种与生俱来的客观属性。这便决定了,若想实现出版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类本身,出版人必须顺应、把握和强化、弘扬这种客观属性。所以,自近现代以来,前有以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章锡琛、叶圣陶、邹韬奋、胡愈之、张静庐、徐调孚、赵家璧等为典型的一大批出版先贤和文化名宿,今有以历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等代表的诸多出版大咖,他们无一例外,时刻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与民众的现实需求,倡导并坚持“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竭诚为读者服等先进出版理念与情怀,奉献了一部部“为时而作”“为事而作”的精品书刊,为国家、社会、民众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将出版人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大旗高高竖起,擦亮天空。毋庸置疑,这些为新形势下出版人才队伍的培育树立了标杆与榜样,提供了经验与智慧,赋予了精神与力量。
出版业内容广博庞杂,对于出版人来说,归根结底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继承,一是创新;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上创新。所以,学习和知晓杰出出版人物的生平事迹、从业经历和理想情怀等,对广大出版从业人员来说,既有助于知识上的补给、实践上的点拨,也有助于认知上的提升、精神上的赋能,若加以认真吸收、用心领悟,定能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笔者以为,行业内组织编写一部介绍出版业发展史尤其是梳理近现代出版业发展历程的权威性著作,非常急需、必要且有益。它应与《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等工具书一样,成为出版人案上或枕边的必备书单。
在这部介绍出版业发展史的著作中,对近现代杰出出版人物的生平事迹、创(从)业经历、实践行为、理念情怀等内容的阐述,应是重中之重,值得大书特书。对于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章锡琛、叶圣陶、邹韬奋、胡愈之、张静庐、徐调孚、赵家璧等出版先贤,和历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等出版大咖,依据实际情况,单独或合并列章设节;阐述其所处时代背景,面对社会和民众的现实及精神需求,他们是如何一步步确立了其独特的出版理想及确立了什么样的出版理想并在现实操作层面又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出版理想转化为出版成果;以大量实例做基础和支撑,展现其炽热的出版情怀、高超的出版智慧、鲜明的出版艺术、丰沛的出版学识;穿插出版工作中的趣闻逸事,分享出版工作带给个体身心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讲述其取得何等出版成就,在似乎并不怎么大众化的出版领域实现了个人宽广的人生价值,等等。
有理由相信,翔实而生动的实例、熟悉而亲切的事物、高大而可见的榜样、遥远而可及的成就……必然胜过干枯的说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广大出版从业人员尤其新近迈入出版行业人员心里,潜移默化地植下“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的坚实种子,树立起高远的出版精神指向。
二、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体现在处处时时,应着眼细微,在知晓和继承中践行
无论经由何种渠道和途径,了解和知晓“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乃出版客观属性,及近现代出版史上杰出出版人物皆是背负“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大旗乃行稳致远、永攀高峰,今天吾辈出版同仁应继承昨日出版先贤和今日出版大咖的优良传统,继续扛着“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的大旗前行。
而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虽在社会动荡、变革时期或和平时期社会突发某种危机时刻,显得尤其迫切、急需、明显,如这场抗疫新冠斗争,需要出版人勇敢站出来,勇担社会责任。但动荡、变革或突发危机毕竟不是社会发展常态,而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也绝不是在非常时刻才是显得迫切、急需的,它在和平盛世乃至任何社会发展时期都是必需的,而且是体现于处处、时时——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满足不同读者需求出版的,研究与阐释党的方针政策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现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及呈现这一过程中先进典型及其生动事迹,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技术革新、普及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生态保护理念、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关注少儿身心健康成长、满足少儿启蒙教育,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启迪心智、温润心灵,等等主题的图书,每一本在主客观上皆彰显、承担和践行着“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乃至我们每个人所身处的出版社、图书公司或科室的社训、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无一不皆承载和践行着“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
所以说,对我们每一个出版人来说,践行“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并不需要非常时刻和特殊时机,而就在每一刻。它的根本路径和有效途径就是:认真策划好每一个选题,仔细编校好每一份稿件,用心设计好每一张封面,印制好每一本图书,做好每一次宣传活动……简而言之,做好落在手上的每一项工作,便即是“传承了出版人的公益精神,担负起了出版人的社会担当”。而翻阅相关图书与资料可见,我们所推崇的那些出版先贤和出版大咖,无一不是把日常出版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做到精致,方成大家的!当我们感到困惑甚至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读他们的故事,那里便有我们需要的答案,无论是关于知识和技巧的,还是关于智慧与力量的。说到底,整个出版史,便是一段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的历程。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同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可视为出版人的格局,有则有格局,无则无格局;有大则格局大,有小则格局小。而格局的有无与大小,便决定了我们在出版这条路上行走得是否安稳和长远。对于“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深“知”而后重“行”,是我们出版人培育大格局的一条可行路径。
(本文作者姜继飞,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史志编辑室主任)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