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疫情来袭,中国编辑出版业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迎难而上,努力开拓出更多发展机遇。本文回顾编辑出版业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渊源,探讨疫情当前,从业者采取了哪些有力的应对措施,编辑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责任意识如何传承与发展,并且尝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出版业;公益精神;社会担当;人才培养
引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众志成城,举国上下共同战疫。疫情使国民经济受到重创,非常时期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出路,承担精神文明建设重任的编辑出版亦不能停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编辑出版业遇到了新的风险与挑战,出版业艰难应对,实体书店亦举步维艰。正因如此,更突显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的难能可贵。
一、情怀溯源:编辑出版与社会责任
“我国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1],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基本原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效益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2]。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人民出版事业大的方向就十分明确,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服务都是其中的重要原则。
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出版相关出版物,助力“非典”防控,推进科学宣传工作,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专门印制农村版预防用书籍;还联合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了《关于五月份在全国广泛开展家庭读书活动的倡议书》[3]发起家庭读书活动,带动社会的阅读风尚。同年,南京市通过网络举办读书节,相关网页和网上图书为读者创造的是实实在在的读书环境,特殊时期通过阅读为更多人带来精神慰藉,提供精神支持。
二、传承发展:公益精神与责任意识
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业在新形势下迎难而上,不断创新,一个重要的支撑力量就来自于对公益精神与责任意识的传承与发展。精神与意识的传承,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也需要从业者的刻苦奋斗。
1、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国家层面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和资金。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宣部出版局指导41家知识服务单位免费开放资源,其中就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医百科全书》开放在线使用。疫情期间的政策导向,为出版社的公益活动和社会担当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其有声店铺“人文读书声”的资源开放了一个月的免费畅听,为学习强国平台提供了70种有声读物,联合多个数字平台提供免费电子书,为疫情期间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
社会主义出版业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应当放眼全局,不只要追逐畅销书,更要打造精品,追求长销书。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出现了“倡导全民阅读”,再次突出阅读的重要性。疫情期间的4月23日是读书日,各省纷纷启动全民阅读相关活动,既实现了新书的宣传推广,也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从编辑出版人的视角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大家都足不出户的时候,书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在疫情结束后,出版人应该及时回顾与反思,不该只等疫情才发布相关选题,公共卫生安全与每一个人相关,出版界应当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选择,倡导相关内容的普及。农村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往往处于文化生活的边缘地带,相关部门勇于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建设、管理农家书屋、文化站等方式,为农民朋友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助力提升农村地区的科学文化氛围。
2、及时跟进相关选题
重视社会效益,是一种情怀,也是编辑出版人代代相传的责任与担当。处在出版业之中的出版人自身应当因时制宜,及时调整选题,应时而动,不断适应市场。
首先是抓好选题,关注生命相关议题,重视内容生产,及时跟进抗击疫情、医疗卫生、健康知识等相关选题,编辑内容筛选。根据北京开卷数据,2020年初生活类图书畅销书排行榜中,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读本》稳居榜单的前两名;在这类图书的新书榜前十名中,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图书有七本。受到疫情影响,《鼠疫》《瘟疫与人》《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等图书销量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部分图书甚至出现多个渠道的断货。相关图书的销售情况也为出版社未来一段时间的选题提供了参考。
特色是出版物的生命力所在。出版社把握自己的特长,结合优势内容推出带有出版社独家印记的图书产品,才能在疫情中逆流而上,立于不败之地。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例,苏少社与优秀绘本图书作者长期保持密切合作交流关系,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第一时间敲定选题,压缩图书出版周期,多措并举,推出原创图书“童心战‘疫’·大眼睛暖心绘本”,在业界广受好评,图书版权实现海外17国输出,推进多种语言版本在海外的推广。
选题方面,除了原创图书,还可以考虑引进外版书。2月份,一位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因为读书登上了微博热搜,新闻图片中他捧在手中正在阅读的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国”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疫情新闻给这本书带来了关注度,澎湃新闻的相关报道还被书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本人转发。关于疫情期间的外版书选题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版权制度的运作。一般来说,外版书从购买版权到出版的时间流程是两到三年,购买版权,联系翻译,收到译稿,然后联系编辑、联系封面,民营出版公司联系出版社拿书号,最后到上市,通常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疫情期间与疫情相关的外版图书能够及时推出,多数情况下的版权应该在一年之前就已经买下。目前看来,全球疫情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出版业也应该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准备,及时敲定相关选题,尽早推出相关图书,抢占市场,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创新营销推广
有好的选题,还要跟进营销推广。就编辑出版的从业者而言,传统图书出版周期相对较长,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再到审稿、编辑加工,直至图书出版,整个周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特殊时期非常挑战,疫情之下最直观的一点是图书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因疫情而封城导致书卖不出去,使得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书店都在想尽办法解决疫情带来的危机。在营销方面,出版业也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店铺图书打折销售、开展线上读书会、网络直播带货卖书、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甚至入住美团等平台,加入外卖大军。2020年初,网络直播带货成为最火热的营销方式,多家出版社试水直播,但是至今为止,整体效果并不乐观。出版社或书店发起的直播往往关注度不高,淘宝头部网红的直播间强调销量,出于种种原因压低书价,直播带货虽然提升了相关图书的知名度,也压缩了利润空间。相比较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领域面对非常时期的出版现状,反应更迅速,推出的线上图书整体接受度更高,这也提示传统出版业需要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压缩出版周期,开拓新市场。
数字出版时代,图书出版的周期能够实现进一步提升,在加快出版节奏的同时,也要不急不躁,稳稳当当出细活。疫情期间,诸如“爆发”还是“暴发”,“狙击战”还是“阻击战”,错字别字现象值得编辑留意,把好文字关仍是第一要务。疫情后的编辑出版业,应当警钟长鸣,在公共危机应对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开拓新的领域。
三、人才培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业界人士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作为编辑出版人才输送的重要来源地——高校,也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接续奋斗。高校中有志于从事编辑出版事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要多关注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多参与出版相关的实践活动。
以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为例,疫情期间,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图书出版与发行专题等编辑出版专业课程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师在详尽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将出版业的新形势、新动态相关讯息及时补充进课堂,将贯彻公益精神与担当意识的出版项目引入课堂,鼓励学生从事相关的线上实习,提升专业素质。此外,专业教师在课程群及时分享业界线上讲座信息,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加深对出版业的认知与了解。
课堂学习之外,专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出版人才社会担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出版社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专业教师推荐实习生参与中长期实习,出版社为实习生们提供跟进出版社公益性项目的机会,通过长效互动机制为出版社网罗更多人才。当前许多出版社管理者强调出版社需要优秀的版权经理人,高校中的相关院系就应当更早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为学生制定更加多元开放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相应能力。
结语
当前的形势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从出版机构的角度,似乎继续推动出版疫情防控、医疗卫生相关图书会带来更多市场价值,这在市场导向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出版社及时选择、跟进相关选题,如果紧接着可以在2021年推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出版业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图书是最古老与最持久的大众媒介”[4],传达有温度、有力量的生命观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出版人的初心和使命。让阅读成为“刚需”,必须从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开始,让更多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危机会促使越来越多人关注到知识的重要性,而在编辑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下,具有传道授业解惑功能的书籍也可以成为大众应对焦虑惶恐的一剂良药。
[1]师曾志. 现代出版学.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0.
[2]师曾志. 现代出版学.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2.
[3]袁复生,吴赟.论非常时期图书出版系统的作为及其社会功效[J].编辑学刊,2003(06):66-69.
[4][美]多米尼克. 大众传播动力学: 数字时代的媒介: 第7版[M]. 蔡骐,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54.
(本文作者宋杨,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