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27.何军民:后疫情时代如何引导编辑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

作者:何军民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  要:后疫情时代,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对于编辑做好本职工作乃至履行好使命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有效引导编辑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大做优主题出版,完善考核机制、科学协调两个效益,聚焦队伍建设、发挥榜样示范功能。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编辑  公益精神  担当意识

 

编辑是出版的核心,而出版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肩负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对编辑的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有着极高要求。后疫情时代,出版单位如何有效引导编辑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进而适应行业生态迅速而深刻的变化,以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大做优主题出版。

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早已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接受,但仍有少数人为了一己口腹之欲,甚或出于肤浅炫富本能,向野生动物举起屠刀,从而破坏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究其根源,前疫情时代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未能得到有效坚守是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在全社会加强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教育十分必要。

搞好这一教育,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是出版单位引导编辑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极其有效途径。业内人士都知道,2003年,国家层面的主题出版工程实施伊始,主管部门就将其界定为“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1]。近年来,随着主管部门倡导力度日益加大和主体参与日益活跃,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业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从事主题出版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现实关怀,关注我国社会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选题方向应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建设等广阔领域”[2]。这一理念上的深化和拓展在中宣部所列2020年度主题出版六个重点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反映:通知所列的“聚焦聚力工作主线,营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健康安全和生态保护教育,培育公民文明习惯”“紧紧围绕宣传阐释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等,显然都有引导出版单位及其编辑重视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强烈导向。由此可见,无论2003年起主管部门实施主题出版工程的“初心”,还是近些年来业界实践对主题出版概念的丰富和拓展,都把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弘扬作为一以贯之的红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出版单位从顶层设计意义上高度重视主题出版,对于引导编辑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既大有裨益,又切实可行。编辑在做大做优主题出版过程中,可以把微观日常业务实践和宏观思想认识提高有效结合起来,避免业务能力和思想认识“两张皮”的现象,从而使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坚守持续取得效果。

第二,完善考核机制,科学协调两个效益。

转企改制以后,出版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壮大起来,成为每一个出版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的严肃课题。同时,过去一个时期,由于某些经营管理者片面重视出版单位的市场属性,主管部门考核出版单位、出版单位考核所属员工,常把利润等经济效益指标置于读者口碑、文化积累等社会效益指标之上,这就对编辑队伍发出了错误价值导向。受其影响,跟风出版、重复出版、三俗出版等不正常现象频发就不足为怪了,因为片面追求利润的结果就是迫使作为内容生产核心的编辑不同程度地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或满足于抢抓短期机遇,而对需要投入较多精力、注重文化积累的长期项目缺乏兴趣甚至敬而远之。尽管主管部门一再提倡出版单位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然而由于指挥棒的方向性偏差,事实上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这种眼光不够长远、状态不够积极的整体环境之下,要求编辑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显然是不现实的。

纠正过去不同时期价值导向偏差的关键,是出版单位切实完善考核机制,真正用好指挥棒,引导编辑自觉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过去有些出版单位认为,为了激发编辑的创利潜能,应该给编辑施加尽可能多的压力,为此就要尽可能少地对编辑进行资金扶持,以帮助他们消除惯性依赖。但是,有些旨在进行文化积累或者培养原创能力的大型项目,规模普遍较大,作者成长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同时由于项目本身创新点较多,很多关键环节缺乏可资借鉴的模板,实施难度大大超过一般项目,资金投入也是天文数字,且周期往往难以控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出版单位不从顶层设计角度对编辑进行必要支持,以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编辑个体往往会因为畏难或者前景不明而主动放弃。对于编辑来说,失去的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机会,但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则可能失去一个宝贵的品牌,甚至是在社会效益整体水平上出现大幅度倒退。举例来说,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安徽文艺出版社,其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昆曲艺术大典》,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为主体,集中了国内各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以及台湾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历时近5年才编纂完成[3]。该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大额资助,成书以后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审读报告获得了全国优秀审读报告一等奖,可谓收获颇丰。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国家出版基金的鼎力支持,少数编辑即使敢于尝试,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因为资金和时间等各方面困难而忍痛放弃。假如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无论对编辑个人还是出版单位都是令人惋惜的损失。

因此,出版单位应为考核机制预留项目孵化空间,为那些愿意从事实施周期长、资金占用大、难点环节多的重大项目的编辑提供兜底保障,让他们在项目孵化期间能够共享出版单位总体发展成果。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从事重大项目的编辑,其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可以得到正向激励;另一方面,编辑得到更多鼓励,就可以关注社会效益显著的长线项目,在效益逐渐显现的过程中又会强化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坚守。我们既要倡导编辑发扬风范,又要重视配套制度建设,只有高风亮节和科学制度两个方面有效结合,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才能行稳致远。

第三,聚焦队伍建设,发挥榜样示范功能。

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镜花水月,而是需要人来承载和弘扬的。所以,我们引导编辑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根本重要的问题是搞好人才队伍建设,要善于发现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编辑典型,给他们更好的平台、更多的机遇、更大的荣誉、更优的待遇,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功能,从而推动全行业形成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良好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版由弱到强,逐渐从出版小国成长为出版大国,其重要原因是我们拥有一支有着强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人才队伍,历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就是其中优秀代表。这些获奖者,很多人在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时代走上工作岗位,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体会的磨难,获得的却是极其微薄的回报,但是他们在强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支撑下,不辱使命,不懈奋斗,在出版史上写下了精彩篇章。第三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钟叔河先生,担任岳麓书社总编辑时主编了后来闻名遐迩的《走向世界丛书》, 还曾担任很多文化含量极高的精品图书的编辑, 其中很多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冷门,经钟叔河先生妙手锻造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显然,如果钟叔河先生没有强烈的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这些有着深厚积淀的图书就不可能成为后来众所周知的富有参考、反思和借鉴价值的精品。如果没有众多钟叔河的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中国当代出版史必将因为内容贫乏而一片荒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18年3月7日,他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述,透露出中央高层人才工作思路所具有的重视人才、靠人才引领创新发展、聚天下英才、深化人才改革等丰富含义【5】。出版业的特殊性就在于,除了人才资源,没有其他任何可以依赖的核心资源。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特别是其精神境界层次,对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品质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思潮日益多元、新兴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服务生态,出版人才队伍的思想难以避免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和迷茫。面对这种实际,在搞好考核机制完善等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过去不同时期行业先进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让新时代出版人从先锋人物的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当整个行业兴起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荣的风气时,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就不仅是一种被动的道德约束,也是一种全体从业者主动追求的高尚情操。只有当这种风气真正出现,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才能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新时代编辑肩负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光荣使命任务,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是履行好这一使命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履行好使命任务,我们一方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弘扬,另一方面也要在实践上搞好路径设计。具体而言,就是从顶层设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这三个主要方面入手,通过主题出版把业务实践和认识提高有效结合,通过科学协调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结合,通过先进榜样把带动示范和主动践行有效结合,最终推动编辑形成坚守公益精神和担当意识的积极行业文化。

(本文作者何军民,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

参考文献:

[1]周慧琳.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主题出版工作[J].出版参考,2017(1):5-8.

[2]韩建民,熊小明.新时代主题出版的八大转变[J].出版广角,2018(3)下:6-8.

[3]舒晋瑜.国家重点课题《昆曲艺术大典》即将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9-4-15(2).

[4]蔡栋.“书要到读者中去”——访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钟叔河[J].出版广角,1995(2):12-13.

[5]曾鼐.习近平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专家解读四重含义[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18/8470546.shtml.

作者:何军民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