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科技部等六部门于2019年8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意在推动文化产业更好发展,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新冠疫情和国际贸易冲突对我国乃至世界不可避免会造成很大冲击,促进经济内循环得到上下的一致认同,在此特殊背景下,如何更好创新文化事业模式和融入文化产业链条,为群众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享受,对出版单位来说大有可为。下面以金陵书院为例,为新形势下出版社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一种可能路径提供一些新思考。
一、新形势下出版社的新使命
1.文化和科技共舞
近年来,我们在文化、科技、出版等方面相关产品做了很多努力,如连续举办六届科技出版走出去活动,也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的《中国大运河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等,但我们的文化产品在世界上仍偏弱。在政府提出“过紧日子”的情况下,科技投入不降反增,从民众到国家都日益重视科技的重要提升作用,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民众提供有科技内涵的文化产品,在社会上培育科学文化氛围,才能让我们科技发展和创新有持续生长的肥沃土壤。以智能科学和体验科学为抓手,在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以及影视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中寻求业务创新,从创意、生产到推广消费,与民众需求无缝对接,连接“最后一公里”,实现文化和科技共舞。
2.全民阅读正当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第七次提到全民阅读,与全民健身一起,在锻炼强健体魄的同时,塑造智慧高尚的灵魂。“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国家在努力推行的文化战略,有助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充实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各地也已经相继开展了许多活动,如线上读书节、阅读征文活动、书香地铁、图书漂流、街角书店、大学特色书店,还有一些社区和农村与出版单位联合的便民阅读书屋,以及军人阅读空间等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数据,在纸质书方面,我国年人均阅读4.65本,仍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之下,浪漫的法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20本,排世界第三,人们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重视教育的日本年人均阅读图书40本,排世界第二,社会已形成爱读书的氛围;位居第一的是善于经商的以色列,年人均阅读60本书,全民素质高,没有文盲,在贫瘠稀缺的土地上成为农业强国,蔬菜满足本国需求后还大量出口,科技水平可见一斑。鼓励全民阅读,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知识读物,于国于民大有裨益,是在今后需要长期坚持的方向。
3.出版社以书扶人
图书作为实物商品,核心是知识的载体。出版社作为图书的生产者,一方面有通过图书商品获取利润的市场本能驱动,另一方面又有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选题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知识的天然使命。近年来,出版社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员,每年为读者提供了近三十万种各类新书,丰富了图书市场,给了大家更多的阅读选择,并有相当一部分好书,如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少儿科普系列之趣味农业》《中国食品科技史》,主题出版《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中国好书《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等;同时,也增加了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的难度,“众里寻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出版社为迎合市场低水平重复或者粗制滥造的产物,文学、艺术、历史尤甚。在2019年初中宣部下发的新的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的重要性,未来将更科学合理规划总量与结构,适当向科技和科学精神倾斜,强化出版社的把关和引导效应。疫情期间,出版社集中资源迅速出版一批抗疫科普和宣传读物,供大众免费试使用。另外,出版社与书店、图书馆、高校以及专家学者合作推出各种线上直播、讲座和沙龙,举行阅读推介活动,践行社会公益,相关工作都是围绕把一个阅读的成品直接展现给受众,如工厂里直接加工出来的瓶装饮料一样,读者几乎没有参与感。出版社可以另辟蹊径,把做书的过程浓缩在一个出版实验室里,给读者以亲身的做书体验,这就是金陵书院模式。
二、沉浸体验,一本书的生命
1.看书不知书多少
出版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我们知道包括编辑、复制、发行,就纸质书而言,仍是这三个环节,对电子书,复制过程可以忽略,数据直接拷贝就可以。随着社会分工深入,编辑排版、印刷复制、发行营销每个环节都经过数道工序拆分细化,都有专人各司其职,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离,不像古代印书坊,前店后坊就完成了整个出版环节。基于此,现在的读者几乎没有机会能够看到一本书的诞生过程,无法感受一本书的生命。一本书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只是一个物品,而不是在与一个灵魂对话,失去了厚重,便失去了敬畏。同时,书本身也是需要认识的,一本书肯定是有封面和正文的,还有腰封、环衬、勒口、飘带、书签等等。熟悉了书本身,书成了读者的朋友,减少了陌生,拉近了距离。
2.做书便知阅读好
任何一本书都必然围绕着三个核心角色:作者、编辑、读者,三者往往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作者作为内容的生产者,所写要适于出版,也要适合读者;编辑作为图书实物产品的生产者,协助作者内容创作,加工内容呈现给读者并了解其需求;读者作为图书产品的消费者,实现了书的知识和经济价值,反过来也影响作者和编辑的图书生产。作者和编辑联系较多,对书的生产过程有整体认识,而读者对此往往知之甚少。书籍到今天的载体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甲骨文到竹木条,再到丝帛,到现在的纸,样式也从卷轴到旋风,再到经折装、蝴蝶装,到线装、平装和精装,随着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进步,前人对书和阅读的审美与思考凝结在书里,使书看起来也更典雅,富于独特的视觉气质。一个普通的读者在亲身做一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同时成为了作者和编辑。他需要对内容进行构思和创作,对文字、语法、逻辑、图表等进行审核编排,对封面、内文、用纸和工艺进行思考。在做成一本书后,再打开它,他便能看到这本书背后的故事。看到了书的故事,阅读便有了更多兴致。
3.出版社里人手巧
作为专业的出版机构,出版社聚集了一批对书认识深刻的人,他们对书往往是有感觉的。从选题策划、流程管理、内容把控、编辑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印制以及营销物流,每个出版社都有全面人才储备,特别的,大学社背靠母体高校,还有出版专业的研究院、学生和社团以及各个专业有兴趣的学生作为后备力量。同时,做书过程涉及的材料、工具、设备以及环境等实体支撑,出版社本身就有,或有联系,如纸张、油墨、装饰构件、专业软件、烫印以及印制设备。以这些功能性的技术和原料为基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下,刚开始接触做书的人便很容易上手。做出一本书不难,力求在做书的过程中实现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让书不只是装订的一摞纸,而是可以欣赏、感触和收藏的艺术品。
三、主题研学,金陵书院在路上
1.出版社与书院共生
出版社以书为主业,以出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图书产品为先,期望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可,并培育和引导读者爱上阅读,助力社会形成爱读书的氛围,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阅读需求。金陵书院属于底层基础建设,旨在通过读者亲身体验做书的过程,感受书背后的故事,认识书,熟悉书,敬畏书,体会在书的内容和实物中凝结的心血和汗水,爱上书,拥抱阅读。二者紧密联系,各有侧重。在共生模式上因现实条件不同有三种选择,一是作为出版社内部孵化项目,全面保障项目资源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强化社会担当;二是作为出版社共建创新项目,以提供场地、材料、设备或人员等形式部分参与,金陵书院以工作室形式为社会普及出版知识;三是作为出版社友好合作伙伴,与金陵书院合作举办图书公益活动或讲座,适当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金陵书院以独立主体面向社会,整合出版社、高校、研究院和研学旅行等社会资源,反过来强化出版社品牌价值,提高大众辨识度和社会影响力。出版社也可借此广纳社会智力资源,充分利用做书过程中涌现的有价值有想法的好点子,为自身主业补充创新创意的血液,在书的文化产业升级中引入新内涵。仅举一例,获得2019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的《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正是由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书籍实验室的老师带同学进行设计的。
2.书院,书的实验室
读一本书,就像是在跟这本书谈恋爱。其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就是她的内在,这需要让人慢慢地感悟和品味,所展现的材质和装帧工艺就是她的外在,迅速给人以视觉冲击,让人内心留下深刻印象。一本书包括封面、封底、书槽、书脊、书耳、书角、书冠、包封、环衬、勒口、腰封、夹衬、书顶、书跟、书签带、堵头布等等,每个构件都可以灵活设计,巧妙搭配。开本的选择,如艺术类图书、经典著作、高校教材、中小学教科书、字典等开本各异,还有方形、圆形等异形开本,不必拘泥。纸张的选择,如新闻纸、胶版纸、铜版纸、书写纸以及压纹纸、植物羊皮纸等等,还可以自己找寻材料,调整配方自己做纸,如苔藓纸等。中国造纸协会统计,纸大概有600多种,如书写、复制、卫生、生活、装饰等各种用纸。不同的纸特性不同,如吸墨性、柔韧性、光洁度、透明度、纹理、密度、平整性等,根据书籍定位和使用场景灵活调整。装订形式的选择,如骑马订、锁线订、平订、胶订等,还可以是活页式。以上种种,每一个环节和构成都不是规定好的,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天马行空的设计。目前,一些学校的出版专业和个别出版社近些年陆续成立了装帧设计实验室,但往往多关注在图书封面,更多是修补式的改造,面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做书实验室几乎没有。即使是出版社编辑也不一定对做书过程十分清楚,或者有一些奇思妙想因没有实践机会而不了了之,书院实验室便为此提供了可能。
3.研学,播阅读种子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休闲消费的兴起,研学旅行成为青少年学生辅导班之外的新选择。周末、假期都有许多大中小学生来到名城胜景,并非单纯游览风景建筑,而是主题旅行,在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释放的同时,希望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关于做书的主题研学尚无人涉及,金陵书院式的做书实验室无疑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新颖雅致的研学选择,同时也为社会上的爱书人提供一个认识书,甚至做一本自己的书的机会。在做书过程中,可以学到上面提到的种种新知识,还可以动手操作,拓宽视野,如认识各种纸、手工造纸、折纸方法、纸的绿色环保,了解纸与森林的关系,知道纸书比电子媒体更低碳,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据3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在各学段设置劳动必修课,鼓励青少年参与劳动,认识并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培养优良品质,学生在书院实验室实践和操作过程也是一种特色的劳动实践,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在书院实验室里做书的时候,便将时间、精力、技术、思考和自己的研学见闻或者生活故事凝结在一本书里,或者到不同的城市做一本书,或者每年做一本书,为自己做一份独特的时空标签。书成了一件收藏的艺术品,一份有生命的过去,提醒着你阅读的美妙!
四、结语
金陵书院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推进全社会养成阅读文化氛围中别具意义,它是阅读基础建设工程,如同国家在全国大力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网一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出版社作为最接近阅读的执炬者,当为民众和社会照亮阅读的前路,也响应国家鼓励大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号召,将阅读的火种撒在青少年乐于求知的心田!
(甄海龙,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