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一直是一件关乎文化的事,而文化,是件理想的事。当今时代,选择从事出版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件理想主义的事。因为出版并非是一个大家熟知的“大众”的职业。出版人既没有作者的光鲜,也没有可炫耀的收入,甚至连职业本身都常遭误解。然而,偏偏就是这样的“小众”群体中,有太多人坚持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坚信文字与阅读的力量,他们还将这样的情怀与力量用于社会公益。马克思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出版人是相信这一点的,他们就是理想精神、公益精神的实践者。
一、出版的本质蕴含着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出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出版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将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以一定的媒介呈现出来,并且传播出去。从这个意义而言,出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出版业对中国传统的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新华日报》对抗战、人民觉醒的意义也毋庸赘言。出版,似乎天然地就蕴含着一份责任与担当,而出版的公益精神又体现在它较低成本的文化传播上。至少从近代以来,报纸、杂志、图书与其他商品相比,是较为容易得到的那类商品。出版物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它是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具有突出的文化属性的商品。这类商品本身又不仅仅是“消费”那么简单,还有着吸收知识、启蒙思想等功用。“读书是当今社会成本最低的一种投资。”——这一广为流传的观点印证了图书这一商品的大众性和公益性。出版的本质就是将智慧传播出去,无论是大都市还是贫困山区。利润,永远不是这个行业的首要追求目标。
二、出版的当下践行着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出版人在当下为公益做着具体的实践。首先是“全民阅读”和“农家书屋”,这恰恰是国家对这个行业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根据2020年最新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多媒介的综合阅读率达到81.1%,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未成年人特别是9—13周岁的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更是达到了97.9%。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出版人的贡献。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出版集团、出版社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月、读书日、人文讲座等活动,引领阅读新风尚,同时也强化与图书馆、政府文化机构的合作力度,打造政企结合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这些活动与项目体现了当下出版人的社会担当。出版社是“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从图书的策划、选择到图书的折扣,出版社为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了重要贡献。
其次,出版社直接参与了社会捐助活动。这一点无需赘言,仅仅是每年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各家出版社参与捐赠的图书就是一笔不小的码洋。疫情期间,更是有许多出版社参与了为抗疫英雄捐赠图书的活动。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了图书本身的功能。新冠疫情以来,许多出版社第一时间就推出“抗疫”类的图书,用不同方式讲述抗疫故事,凝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除此之外,许多出版社推出号召“公益精神”“志愿精神”的图书。例如,希望出版社推出讲述志愿精神的图书《至爱》,以及《哥哥的心愿》《山花别样红》等多本讲述志愿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品,希望通过这些图书在青少年心中埋下“志愿”“公益”的种子。
三、出版的未来离不开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对出版的未来有什么启示呢?首先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说人们的需求提升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需求有着这样几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未来,选择出版行业的人才,显然更多是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群。而公益精神一直以来也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实现需求”。编辑出版更多好书并让更多人看到,这是出版人的基本愿望,也是终极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出版人对公益活动,特别是和阅读有关的公益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愿。
其次是“不平衡不充分”,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公益的价值所在,也是出版的意义所在。新时代要求我们出版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更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从编辑人才的引领方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突出、放大出版的公益属性呢?事实上,不论我们多么强调“高质量发展”与“融合发展”对于出版的重要性,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对出版来说仍然是一个“灵魂”般的存在。离开了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出版可能就不再是出版了。
那么,作为出版人,未来怎么做?
一是出版精品图书,引领社会风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读者出版集团时强调指出,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因此,作为出版人,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给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全社会传播正能量,扫除年轻群体“信仰真空”的价值风险,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做好精品图书,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尚,这从根本上就体现着公益精神。
二是创新传播方式,推进全民阅读。当前,出版行业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新业态下的出版人,应该在宣传营销方面努力创新,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的图书“被看见”“被阅读”。比如在图书的呈现上,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集合传统纸书、数字阅读、有声阅读以及图书与影视的互动等等;比如在传播上,采用短视频、直播、读书节等多种形式,让阅读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让阅读的力量被更多人认同,让全民阅读深入每一位读者心中。让更多人更加容易得到图书,并且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这也是出版人的社会担当和公益精神。
三是关注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对出版人来说,关注弱势群体不仅仅可以体现在图书内容上,还可以直接体现在行动中。爱阅公益日前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10年影响几十万困境儿童的伊朗公益机构,他们是怎么做的?》,文中介绍了伊朗的“和我一起读”项目,这个项目是由伊朗儿童文学历史研究所设计和实施,以“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优质书籍的权利”为使命,从德黑兰东南边砖窑厂的试点项目开始,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个项目已经覆盖了伊朗的23个省和阿富汗的3个城市。“和我一起读”希望通过帮助各类弱势儿童获得读写能力以及儿童文学的阅读,让他们拥有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基本和必要技能。
这样的机构在我们国内其实也有很多,但机构的影响力,项目设计的科学性、扩展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显然还不够。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宏观经济指标完成脱贫攻坚之后,还有很多精细的文化、生活指标需要我们继续攻坚。这就需要我们对弱势群体持续关注,特别是儿童阅读、教育、成长方面,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对出版人来说,在未来的出版活动中,首先从出版内容上应该策划出版更多高品质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图书;其次在阅读推广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此外,笔者更想强调的是:出版人应该更多直接参与到公益活动项目上。在此也不妨呼吁,国内的公益活动组织是否可以固定地招募编辑作为志愿者呢?出版行业能否成立科学、规范的公益组织,供编辑们参与志愿服务呢?毫无疑问,这样的公益实践活动,既体现了也加强了编辑的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会对编辑的文化理想甚至是直接的选题策划有所助益。
公益体现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出版亦然。出版人的理想,是一种文化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公益亦然。
(本文作者邢龙,希望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