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81.严心宁:新时代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作者:严心宁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形势的转变,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传承优秀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等方面,出版业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也正因如此,出版业应该更应该坚守好公益精神、勇于扛起社会担当。在新形势的现实需求下,出版业有其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本文将在厘清出版业公益精神、社会担当自身概念和内涵体现的基础上,探讨出版业在未来发展中切实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代出版业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出版业作为创造精神产品的企业,它有其不可否认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对社会的影响上,它更是担负着政治导向、文化建设、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等多重责任。正因如此,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是出版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义。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先生曾以金庸提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理念作为对比,认为在理解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重要性时,“书人优者,为国为民”可算作一个较为合理的阐述。

卓高生曾在其著作《公益精神概念辨析》中指出,公益精神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还是一种团结互助的意识、一种公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培养人类的高尚品格。而后,卓高生又在其著作《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及培育研究》中提及,公益精神是现代社会中责任、奉献、行动、反思、博爱包容等德行品质的有效整合,是个体愿景和行动相结合的文明表达形式之一,同时,它也是一种存在于大众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精神力量。简单而言,公益精神就是一种不计报酬的“利他”观念,一种不谈经济效益、注重社会道德的“善”行,社会担当则是公益精神的体现之一,它主要表现个人或是组织出于使命感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出版业为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密切相关的特殊产业,在新时代不仅要重视创造经济效益,更要关注其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坚守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就是其创造社会效益的前提之一,但是关于出版业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概念阐释,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认为,出版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担当社会重任,以真功夫创造出版新业态新形态,全力发展高品位、高质量和高效益;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科指出,出版业的担当和价值在于其对文化建设的卓越贡献作用,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震撼人心的传世之作是出版人的使命;聂震宁曾提到,坚守公益精神、勇于为社会担当应该放在出版的第一位,创作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作品是出版业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和担当,是出版业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整体而言,新时代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不局限于生产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等,而是涵盖了行业所做出的一切能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创造价值的“为国为民”之举。

二、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

作为必须摆在出版业中首要位置的任务,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是支持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愈发变幻莫测,坚守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更有其不可不为的必要性,以下作者将从行业发展、人民需求和国家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

1.保证行业社会效益的实现

2015年9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文化企业(包括出版业)双效益的“首位加统一”论。对于兼顾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出版业而言,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所出图书的社会意义。但自从出版业转企改制以来,出版社需要自负盈亏,这导致了很多出版社都在追逐经济效益的时候忽略了自身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图书本该具有的社会效益,例如为了分得热点的羹汤而不惜浪费资源出版相似度极高的书籍,造成图书的重复冗杂,或是为了吸人眼球出版内容三俗的书籍,拉低出版业的整体水平、破坏出版社的口碑等等。这是典型的“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社会效益”的表现。要保证出版业社会效益的优先实现和有效实现,该行业各部门、各分支坚守公益精神、肩负社会担当是前提。

但就通俗语义而言,公益是一种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不求回报和收益的活动;但是出版业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按照经济产业的规律和市场规律生存和发展,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和提高全体员工收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是其立命之本。那么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与其必须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否冲突呢?答案是否定的。卓高生认为,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生成和发展的现实前提,倡导并践行公益精神,与个人或企业通过合法劳动和正当手段获取应得的财富并不冲突。市场经济为出版企业提供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平台,但无论其获得的经济效益高或低,出版业对于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都体现了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

2.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出版业作为选择、加工、生产、传播优秀文化作品的重要产业,在新形势下更要打造出“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出版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最基础、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社会大众的满意度,为此,出版业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别是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坚持以各种形式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为大众阅读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方便。围绕中心开展线上、线下主题读书活动,带领社会各界阅读爱好者了解更多好书,增强出版方与读者的互动性;利用优秀出版物,充分发挥图书的精神引领作用,邀请业内著名作家、评析家等与普通读者分享感悟、推荐佳作;培育巩固“书香中国”系列品牌活动,坚持定期开展书博会、书展等活动,搭建互联网数字图书馆,为更多的读者送知识、送服务;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的“七进”工作,设置爱心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各类阅读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读书活动,以丰富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提升大众对出版业的满意度,对现在生活的幸福感。这些活动和举措作为出版业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具体体现,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方面做出了表率工作。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出版业作为文化工作中的重要板块,更应该积极深化改革、提高双效益,坚守公益精神、勇担社会责任,为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出版是中国优秀文化继承、传播、弘扬的基础,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基业,建设文化强国要有实实在在的出版业作支撑。出版业通过推出经典作品、与时俱进的作品等优秀出版物,除了能够让国民更能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精髓与魅力、认知当下以外,还能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增强国际文化交流,这也是出版业在新时代应该承担起来的的使命与责任。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除此之外,习总书记还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因此,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进程中,在推进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过程中,文化“走出去”、出版国际化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此可见,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强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

三、出版业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有效途径

出版业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创新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保证行业自身社会效益的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并不是侃侃而谈的空话,而是可以通过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专注技术创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积极开拓市场等途径具体实现的。

1.坚持正确政治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

在新时代阶段,任何工作都必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出版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就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层次的精品出版物来提高国民的文化品味,还要从出版企业内部着手,将正确的出版思想贯穿到出版编、印、发各个环节中,覆盖到企业内部每个人的身上,并且根据出版企业自身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恰当的经营理念、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以此保证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出版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而政治导向作为出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该企业社会效益的实现,即会对其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具体而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不是一句高高挂起的抽象标语,而是需要贯彻落实在出版企业人才选拔、工作考核、出版物主题立意、出版物编辑审查等各方各面。一方面,出版企业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时,要重视其政治品质的提高,关注其坚定信念理想、对党忠诚、遵纪守法、遵规守则等情况,作为文化知识生产、把关环节中的特殊人才,出版工作者必须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编辑、审查出版物内容时,要以坚持以健康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为主调,以促进改革、实施舆论监督的揭黑揭丑批判性内容亦在正面出版物范围内,但绝不允许为吸人眼球故意夸大恶性事件、渲染负面情绪。

2.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融媒体出版

技术创新本就是出版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利器”之一,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加大技术运用更是成为了生存和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一条途径。出版业主动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融媒体出版,为打造线上线下共生发展的新时代出版业做出努力。正如聂震宁所说:“在未来,掌握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版人将获得更广阔的出版传播空间。”疫情期间,由于情况特殊,生产及运输受阻,大多数出版社业务都开始迁移至线上,数字互联网出版普及率大幅度增加。许多出版社都推出了大量有声读物、免费数字资源让国民在足不出户、脚不离家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海量出版物资源,其中不仅包括了抗疫科普书籍、抗疫人物故事,还有经典佳作、中小学名师网课和在线教材等,都为全民抗“疫”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疫情的推动下,出版业进一步发展,行业内不断形成新的业态、新的产品形态,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和大数据出版的优势更好地展示了出来。单一的印刷出版和电子出版已经难以支撑起新时代的出版业,必须要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也是行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创新途径之一。传统出版业拥有内容资源优势,新型出版业拥有技术、渠道、平台优势,只有不断借助技术手段,将两者深入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新时代出版业的大作为。

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各大出版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抗“疫”读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文读书声”有声店铺于1月30日为读者提供一大批免费优秀经典名著有声版,与数字平台联合,为读者提供免费电子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数字教学资源,把基本上涵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等近600种图书的电子版全部免费上线;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在第一时间内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等应急科普书籍;人民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策划编辑了一大批《最美逆行者》《你信大爱我信你——潇湘家书·抗疫篇》等反映全国各地“逆行者”驰援湖北抗击疫情的感人读物。这些出版作品在孕育出伟大抗“疫”精神的同时,快速凝聚起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共识,为夺取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力量。除此之外,在2008年出版抗震救灾作品时,业内也是迅速行动,承担起了出版业在危急情况下的重要社会担当。诚然,大多数优质的出版物都需要时间的打磨和长期文化的积淀,但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出版业也应该快速采取应急机制,尽己所能以精神食粮救助社会、帮扶民主。

因此,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出版业践行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重要途径。只有提前做好应急机制,才能让出版真真正正地扛起社会责任和担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竭力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真真正正“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四、结语

新时代才刚刚开局,我国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会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挑战,如何守住本心、把握机遇,在未来更好地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已然成为出版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为创新性实践其社会担当,出版业必须看清坚守公益精神的必要性,找准自身长处与短板,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积极创新技术手段、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无论在多紧急、迫切的情况下,都要把公益精神放在第一位,勇于为社会担当,致力于推动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书伟.新时代出版工作者的责任担当[J].新闻传播,2019(12):188-189.

[2]沈锡宾,刘红霞,李鹏,赵巍,张文娜,赵亚楠,刘冰,魏均民.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J].科技与出版,2020(04):26-34.

[3]孙春晨.新时代的公益精神培育与公益行动选择——评卓高生新著《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及培育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6):2.

[4]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担当与作为[J].现代出版,2017(02):5-9.

作者:严心宁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