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在万众一心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出版业快速应对主动作为,传统图书出版助力疫情防控,电子书、专业知识资源数据库、线上教育等新形态的融合出版产品主动提供免费线上资源及服务,为知识抗疫、稳定社会情绪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出版业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自觉担负起为人民提供权威信息与知识的责任,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社会效益置于优先地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关键词】融合出版;文化传播;公益精神;社会效益
2020年初以来,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在九省通衢的武汉暴发并逐渐蔓延至全国。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党和政府调动所有领域、集中一切力量抗击疫情。在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的时代号角下,出版界及时响应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召,快速应对,主动作为,在疫情防治图书的紧急出版、优质内容的网络传播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出版人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践行着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一、 权威专业,输出海外——传统图书出版的抗疫行动
面对未知的疫情,公众的恐慌情绪不断蔓延。作为文化知识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各出版单位及时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出版了一批防疫读物,为普及防疫知识,安抚心理危机做了大量的工作。疫情暴发初期,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随即问世,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丛书》《应对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截至2月14日,全国就有50多家出版单位推出100余种疾病防治图书,涵盖日常防护、知识问答、心理疏导、组织应对等各个方面,为大众提供最需要、最关心的知识与内容,记录珍贵的抗疫故事。
此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抗疫图书走向国际社会,在海外出版多个语言版本,与国际携手,为赢得人类与重大传染病的斗争,共建人类卫生健康,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中国图书出版行动的迅速及时,内容的用心精良,处处体现出版人以人为本的初心和生命至上的人文关照。
二、 高效直达,需求响应——新型出版业彰显知识服务硬实力
因疫情防控措施的限制,传统图书的审批、排版、发行、销售等各环节被迫迟滞,牵制着整体出版进度。疫情为出版业带来冲击,也加快了产业变革的进程,使出版物形态和传播方式向融媒方向加速发展。各出版单位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形式,构筑立体式出版和阅读格局,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专业知识服务,彰显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1. 以读攻“毒”——免费电子书、有声书满足多样阅读需求
疫情期间,各个出版社推出了大量优秀的电子图书产品,实现纸电同步出版或电子书优先出版。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业界首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电子书。在 “首都出版企业联合行动”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免费开放了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上1300余种电子书以及旗下的期刊杂志。随后,业界多家出版单位推出多本与疫情防护、公共卫生有关的电子书,向公众免费开放。
除了电子书,多元融合的出版形态在疫情期间创新发展,其中有声书产品发展势头迅猛。广东科技出版社在喜马拉雅上线了《疫情防护科学指南(主播版》,依托图书资源,联合55位专业主播打造精品防疫权威音频课程,目前在平台已有2348.3万播放量。有声阅读平台“懒人听书”主动推出《安全防疫在家宅,精品好书免费听》专题,向用户免费开放了多个品类的有声书产品。
电子书和有声书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出版效率和传播速度,这些新形态的出版产品为缓解公众的信息焦虑,学习防疫知识提供了高质、免费的知识内容。
2. 知识抗疫——专业知识资源数据库推动全球知识共享
受停工停课影响,大批高校学子和研究人员的研究面临学术资源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施普林格、荷兰BRILL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等国际学术出版平台,维普资讯、社会科学出版社旗下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中国审判案例数据库”等众多国内知识资源数据库在疫情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满足疫情期间对不同领域学术资源的需求,展现全球共同抗疫的博爱情怀。
此外,专业知识流通共享的社会需求,推动了OA出版(OA: Open Access,开放存取)的普及。疫情期间,知网与多个大型医学、科技期刊合作,组织全国新冠病毒相关研究成果免费OA出版,截至2020年9月3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已有4843篇文献公开出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快速、权威的免费专业知识资源服务,推动了全球的知识资源共享。
3. 停课不停学——出版社为在线教育提供资源及平台公益服务
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发文,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发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为解决千万学子的在线教育需求,出版社依托教育出版资源推出了各种在线服务。
首先,为解决教育用书缺口,67家出版单位免费向公众发布电子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免费提供600多种教材电子版,几乎涵盖了全学段全学科的教育用书。此外,人教社还主动向湖北省免费提供数字教材垂直服务平台及数字教材,满足600万中小学生居家学习需要。其次,出版社免费开放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与课程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在疫情期间免费为高校师生提供课程视频、题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及全流程互动工具,为高校在线教学赋能,提供了多元的教育资源及平台公益服务。
三、 公益精神,社会担当——出版业须始终坚守的价值信念
新冠肺炎期间,广大医护在疫情防控一线作战,各个行业在后方为防疫提供支持。出版界为科研攻坚、知识科普、教育支持、凝聚人心等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将公益精神和社会效益置于优先地位,是出版业需要始终坚守的的价值信念。
1. 疫情催生信息焦虑,传播知识文化是出版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缺乏卫生防疫、生物医学的专业知识,社会大众极易陷入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的焦虑当中,一时间“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肺炎”等谣言甚嚣尘上,对防疫工作带来了极其负面的舆论影响。为对抗错误的信息和舆论,社会亟需权威、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正确、全面的防疫知识,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疫情,全国人民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考虑到需要全面普及的防疫知识和公众层次不一的知识获取能力,疫情期间的知识服务必然需要一定的公益性,而出版社是提供公益知识服务的最优解。新闻出版单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出版社积累了大批学者资源可提供及时、准确的专业知识内容,线上及线下的多形态融合出版产品、强大的媒介平台与传播渠道可触达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拥有为广大公众提供知识服务的基础和能力。危难时刻方见担当大义,出版的初心和使命,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积累。为公众提供防疫必要的信息与知识,是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出版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是出版人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
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出版业的立身之本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出版业在党的十六大上确立了作为“文化产业”的社会定位。作为一种“文化”,出版具有公益服务的特点,作为“产业”,出版以取得利润为目标,出版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属性,这一认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2002年之后,“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论述出现在历年党代会报告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表示:“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这说明,社会效益优先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立身之本。
疫情期间图书销售遭到重创,据《出版人》杂志统计,全国图书销售码洋同比下降29.16%。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出版单位仍增加免费优质内容供给,真正体现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出版单位正在践行并将始终坚持的指导理念。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出版工作的应有之义
出版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高新时期下新闻出版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战胜疫情提供坚实的知识服务。
年初以来,党和政府集结一切力量抗击疫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行业有序分工、团结协作,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版工作身为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部分,担负着文化传播、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权威防疫知识、公共卫生常识、线上教育资源的需求,出版单位理应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响应人民的需要,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而提供知识服务,用文化知识凝聚力量,使全体人民振奋精神,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四、 出版业勇担使命,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传播
当下,国内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将进入长期的常态化防疫阶段。经过疫情的冲击,出版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新形态的融合出版产品在知识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对新时代的出版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不忘公益初心,坚守社会效益底线。疫情大考下,出版单位的公益行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出版人应以此为鉴,牢记疫情时期出版业无私奉献的博爱精神与公众对出版业的信任和依赖,坚持出版对内容质量的高要求、严把控,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以满足人民的知识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成为坚守社会效益底线的中流砥柱。
第二:不断创新技术,提高知识服务水平。新形态的融合出版产品依托互联网与先进的媒介技术在现代焕发勃勃生机,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大数据、XML、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与出版的结合,为出版单位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技术的发展客观上缩小了不同层次受众的获取能力差距,是弥合“知识沟”缩小知识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对于出版人而言,运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尽可能覆盖更多社会公众,也是践行公益与社会职责的重要任务。
第三:回应社会关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人民需要的,就是出版关注的,无论采用何种出版形式,出版人要坚定不移地担负起文化建设者的使命担当,为时代发展提供智慧支持。面对疫情,出版业主动作为,快速应对,为民众提供科普读物、为防疫人员提供专业文献、为学生提供在线资源……顺应人民的需要,始终与社会同行,才让出版界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创造了极高的社会价值。面对不断变换的社会环境,出版界需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勇担使命,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
结语:
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是出版业应当始终坚守的价值信念。随着媒介与技术的演进,社会境遇的变迁,出版人更要继承历史赋予的使命,勇于担当,为人民奉上高质的精神食粮,做好文化传播,为文化的延续与传播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朱亮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副主任;刘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编辑)
【参考文献】
[1]蒋茂凝.新时代出版业两个效益辩证统一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编辑,2020(05):4-9.
[2]李静.浅谈出版者的初心与使命[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1):166-167.
[3]刘中飞.知识战“疫”时代的数字出版现状与融合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20(05):104-108.
[4]裴燕,王佳家.疫情期间专业出版社知识服务实践路径[J].中国出版,2020(14):56-58.
[5]沙莎,蒋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期刊的快速反应与社会责任——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04):385-389.
[6]王福军,冷怀明,刘坤祥,汪勤俭,刘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的路径[J].编辑学报,2020,32(04):390-393.
[7]吴丁,王飇.以“读”攻毒——数字出版抗疫助学调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07):83-87.
[8]吴平.疫情中关于出版的思考[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03):47-56.
[9]尹导,赵赟,刘洪涛.“停课不停学”下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0(08):56-59+86.
[10]昝玮实.后疫情时代数字出版知识服务实践与启示——以专业数字内容知识服务出版单位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0(06):89-91.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