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社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部门,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因此,出版社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出版社必须具有较强的公益精神与高度的社会担当,否则便容易出问题。
那么出版社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具体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应是一以贯之的,是一个出版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融进每个出版工作者骨子里的东西。具体来说,出版社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非常时期有非常之举。当国家遭遇困难、社会需要救助、民众需要扶助的时候,出版社不计得失,及时推出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比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有些出版社纷纷在第一时间推出防疫指南、防疫读本、防疫知识宣传读本等,并免费送书,给广大读者送去权威的防疫知识。各省援鄂医疗队赴鄂后,马上又出来一批援鄂日记、抗疫家书类图书,讴歌医护人员的大无畏精神,给无数读者以力量。还有很多出版社免费赠阅电子读物,免费开放数字资源,免费提供中小学名师网课,助力停课不停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第二方面,平常之时尽非常之功。往大了说,出版社要心怀天下,肩负起昌明教育、启迪民智、引领文化的责任,出好书;往小了说,出版社要保证每本图书的质量,始终以工匠精神做书。可以说,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应该贯穿于出版的各个环节,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尤其如此。审稿环节缺乏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诸如《平安经》这种毫无出版价值的选题便有可能堂而皇之地出版。编辑加工环节缺乏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政治导向便容易把不住。校对环节缺乏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粗制滥造、错漏百出的出版物便会充斥市场。
然而,现实中,出版物导向问题频出,格调、品位不高,编校质量普遍较差,图书同质化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些出版社甚至与所谓的图书公司合作,全然不顾选题的质量,给钱就出,导致问题频发。归根结底,是出版社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让位给了经济利益,出版社的责任意识出了问题。
如何培育出版社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呢?笔者认为,光靠个人的职业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自上而下,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纳入出版社社会效益考核,在行业协会的引领下,通过企业管理,尤其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培育。
第一,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纳入出版社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出版社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纳入出版社社会效益考核,并作为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出版行业协会要发挥引领作用。出版行业协会要把培育出版行业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更多地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督促形成行业自律。目前,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主要有中国出版协会及各省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这些协会在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方面的引领是不足的,很少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等,也缺乏对出版社的引领和评价。很多出版社甚至不是会员单位。
第三,出版社要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大辞海》(政治学社会学卷)对“企业文化”有如下解释:“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三个层面构成:(1)表面层的物质文化,包括厂容、厂貌、产品造型、产品质量等。(2)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包括管理体制、人际关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等。(3)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包括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可见,企业文化是贯穿企业全局的,是一个企业的精气神,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提倡做有良知的出版人,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历经劫难,又不断重生,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新的时期,商务印书馆又提出了更加鲜明的企业文化,遵循“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的宗旨,提倡“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革命精神,博采中西、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出版图书的品质和质量一直是出版界的标杆。
然而现实中,像商务印书馆一样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出版社少之又少。笔者随机浏览了一些出版社的官方网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没有在出版社概况介绍部分鲜明地指出其企业文化。大部分出版社由于转企改制的时间不长,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鲜明的企业文化。有些出版社的企业文化仅止于一句口号,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更没能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的职业自觉。有些出版社的企业文化没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仅仅采用诸如“团结、奋进、向上”之类的毫无企业辨识力的空口号,更没有从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出版社是企业,同时也是宣传思想单位,比起工业类生产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培养整个企业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只有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在出版社蔚然成风,成为所有出版从业者的信条和理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出版社要格外重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培训。出版社的发展依靠人才,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依靠人才。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的出版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这是出版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没有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人,是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的。现实中,很多出版社重业务知识培训而轻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培训,尤其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缺乏对员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教育。很多入职一两年的员工,只知道埋头钻研编校业务知识,竟然不知道张元济、邹韬奋是谁。出版社招聘的新人中,非编辑出版学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理工科编辑更是占了半壁江山,他们普遍不了解出版行业的历史,若没有接受系统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培训,便会少了情怀,少了敬畏。另外,相关机构、部门组织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也鲜有出版人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方面的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的编辑、校对业务知识。
书籍是社会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现,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承担着教化众生、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见证。特殊时期,书籍可以疗愈人们内心的创伤,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书籍是要古今传承的,今日出版的图书,若干年以后便成为了子孙后代眼中的古籍,容不得半点差错。出版从业者,尤其是编辑、校对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秉持出版前辈们一直坚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始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在选题策划上,策划能引领社会、传播正能量、给读者以启迪的好选题,在审稿环节,以对读者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把好选题质量关,在编辑加工、校对环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争让每一本书经得住时间的推敲、历史的洗礼,从更好地发挥出版在积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伏爱兰,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编校设计中心主任)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