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65.龚秋豪:洞见韬奋精神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作者:龚秋豪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韬奋精神有很多概述,我着重抓住“争取民主自由”和“服务精神”两点,提炼出两个角度的观点来阐述韬奋精神对数字出版的影响;而从数字出版中更多的是一种与传统出版的区别,与现代社会数字化网络化的融合,从中发掘数字出版对韬奋精神的继承和传播。而未来韬奋精神也将继续为出版行业的积极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数字出版也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接收韬奋精神的优秀部分,进而推动数字出版的优质快速发展。

一、韬奋精神中的“民主”思想对数字出版的启示

(一)文化变迁时代要善待一切阅读方式

毛主席曾在1944年11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中这样评价邹韬奋先生:“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从中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邹韬奋先生对于中国出版行业的积极贡献,还有他出版精神中具备的值得学习和尊重的地方直到今天都广为我们流传。众所周知,邹韬奋先生参与爱国救亡运动,积极抗日,争取民主自由。他的光荣事迹在这里不过多赘述,在出版中争取民主自由和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国出版行业这两点,是主要我想阐述分析的地方。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变迁的时代,阅读方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纸质阅读,甚至现在我们会发现,老一辈订阅的报纸越来越少,小学学校订阅的报刊也逐渐变为了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人手一个iPad,连纸质的课本都减少了很多。或许我们会发现,纸质书和电子书这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处于一种冲突的环境之下,而最终是谁取代谁,我们谁也说不清楚,但是现代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数字出版在未来几十年中,会发展的更加迅速。

很明显,数字出版在很多方面依然不是很成熟。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小说是当今很多人热衷的读物。可是,有一部分网络小说是没有版权的。版权意识,在作为出版人的那一刻起就根深蒂固于脑海之中,盗版书、侵权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在数字出版这里似乎更加横行。如何改变?怎么改变?对于数字出版这一快速高效的网络渠道我们很难想出根除的方法。也许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中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不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于我而言,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出版机制。不论是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我们都应该善待,这也是韬奋精神中“民主”的最好体现。也许,近百年前“民主”更多的在于书籍的普遍性,但是在当今,我们已经可以很普遍的阅读了,那么“民主”所体现的,就是阅读方式的民主性。

如何理解这一民主,其实非常容易。传统的纸质书,说实话我是很喜欢这样一种阅读方式的,因为有感觉,这更适合在一个来之不易的安静午后,坐在阳光下摇椅上,手中拿一本喜欢的书,就这么读一整个下午,待夕阳西下,闭上眼睛想想书中的一切,真的是很惬意的一种体验。现代流行的电子书,我们可以不局限于书这一形式,数字化阅读也包括地铁拥中每一个上班族依然不能离手的手机中的新闻报道,便捷、快速、碎片化,这些,都成为快节奏当下的主流阅读方式。于是这一切的阅读方式,不论传统还是数字化,按照韬奋精神中“民主自由”的内涵,深入理解就是“包容”,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善待。

(二)服务精神贯彻出版行业的受众体验

“受众”是出版行业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传统出版在最初是为了传播思想,建立文化阵地而出现的,逐渐服务意识在这些以邹韬奋先生为代表的出版人身上得到体现。反观现代社会,不论是图书的出版,还是数字化产品的出版,目的更多的就是盈利。在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时代,我们变得麻木,变得只知道每天赚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流量,更多的关注度;而受众最在乎的内容,却越来越低俗、无趣、重复……在大一实习的时间里,我在找寻一些资料的时候和编导聊了一下,她和我说,我们做新闻,时效是固然重要的,但是如果内容没有感情,没有戳到大众的共鸣之处,那么再多的流量都仅仅是数据,而内容永远是没有温度的。

于是,在我读过的很多纸质书中,总会对某一段文字感触颇多,甚至黯然神伤。可是很多数字化的内容我们只是一眼掠过,哈哈一笑不了了之。韬奋精神中最基本的服务于受众的内涵,到了我们现代社会,仿佛浮夸得只剩下了一个个没有灵魂的人的躯壳。韬奋精神,对今天文化生产的意义就是,重视出版的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不是自娱自乐,是面对大众,面对大众并非取悦大众,而是立足于社会的进步,这是文化生产的品质保障。[1]

二、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中韬奋精神的继承与传播

(一)数字出版继承的韬奋精神内涵

韬奋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韬奋纪念馆馆长雷群明先生提炼出了韬奋精神的四个核心[2]

1.韬奋精神就是尽忠竭诚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的精神;

2.韬奋精神也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3.韬奋精神要求始终坚持出版工作事业性与商业性的统一;

4.韬奋精神要求不断提高出版工作者的全面修养。

为大众服务和奉献精神在上一模块我们已经基本阐述完毕,下面对3.4两条做一个自己的分析。事业性和商业性的统一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上,这杆本该平衡的天平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倾斜,而倾斜的方向毋庸置疑是偏向于商业性的。但是这一点在邹韬奋先生看来也是没有问题的,作为出版者如果不赚钱,就没有维护自己版权、为公司带来盈利从而发展出版事业的资本。不错,但是现代社会却是不同的。邹韬奋先生的盈利,是建立在正当合法的基础上的,但是如今多少出版社为了增加读者和书籍的传播,低价做书,版权意识也越来越淡薄。明显这是和邹韬奋先生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数字出版作为具备很好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的新兴出版方式,弥补了很多传统出版所不具备的提高出版行业水平的方式和方法。商业性和事业性的统一在各行各业都是具备的,但是事业是需要长远见识的,而数字出版显然更具备长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如何平衡事业和商业两部分,也是数字出版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对于这两方面的统一,数字出版做到就可以更好的传承韬奋精神。

不断提高出版工作者的全面修养,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在数字出版方面,全面素养似乎比传统出版更全面,作为数字出版的学生我是一定知道的,数字出版不仅仅局限于出版书籍,对于一切数字化的产品的出版,我们都认为是数字出版。于是,数字出版对于提高出版工作者的全面素养是较传统出版更全面也更具备提高空间的。素养本身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完善的,出版者所具备的素养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似乎也具备了更多的定义和内涵。明显,数字出版更适合在新时代传承韬奋精神的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数字出版传播韬奋精神的积极部分

传播和继承是不同的,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点。继承在先,积极的部分在这里得到体现;传播在后,发扬光大的使命在传播中继续为我们所了解和认可。邹韬奋先生认为:所谓的进步的文化事业是要能够适应进步时代的需要,是要推动国家民族走上进步的大道。[1]不错,文化事业永远是我们出版者传播内容的关键,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化本身,而是要深挖其内涵,做到传播的内容有内涵、有依据、能为大众接受和认可。

传播学中对大众传播的方式有多种分析,数字出版对传播途径的扩充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以往的图文我们只能通过印刷技术在纸上体现,但是现在除了印刷纸质书,我们的电子书,甚至更多的能够展现我们想要传播表达的图文新形式,如音视频、VR/AR技术等等。这一系列的产物都是数字出版的产出结果,而这其中饱含的就是韬奋精神的积极部分。韬奋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一个刊物,他曾说:“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时间并不是白费的。”[1]刊物上如此,我们数字出版产品上就更需要如此。没有白费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具备其价值,哪怕不盈利,正面的内容我们也要做,而且要结合着数字出版来做。

三、韬奋精神需要基于数字出版进行进一步创新

上面几部分我们碎片化的分析了韬奋精神和数字出版的关系,简单来说,韬奋精神的民主等思想对数字出版有积极的作用;而数字出版通过其广泛的传播途径和丰富的传播方式为韬奋精神的继承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不论是完善还是传承,韬奋精神都和众多中国传统思想和精神一样,处于时代的十字路口,是批判继承还是古为今用,我觉得,我们需要在韬奋精神的基础上,基于数字出版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从而达到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

互联网作为现代甚至未来都非常重要的交互平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时候我也在想,传统的事物通过互联网继承发展,将会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方式。在我和同学的创新创业项目中,我们就设想借助APP等移动互联载体传播非遗文化,做一个平台传播这些我们自己都不是很了解的传统。非遗文化如此,韬奋精神便也可以通过数字出版所创造的平台,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创新,便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反思和构建的内容。像是二维码附在纸质书上,手机扫一下便可以扩展阅读的这种方式是现在已经出现的一种新兴阅读方式,并为很多人认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设想一下,将VR技术融入传统阅读中,往后我们的阅读都是戴着VR眼镜,进行人机交互,体验书中内容的具象化。现代技术已经可以达到,那么我们为何不试着做一做呢?韬奋精神已经不是我们所了解的几个抽象的内涵了,韬奋精神其实早就融入在了传统出版中,也渐渐融入了数字出版中。创新精神也是韬奋精神的内涵之一,只不过在当今社会,创新在“出版”两个字面前似乎不如在各种新兴技术面前更能为大众思考,但是出版却是我们绝大多数文化传承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创新出版需要基于数字出版这一点是我为之认可的。

综上,韬奋精神作为传统出版发展至今的产物,开始为数字出版所借鉴和传播。韬奋精神中的“民主”为数字出版内容的受众进行了新的定义,即受众是出版内容最应当考虑的因素。同样,韬奋精神中“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等内涵也为数字出版吸纳借鉴。当然,数字出版也依靠其广泛的传播性、丰富的技术性和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性,为韬奋精神,或是说以韬奋精神为内涵的传统出版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在数字化出版的新形势下,培养出版人才应当结合韬奋精神,紧跟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本文作者龚秋豪,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数字出版专业 2018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唐明星.“互联网+”视野中的韬奋出版文化——由聂震宁《韬奋精神六讲》说开去[J].中国出版,2017(04):58-60.

[2]靳晓燕,李苑.媒介融合时代,仍要弘扬韬奋精神[J].青年记者,2015(34):90.

[3]高原. 韬奋精神的时代意义[N]. 人民政协报,2015-12-07(009).

[4]孙海悦. 将韬奋精神落实于出版实践[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0-31(009).

[5]曹建. 学习韬奋精神在新时代传播出版正能量[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11-12(004).

[6]樊希安. 韬奋精神是一座富矿[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4-09(006).

[7]吴东杰. 邹韬奋的媒介经营思想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10.

[8]龚鹏. 邹韬奋启蒙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

[9]邓涛.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与实践[J].党史文苑,2008(08):25-27.

[10]马琳.新时期出版业呼唤韬奋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7):147-149.

[11]巢峰.学习韬奋精神  做好出版工作[J].编辑学刊,2006(01):18-19.

[12]雷群明.韬奋精神的核心[J].编辑学刊,2004(05):5-9.


作者:龚秋豪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