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交流越来越便捷,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电子媒体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电子书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互联网带来的免费阅读和交流、信息的快速汲取与交换,能更好的融入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中。因此近些年传统出版业也一直面临着挑战,寻求着创新,而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培养新型出版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出版业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报刊。报刊虽然较为严谨,担相较而言审核制度严苛导致形成周期长,信息更新的速度不够快,语言形式过于书面,缺少生动性。毕竟今天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可能是上周的新闻了。而且信息多元化使人们不得不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这使得人们很难在较长的时间里集中精力,而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递有了新的方法,使人们快速捕捉信息节约了时间。所以在快节奏的时代,传统报刊这样信息流通效率底的传播形式是注定要被淘汰的,而短频快的新媒体传播也确实值得让人关注。这也是现在传统媒体逐步向新媒体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
除了报刊,书籍的出版业受到很多影响。电子书便携、廉价、多资源、易保存的特点很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相比之下纸质书的版权、校对、印刷成本等问题就显得复杂许多。但电子书同样有许多问题,因为写作成本低,审核制度不完善,同样会有版权、校对的问题,甚至由于把关不严,还会出现一些内容上的问题,对读者产生不良影响。但这毕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做的还是顺应潮流,推动新型出版业的发展。
最近几年总是有纸媒行业因经营困难而业绩下滑,甚至倒闭,出版传媒行业也因此被称为“夕阳产业”,为了顺应新形势下出版业的发展,各个高校的出版人才培养也制定新的方案,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依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要想吸引受众,还是要有定位精准、信息充实的内容为主,这样吸引到的读者才是具有强依附性的。所以高校在培养出版人才还是要以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为重。另一方面,作品通常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版物要想传播正能量,作者就必须是一个有正能量的人,因此高校应该多开展对社会担当意识的宣传,积极倡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言传身教地让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了解社会。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说不至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也没受过什么苦,遇过什么难,很难从宣传中体会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如果有机会走上社会,感受“真实的”人生百态,能更好的体会到社会责任感,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出版人来说,在实践中不仅能丰富人生阅历,写出更充实、生动的内容,也可以增长实践经验,把书本上的内容学以致用。
为了适应出新型版业的发展,各高校也不断创新,增设了新的专业课程,使未来的出版人能更好的为出版行业的发展做贡献。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个时候就需要出版人承担起责任,为信息的传播进行把关,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而不是用虚假信息糊弄受众。所以在培养新型出版人才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传播与使用,也要注重对职业和道德操守的培养,要时刻谨记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保持信息的真实性,保证内容的积极向上的,更不要以笔为武器,随意攻击、中伤他人。不仅如此,还要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高校同样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依靠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将身边的真人真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去承担社会责任,有更多机会去帮助他人。这其实是双赢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出版物,充实的内容都会吸引到大批读者而身边的真人真事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作者产生共鸣,会让笔下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读者产生共鸣,会使作品传播的更为广泛,读者会愿意将打动自己的作品推荐给别人。这样的结果就是读者读到好书,将作品传播出去,有更多的人关注,甚至是施以援手;出版人的作品得到好评,拿到收益。
当然不能忘记的是,教给学生们如何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去帮助别人。当写一个自己编的故事发出去也可以,写一个真人真事发出去也可以的时候,为什么不写真人真事呢?或许这样的内容传播出去还能帮助到别人。换个角度来说,要让学生感受到传媒力量的强大,或许对于编辑来说只是几个字的事情,却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带来极强的关联反应,导致惊人的结果,就像那蝴蝶煽动翅膀,带来彼岸的龙卷风一般。当出版人才对传媒有了敬畏之心,更容易尽职尽责,也更愿意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也是一种规范出版行业的方式,减少了一些信口开河的信息,新媒体信息不再鱼龙混杂,对于读者来说就不那么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还新媒体一份清静,还社会一份太平,这又何尝不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出版人感受到未来可以蓬勃发展的希望,这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灌输给学生们,出版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是实实在在的用数据、用事实告诉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是可以实现的,并不是空谈。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样需要他们愿意在这个行业里探索,因此高校要建立出版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给与有想法的学生一些资金和资源上的支持,去做真正有创新型和实用性的项目,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论文分析。这样既可以提高出版业的整体水平,又可以造福社会。国家一直鼓励青年人应当将自己的爱好和国家当下的需要结合起来,而新形势下出版行业需要培养的是实践、创新型人才,这才是能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出版人。
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去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也并不意味着就要损失自身利益。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希望付出是单方面的,双赢才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政府应该给与出版业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得出版人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可以保证自身权益不受伤害。
众所周知,出版行业并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很多时候辛苦与回报甚至不能成正比。或许热爱可以让出版人坚守自己的岗位,但终究不是留住人才的长久之计。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需要制度的支持,以保证物质上的供给。政府要提高出版行业整体的待遇,在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出版人才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承担社会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吃饱穿暖之后才有能力去考虑别人。因此不能仅仅要求出版人坚持公益精神,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为出版业作保障。完善版权法,因为新媒体的门槛较低,可能会出现一些未经授权就转载的现象,这种时候就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保护文章的所属权,保证原创作者的权益,肯定他们的劳动与付出。
政府还应当建立出版行业与公益事业的之间的联系,为出版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牵线搭桥。有些时候,并不是出版人不想承担社会责任,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之前有听说过某本书,每卖出一本,就会向贫困地区捐出一块钱。虽然现在纸媒的发展并不好,但新媒体和融媒体可以继续下去,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倡导之下,可以将这个项目做大,既减轻单一企业的成本,又可以扩大整体的受益人群,同时还可以利用融媒体的多种形式,报纸媒介多年对受众的吸附性进行传播,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可以变成一种全民活动。
有了政策的支持,又有高校的引导,再加上融媒体时代报刊、微信、微博、视频、音频等的多方合作,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出版人的不断努力下,出版行业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从而吸引更多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加入出版人的大军中,为整体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周凡毓,北京印刷学院 18级本科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