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齐心抗疫,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这不仅有赖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抗议行动,同时也源于乐于公益付出、敢于担当作为的民族精神。出版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优秀的出版人才,近年来随着出版业的日益蓬勃和转型升级,对出版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优秀的出版人,不光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更应具备敢于担当、德才兼备、心系社会的精神。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出版人才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培养策略。
一、我国如今出版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大众也逐渐从物质需求转向满足物质需要基础上的精神需求,这就让出版行业有了巨大的前景和市场。在市场的推动下,国家也相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出版业的发展,因此在多方有利条件的促进下,到现在我国已经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出版体系,数字浪潮来袭也使得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
但是,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出版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内容产品供给结构的不平衡,内容产品的呈现于受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质量精品较少,中下等质量内容产品较多,原创较少,某一个题材爆火之后就会有很多相同相似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受众在对新的产品内容的需求方面得不到足够的满足。
第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存在较多漏洞。现行的出版法律法规仍然还不够成熟,出版灰色地带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利益导致盗版和非法出版无法根除,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乃至网络出版物的版权保护机制号有待加强,互联网出版环境中海量信息驳杂,在管控不力的互联网角落里大量不良信息冲击着阅读者的精神世界。
第三,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经验还有待积累和加强。随着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及数字化转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数量的缺失,能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新媒体出版人的缺乏,即使是拥有出版专业能力的人在精神境界和对社会服务的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版业的长久发展。
第四,后改制时代出版业公益性弱化。后改制时代,在出版业公益法制约束力有限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强力驱使下,出版业公益性弱化问题凸显。一些出版企业不仅缺乏必要的公益理念,而且在僵化的机制设计与发展模式下,无法有效平衡公益与商业诉求,甚至还出现了公益弱化与商业失序并存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出版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过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加大对出版行业供给结构的改革,多出版高质量的出版物,引导出版企业注重社会效益,多出版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内容产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出版行业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但是,一位优秀的出版人,他的专业能力能让他能敏锐观察到市场变化,抓住好的选题方向,策划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而他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则能让出版产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发挥出极大地社会价值,也能更好地在出版作品中宣扬正能量,在精神层面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版专业人才越来越朝着专业化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高校出版人在出版人才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高校出版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对提升整个出版人才队伍的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985年我国开设了编辑出版相关的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武汉大学等几十所院校都开设相关专业来培养出版人才,为了适应数字化发展,至今已有100多所多所院校开设了有关数字出版的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约40所院校开设了有关电子出版、数字传媒、多媒体出版等方向的数字出版教育课程,形成了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
传统出版相关专业开设较早,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师资队伍也较为强大,传统出版教育模式为我国编辑出版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对促进我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版行业对复合型高质量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高校在培养出版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出版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很多高校在积极开展出版人才培养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轨,人才数量多但质量较低。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数字化出版人才是先如今社会上继续的人力资源,因此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编辑出版相关课程,招收大量学生,但是每年毕业的学生很多,能真正找到专业对口工作、满足市场需要的却不多,究其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轨,人才数量与质量发展不平衡,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不接口”现象。
2.教学体系有待加强,教学方法和内容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高校来说,对出版人才培养首先看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安排。然而,我国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非常多,他们之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大有不同,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材的选择不统一,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有一定的落后。很多高校的出版课程还停留在传统出版阶段,对数字出版的课程开设较少,上课使用的教材比较老,其中有些内容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学生接收到的知识就是较为落后的,也无法与新形势下的出版精神做到足够匹配。
第二,理论多实践少,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纵观我国各大高校,出版类专业的课程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集中于课堂,实践动手的课程数量少于理论课程,而国外纯实践的课程或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学时设置甚至要超过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一个问题,单纯的理论知识很难能获得切身的实践感受,对于出版事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无法做到足够清晰的认知。
3.师资力量短缺,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如今各大高校内的教师,大多数是当时学习传统编辑出版毕业的,老教师逐渐退休,新的师资力量有一定断层。多元化背景的校外导师数量较少,比如在出版企业或出版社工作背景的教师,更能对新形势下出版业发展做到敏锐的把握,对出版业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应具备的公益精神有更加明确的认知。。
三、新形势下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培养优秀出版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在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方面多加引导。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接口型人才。在开设课程前,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出版人才,了解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有针对的进行招生和培养。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时刻关注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改变和调整培养方案。最后,加强交流,对于培养经验较足的高校多进行访问学习和交流,学习成功经验。
2.完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设置。
对于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在保证人文社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课程上,相应增加于数字出版相关的新媒体理论与应用课程。针对教学内容,多学习国外先进的出版知识,接轨国际,同时加深课程教育深度,提高教育层次,多组织出版企业实地学习,切身感受出版文化氛围,培养出版人的社会担当。
在学习专业的出版技能以外,加强对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保证出版人才不踩红线,遵守职业规范,同时在提供服务、人文关怀、繁荣发展文化、合法经营等方面的教育也要着实提高,使出版人才能学会做好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和科普等公民教育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做好正面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优秀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
学生数量的增加对师资队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更是质量上。对于引进人才,高校应扩大引进人才的渠道,考虑成功的出版社和出版企业中的行业精英和技术骨干到高校任教,邀请他们对本校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为培养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提供强大的师资资源保障。同时多元化背景的教师也能带来丰富的从业经验,可以通过组织行业讲座、实地见习、参与相关公益出版活动、参观出版相关展会等活动加强学生出版精神教育,增强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担当。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出版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新的出版业态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支撑,新生代出版人才更要与时俱进,而这也就需要各大高校加强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实践教学,总结新形势下出版人才培养经验,弘扬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培育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出版人才,为全面提升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贡献力量,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张霞,北京印刷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炳娟.数字化时代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出版与印刷,2009(03):48-50.
[2]张朝伟.后改制时代关于强化出版业公益性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0(06):122-124.
[3]赵少远.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浅析[J].新闻世界,2015(01):181-182.
[4]尹贻伟.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07):74-77.
[5]易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13):159-160.
[6]杜一娜. 如何构建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6-25(006).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