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40.赵阳:“开源博谏永济世,施文布才泽四方”——论开放获取模式下学术出版产业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作者:赵阳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  要] 当下,随着以融媒体资源、大数据平台以及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出版传播图景日新月异,开放获取模式亦逐步重新定义学术生产、学术消费与学术传播的生态与机制。从学术出版人的角度出发,如何巧用数字出版技术落实“零边际成本”期刊,如何加快学术期刊社价值导向转型、整合品牌资源优势、实现道德经济腾飞以及如何创新践行‘协同共享’文化中的同行评审制度,都直指开放获取模式的文化内核——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本文首先将从公益性的角度阐述开放获取模式的界定、特征与运作模式,再细致分析同行评审践行社会担当意识的有效路径,最后提出优化改善开放获取模式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开放获取;同行评审;学术期刊;协同共享;数字出版;公益精神;社会担当

 

一、引言

庚子鼠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骤然爆发,并在顷刻之间似洪水猛兽一般席卷全球,寰宇之际诚惶诚恐、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紧张氛围肆意弥散。然而,正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在《文明的危机》一书中写道,“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这种尊贵,来自于守望相助的辉煌壮丽,更来自于文明生机的不可抑制!”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联防联控、顽强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重要成果。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旷世战“疫”中,有一群人,在波涛汹涌的新冠巨浪前,紧握郁郁苍苍的数字出版技术,传递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学术流岚。仍是这群人,时刻秉承奉献精神,时刻坚守把关意志。还是这群人,一如既往地探究学海的浩瀚无穷、升华科研工作者的心潮澎湃。所谓‘杏坛春风化疫瘴,润物细雨净蒙尘;游笔耀书织日月,丹心热血书春秋’,他们就是学术出版人。

纵观本次抗“疫”过程,开放获取模式当属学术出版产业最大的亮点。国内方面,《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41种与疫情防治相关的期刊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数据库,为公众提供疫情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面向人文社科学者免费开放数字化学术服务平台(即先晓书院),便于广大学者‘无门槛’下载和阅读相关内容;知网则专门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开放获取)”,将源于各类学术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时间分类,第一时间公开’。国外方面,美国健康教育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在其门户网站上成立了‘充分了解,享受健康’(Knowing well, Being Well: Well-being born of understanding)的开放获取专栏,旨在鼓励网民接触最新的抗“疫”文献、实时更新防“疫”知识;而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U.K.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更是要求全英所有科研密集型(Research-intensive)大学立即实施‘开放获取数据库’(Open Access Repositories)项目建设,并于2020年12月31日之前将90%以上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论文在自身平台上免费公开。

见微知著,开放获取模式正逐步重新定义学术生产、学术消费与学术传播的生态与机制。从学术出版人的角度出发,如何巧用数字出版技术落实“零边际成本”期刊,如何加快学术期刊社价值导向转型、整合品牌资源优势、实现道德经济(Moral Economy)腾飞以及如何创新践行‘协同共享’文化中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制度,都直指开放获取模式的文化内核——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本文首先将从公益性的角度阐述开放获取模式的界定、特征与运作模式,再细致分析同行评审践行社会担当意识的有效路径,最后提出优化改善开放获取模式的建设性意见。

二、正文

(一)“为时而著,为民而布”——开放获取模式

图1.1   Open Access 国际标准图标

开放获取(英文Open Access,简称OA,请见上图1.1),根据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的界定,即一种基于数字出版技术,允许文献资料全文在互联网平台上自由公开,并允许任何用户对全文进行浏览、下载、打印、复制、传播、检索的新型学术出版模式。该模式在众多西方学者笔下亦被描绘为一场新自由主义运动(Neoliberal movement),即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麦肯与波尔基心中“任何禁锢学术自由与社会福祉的力量必将败于开放获取”的人文主义图景,芬兰著名版权学家萨沃宁眼中“开放获取模式有效打破了机构利益与地域壁垒,成功实现了学术成果与社会福祉的即时共享”的科技解析画卷,以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强调的“印刷技术所营造的‘学术孤独感’(*注:即作者的学术观点被固定在纸张上,读者则被迫利用货币购买书籍继而退入一个封闭空间以获取局限化、私有化的知识)正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零边际成本、以协同共享为核心的开放获取新时代”。

开放获取模式适用于各类学术期刊,目前以STEM(即Scientific,Technological,Engineering,Medicine,科学、技术、工程与医学)类期刊为主,共涉及完全OA期刊(即所有内容通过OA出版)与混合OA期刊(即部分内容根据作者的意愿通过OA出版)两种类别。举世闻名的五大学术出版商——爱斯维尔(Elsevier)出版集团、Sage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集团、Wiley出版集团以及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纷纷采纳该模式并成功创建了两类发布途径:黄金开放获取(Gold OA)与绿色开放获取(Green OA)(请见下图1.2)。截止2019年,五大学术出版商的开放获取期刊数量已达到10224种(请见下图1.3)。

图1.2   开放获取论文发布途径

图1.3 2019年五大学术出版商出版的OA期刊数量

开放获取模式的发展规模在近些年可谓‘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开放获取模式之所以在近期能实现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出版技术的日新月异与道德经济的引吭高歌。一方面,InDesign、Epud Designers等电子书制作技术、大数据平台以及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与文献内容的深度融合逐步增强,内容愈发超越媒体界限,使知识获取变成了一种协同开放的形式。与此同时,上述数字出版技术亟待公众的参与与合作,即每个人都参与到作品评析活动中去,将自己的意见添加进去,再将“作品+意见”这样的“混音”作品传递给他人,以此往复,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正如剑桥大学著名的伦理学家贾娜·巴切维奇说到,开放获取模式可被誉为道德经济的杰出代表。与数字资本主义截然相反,道德经济视阈下的开放获取模式将知识获取视为社会的基本福祉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论文作者与出版商的合理回报应当是学术名望、知识权威与社会影响力。无独有偶,意大利传播学家韦伊同样认为开放获取模式正领跑全球道德经济发展——视知识生产(即论文发表)为专家学者发扬公益精神的绝佳途径,知识获取为学术出版人帮助公民扩充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和展现社会担当意识的集中表现。例如,抗疫初期,广东科技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防疫手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同时迅速将全书电子版全网免费公开,还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免费派发纸质图书、开展公益讲座。这些工作不仅能够传播知识、增强全民抗疫的决心与信心,更起到迅速提升作者知名度、塑造读者忠诚度与行业标杆性、引申价值拓展服务、彰显出版社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二)“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同行评审新格局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是要为引领国家富强、推进社会发展和启迪公民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作为专家学者践行社会担当意识的重点文化平台,学术出版产业中的同行评审程序亦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与时俱进。

追溯历史,传统同行评审程序可谓是“精英守门”(Elite-Gatekeeping)主义的代表,即期刊编辑邀请同行专家分析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判定稿件的可接受性和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为期刊是否采纳发表提供智力支持。无论是单盲评审、双盲评审亦或公开评审,知识交流与学术批判的权利仅限于作者与评审专家双方,而普通公民却毫无话语权。然而,智慧的融合与碰撞理应是公开自由无边界的,更不该经过人为刻意的筛选与定性。正如荷兰著名出版发行学家克莱尔点评:学术期刊应保证读者享有能随时按照客观评价标准开展‘完全公开同行评审’(Open Peer Review)的权利。

‘完全公开同行评审’这一概念源于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前主席马克蒙斯特2015年题为“数字期刊与开放获取”的讲话。马克蒙斯特主席表示,‘完全公开同行评审’,即同行评审程序引入更加多元的公众话语,将可以被视为一类基于社会担当意识的网络公共领域,更是上一小节“混音”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罗斯特奥雷教授进一步研究‘完全公开同行评审’的具体运行机制,并成功总结出了该理念的七大核心实践要素(请见下图1.4)。

图1.4‘完全公开同行评审’七大核心实践要素

当下,‘完全公开同行评审’的平台数量与日俱增,其中堪称卓越典范者不占少数。ScienceOpen平台(请见下图1.5)创设了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社会人士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订阅黄金开放获取论文,并且能在论文下方留言评论。Publons平台(请见下图1.6)则另辟蹊径,针对黄金开放获取论文开展‘有奖同行评审’,对质量高、准确可靠的评审意见给予奖金回馈(*注:奖金由文章处理费分拨而来)。另外,PubPeer平台(请见下图1.7)实属一个‘发表后’(Post-Publication)完全公开同行评审平台——在绿色开放获取论文度过禁运期后,社会人士可继续对论文进行质疑、批评、指正。

图1.5 ScienceOpen平台

图1.6 Publons平台

图1.7 PubPeer平台

(三)“通力合作、精益求精”——学术出版新征程

学术出版产业遇上开放获取模式,颇具“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并已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了一定的“景从云集、战气如虹之力”。然而,鉴于多方因素制约,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风险与挑战,因此亟需作者、期刊编辑、科研机构等多方通力合作、精益求精。

1.当下困境

(1)帮助作者战胜疑虑与恐惧

根据英国Sage出版集团下属开放获取期刊Aera Open于2018年11月开展的全英作者意向调查显示,43.81%的作者认为论文是否开放获取与学术名望毫无关联,26.12%的作者认为将自己的论文初稿或终稿放进某个数据库中纯属浪费时间,还有10.31%的作者认为论文开放获取以及‘完全公开同行评审’将‘自寻烦恼’,可能给自己的名誉造成潜在威胁。2019年1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开放获取模式在中国学术出版业的发展遇到了相似的瓶颈:受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以及年度考核等因素影响,作者的学术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唯核心论”“唯C论”,而大部分开放获取期刊不属于核心期刊和C刊,难以激发作者转型的积极性。

(2)掠夺性期刊霸道横行

图1.8 掠夺性期刊漫画

随着开放获取模式的兴起,掠夺性期刊应运而生。根据德国海德堡大学姆林克斯教授的界定,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请见上图1.8)即一批“作者付钱即刻出版”的无良期刊,主要有以下特征:1)出版商无任何专业资质(例如COPE与EASE);2)缺少用于索引的数据库;3)模仿知名期刊命名;4)自称影响因子很高;5)论文质量差,主题关联度不高;6)文章处理费之外,存在高昂的‘其他费用’;7)缺乏清晰的版权声明;最重要的是8)伪造同行评审证据。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出版社统计,超过89%的掠夺性期刊以开放获取期刊自我标榜,以此骗取作者的文章处理费与学术成果。

(3)版权争端此起彼伏

     对于广大作者来说,绿色开放获取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经济门槛,学术论文可以越过‘收费墙’(Paywall)自由传播;然而,其最大的弊病在于作者与出版商之间围绕版权‘喋喋不休’的谈判。作为绿色开放获取模式的强制性先决条件,作者将被要求将绝大部分经济权利无条件转让给出版商。如此苛刻的欺压性条件迫使众多作者对绿色开放获取模式‘敬而远之’。

(4)第三方同行评审平台稀缺

为确保同行评审程序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众多作者与科研机构寄希望于第三方同行评审平台,例如Publons与OYREG。一方面,第三方同行评审平台可以防止学术期刊社管理层面的内部权力渗透;另一方面,该类平台将激发合作期刊之间的竞稿意识,确保优质论文能在最合适的期刊中发表。然而,纵观全球,第三方同行评审平台的数量屈指可数。

(5)谁动了传统期刊社的奶酪?

之所以截止2019年底全球采取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数量仍不足全球期刊总数的20%,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依赖于订阅费的传统期刊社利益受损。部分学者认为开放获取期刊可以依赖于文章处理费。事实上,根据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洛姆伯格林统计,2016年全球仅仅26%的开放获取期刊依赖于文章处理费;而剩下的74%则‘损己为公’,在政府补贴、学会赞助以及大学图书馆购买服务的扶持下微利润运营。

2.未来展望

为解决上述关于开放获取模式的不足与问题,笔者特此建言献策(请见下图1.9);若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图1.9 学术出版产业背景下开放获取模式的未来展望

三、结语

叹昨日,疫魔乱乾坤。摇曳的灯火中,执笔伏案里有学术出版人顽强不息的影。百转千回间,你我隔着一层屏幕的距离同力协契、共克时艰。

看今朝,拨开“混沌”见月明。华夏春回、曦光初现。滚滚长江,只载春光不载愁。学术出版人踏着青莲,向世界人民无私传递知识的震撼、科研的博奥以及道德的光辉。诚然,纳须弥于芥子,专家学者与学术期刊社格物致知、心存高远,必将助开放获取模式金声玉振、所向披靡。

望朝阳,今年花胜去年红。君不见,沉舟侧畔千帆过,同行评审立新功;君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协同共享为谁雄;君不见,公益出版精神抖,文传天际震九州!

(本文作者赵阳,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培训中心主任助理)

参考文献:

[1]Alysia R, Devin S, Bradley C, et al. Changing the Default to Support Open Access to Education Research[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8, 47(7):465-473. 

[2]曹娟. 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研究述评[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2):29-38. 

[3]Jana B & Chris M. The moral economy of open ac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2018, 21(2): 169-188. 

[4]Josh B, Ada E, Marc G, et al. How Open Access is Crucial to the Future of Science[J].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17, 81(4):564-566. 

[5]匡登辉.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知识服务对比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12):50-55. 

[6]Leonhard D & Maximilian H. Predatory Publishing in Management Research: A Call for Open Peer Review[J].Management Learning, 2019, 50(5):607-619. 

[7]李贺, 周金娉. 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9):135-144. 

[8]刘烜贞, 陈静. 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费及其对学术交流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12):1244-1249. 

[9]罗新. 开放获取期刊可达性和稳定性的调查与研究:以DOAJ收录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1):43-47. 

[10]Pamela N & Clarke R. Open or Conventional Access: Integrity in the Process[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2019, 32(3):198-200. 

[11]Paul T. “Knowing Well, Being Well: Well-Being Born of Understanding.”Introducing a New Open-Access Section f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20, 34(6):584-586. 

[12]吴卓晶, 刘君, 王应宽. 开放存取期刊的国际化出版策略: PLoS ONE案例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3):428-433. 


作者:赵阳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