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出版?其中记录承载着历史文明,其中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心血,其中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从文字的诞生到印刷术的发明,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再到铅字印刷,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更新换代,并得以保存,而仅仅记录保存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出版行业对内容进行编辑校对,层层把关后发行出版物,使得人们能够接触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以至运用正确先进的思想进行生产,推动社会发展。既然出版业对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负责相关工作的出版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面对眼见和耳闻的突发事件,当国家和人民有难时,出版更是能体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在战争年代,一份有力的报道或是文章能唤醒人的抗争意志,了解当前局势,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遇到灾害或是疫情,出版物的内容更是能够及时传递信息,给予人们精神力量。近代中国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目的”作为自己的办刊思想,全心全意回应读者来信,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学习和提升编辑能力,不畏敌人的威胁与枪火,把出版事业作为理想作为责任去做……最终成就了一代杰出出版家的人格风范。在新的时代,出版人们应不断学习古往今来优秀出版人身上的优良品质,从他们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并警醒自身,具备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让把关的精神产物成为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和担当究竟是什么呢?个人认为首先就是在国家和社会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自我,以帮助国家、社会和他人度过难关,体现出版人的责任感和担当。回望历史,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等现代出版业代表的作为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二八”事变时,日本侵略者炸毁商务印书馆,导致大量珍本古籍损毁,此时张元济虽已退休,但仍旧积极辅佐商务执政者,挺身而出投身保护民族文化;路费逵通过出版平台抨击时政、宣传教育救国论、主张新学制等,不断向人们传播先进且优秀的思想,真正做到不畏强权,具有社会担当;而邹韬奋先生更是冒着牺牲的危险,在抗日时期尝试向人们传递救国思想,揭露社会黑暗,呼吁人们自强救国……这些伟大的出版人的行动,使得出版的意义不断升华,思想与文化之魂,先进精神之火,甚至与一国的安危存亡紧密相连。把思绪拉回当今社会,面对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出版人都积极作为。广东科技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等出版机构推出防疫知识宣传手册、图书等。世纪金榜集团在疫情期间免费开放了价值千万元的数字教学资源,向对口支援地黄冈师生捐赠图书和文具,积极助力“停课不停学”。此外,还有像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的《执笔出征,出版上阵,知识服务,科学战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版实践和创新探索》一文,编辑记录了疫情期间各类事件的文章和图书供人们广泛阅读,普及防疫知识,为人们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将这一重大事件永恒地记录在出版物中。类似的还有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时期,据统计全国约出版了260多种抗震救灾读物,共3926万余册。这些出版物迅速地发放到了灾区人民的手里,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体现了出版人们的责任感。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少年强》一书,积极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优秀少年”的感人事迹,鼓励人们重建家园,激励和教育更多青少年不畏挫折,迎难而上。国难当前,社会危难之际,出版行业也如其他社会文化活动一样,需要出版人具有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出版人的社会担当不仅体现在危急时刻,还深埋于出版人的职业道路之中。做好本职,锲而不舍打造出的文化精品,正体现了出版人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崇高理想,也能使得所有读者受到一场精神的洗礼。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的李国章先生,主持参与编辑出版《续修四库全书》,历时八年才完成这一经典出版物,对保存、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或许这一选题并不热门还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李国章先生的态度从来都是要坚持到底,倾注心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认真完成了这一出版任务。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先生,从1998年开始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却直到2015年才出版上部。这是因为这既不是国家发起,其中的经济效益也少之又少,很多人不愿参与其中。之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众多出版人投入了众多财力物力,最终编出成品。《中华英汉大词典》面向国际,用英式语言表现中国词汇,不仅可以便利全球华人,更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国内新锐出版人俞晓群认为:“出版人的水平和责任感,决定着时代的文化表现”,在负责编写海豚出版社的民国老课本时,为了再现当时的老课本,俞晓群和出版社的工作伙伴在图书馆、老牌出版社、孔夫子旧书网、潘家园、作家后人手中四处搜寻当年的课本,之后整理、修补和学习,最终成功重印了184本破损严重的课本。他想的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致力于补起民国文化延续和发掘的裂缝。许多优秀的出版人用尽一生将“一本书主义“贯彻到底,即倾尽自身学识、能力、精力发现并打造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不朽的经典著作,这样从策划、编订、制作到营销等环节都做到极致的产物,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著名出版人、同济大学教授王国伟曾参与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等经典畅销书,他认为花费时间做一本可以不断重版再版的书,要比追求高效一年出几十本书要更加有价值。沉淀后的作品具有影响力,成为品牌,也能够带给社会更多的经典。
最后,当今出版市场化,数字化,在利益和新兴读物面前,出版人更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走出新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体现出版人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一点。在产品主导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在数字化出版物冲击传统出版物的同时,出版人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不能等待某一热点出现之后再去追捧跟风,也不应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应当自我沉淀,及时预判文化趋势和走向,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学识打造出版物,用优质产品引导市场。融媒体出版大势已然,一个内容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体现出了新时代出版发展的特点。虽然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造成一定冲击,但出版人也不能够松懈对纸书出版的要求。出版人不仅要考虑内容是否优质,也要考虑读者是否能够享受阅读。纸书未来将不止是书,还可成为礼品、艺术品、收藏品等,类似于《订单:方圆故事》这样的创意纸书,将带给读者更丰富且不输给电子书的体验,让读者习惯并热爱读书。而这也是优秀的出版人需要去尝试和创新的内容。华东师大出版社每年都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绝不墨守成规,杜绝因为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与“得到“app合作,在《每天听本书》栏目中解读经典文学,探索新兴内容产业和传统出版业之间合作的可能。众多出版社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型出版物形态,建立数据库、打造有声书、设计电子书、推出系列app等,积极主动且保持着初心做好精神产品。
出版业不仅是承载和传承文化的产业,更是与国家发展、国人思想紧密相关的产业。从事这一行业的出版人们实际上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如果没有一份使命感,一份担当,人们的精神生活恐怕会黯然失色,一国文化发展也无从谈起。古往今来,众多出版人或倾尽毕生精力与才学成就精品,或不畏强权和战争勇敢发声,或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悔付出……正因为有了这些将出版视为理想和责任的人,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软实力才能够更强大。即将或已进入这一行业的人们,应当向优秀的出版人学习,守好社会公众的精神家园,为传播和传承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本文作者李舒凡,北京印刷学院)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