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后疫情的新环境下如何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本文首先对出版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是公益精神还是社会担当,都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与出版业的核心价值一致;然后归纳了2020年初抗疫主题出版体现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进而提出出版践行公益精神与担当意识的路径策略,如借助开放与共享,做好出版行业的公益担当,努力提高“巧实力”,提升出版企业的整体社会效益,通过官微拓展网络传播,提升出版单位社会影响力,通过队伍建设,塑造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意识等。
【关键词】公益精神,社会担当,抗疫主题出版
2020年初,一场意想不到的“新冠”疫情袭来,面对这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出版界响应号召、克服困难,迅速出版了一批抗击“新冠”疫情的主题出版物,包括数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传播广泛、反响强烈,这段时间的出版集时效性、多元性、互动性、公益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出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回头看此次疫情初期的集体出版行为,究竟有何特点?体现了哪些公益特征与社会担当?对出版行业、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来说,后疫情时代如何创新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提升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国家软实力?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出版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
所谓公益精神是指,“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而有所施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它不仅是人类情感迸发的一时冲动,更是一种以个体主体性获得的前提下的理性精神,是自利与利他的统一。” 。公益精神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也具有团结互助意识和参与精神。担当,即“接受并负起责任”(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谓社会担当,就是一种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意识。由此可见,无论是公益精神还是社会担当,都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这与出版业的核心价值、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要求是一致的。
1.是体现出版业核心价值的要求
出版物归根结蒂是文化产品,编辑出版工作归根到底是文化工作,出版经营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贡献。无论是传统的出版活动,还是当今的出版产业,“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即出版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 可见,文化贡献是出版的核心价值,出版应对文化的传承、积累、传播、发展、创造作出相应贡献。对于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来说,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应该是第一位的。
2.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要求
所谓社会效益,强调的是生产和服务活动产生的非经济性的社会效果、社会收益,考量的是过程和结果的社会影响。就出版业而言,社会效益则是指出版物和出版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社会贡献。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企业尤其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的评价愈发重视,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等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019年中宣部下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由考核办法可知,除出版物自身的社会效益外,出版单位的公益性行为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3.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与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社会生活、消费方式,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世界局势愈发复杂,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越加凸显。出版是是传承文化与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文化, 构筑精神家园,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都离不开出版。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出版人尤其需要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出版单位在保证信息客观真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引导社会公众认知等方面更肩负着重大使命。
二、由抗疫初期主题出版体现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2020年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第一本抗疫出版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由此为开端,在不到一月的时间内,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初期,一批出版单位紧急出版针对这次疫情的主题出版物,它们为抗击疫情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知识力量,这一集体出版行为也反应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具体表现如下:
1.题材体现导向性,突出实用性
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新闻出版署便提出,要“持续策划出版一批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心理自助与疏导类普及读物”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抗疫出版物在内容题材上,以疫情防控类题材最多,达到63.2%,排在第二的是心理疏导类,占比19.3%,可见大部分出版社在选题上充分贯彻了主题出版的导向性。此外,疫情防控类出版物的开本多为适合便携的32开、篇幅多在5印张以内,内容图文并茂且大多为四色全彩印刷,实用性强的特点十分突出。
表1 主要题材分布[1]
2.注重社会效益、体现公益性
在这批抗疫主题出版中,出版社对社会效益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公益性上,具体表现为:(1)融媒体产品免费阅读、收听。本次抗疫主题出版物都提供了电子版在多平台上免费阅读、下载,如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掌阅、咪咕阅读等,提供有声版的出版社均开放免费收听服务。(2)纸质版低定价成为主流。由图书价格区间统计表可以发现,46.8%的出版物纸质版定价为0元或免费,10元以内的出版物占到19%,两者之和近66%。这也是对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的“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注重社会效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的倡导。
表2 图书价格区间统计
3. 做到“时度效”统一
通过分析时效性的表2,我们发现,本次抗疫出版物中纸质版发行量排名第一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一书,所受关注最高、传播范围最广,在版权输出上也格外受到关注,如已输出至香港、澳门地区,并翻译为少数民族版如蒙古文版、藏汉双语版等。 其出版方广东科技出版社在响应速度上也是最快的,是第一个“交出答卷”的出版社。发行量排第二的为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其响应速度排在第三。这几家出版社在融媒体出版包括电子版、有声版,以及网络传播上,也有较好的表现。由此可见,对突发事件的主题出版来说,把握“时度效”的统一是赢得市场先机的重要因素。所谓“时度效”,其中的“时”指的是传播的及时性,“度”指的是传播方法的针对性、贴近性、科学性,“效”指的是传播结果的有用性、实效性。 做到恰时、适度,方能得到实效,这是几家出版社给我们的启示。
表3 最早出版的三本抗疫主题出版物[2]
4.媒体融合传播效果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人们阅读方式的变革,如今出版的媒体融合,无论是电子书还是有声书的形式,都已经司空见惯。但对出版社而言,出版和发行的重点还是在纸质书上。但本次抗疫出版物的统计数据表明,线上传播的速度和效果都超过了传统纸质书的发行。全媒体的传播用到了各种平台,如社交媒体平台、听书平台、知识服务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以出版社官微阅读量为例,如表6所示,66%以上的官微推文阅读量超过1000,其中,阅读量最高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广东科技),有2500万,。如加上第三方平台如各类电子书App的阅读量和有声平台收听率,累计数据会更高。另外,除去部分没有纸质版的纯电子出版物外,此次所有的抗疫出版物几乎都是先放出电子版、有声版,再发行纸质版。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疫情的变化带来内容的更动,电子版能够及时更新,也成为其优势。由此可见,在突发事件的主题出版中,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媒体融合体现出天然的优势。
表4 官微阅读量统计 [3]
三、出版践行公益精神与担当意识的路径策略
作为体现出版业社会效益的重要载体之一,出版企业的公益担当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出版高度和广度。“对于经营性出版单位来说,社会效益首先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向大众提供有品位、高品质、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作为第一要务。” 后疫情时代,对出版行业、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来说,如何创新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提升社会效益,如下几方面可作为路径与策略:
1.借助开放与共享,做好出版行业的公益担当
在2020年的疫情时期尤其是抗疫初期,不少出版机构联合数字平台,免费开放一些内容资源,包括将出版产品或者服务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如部分科技类出版社免费提供疫情防控类图书的电子版,引导人们科学面对疫情,拒绝谣言、远离恐慌;针对假期延长,部分教育类出版社免费开放各类教材与相关教育内容,满足停课不停学的需要等。
在疫情期间免费,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是在公益方面的担当,也体现一个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感。在后疫情时代,虽然免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出版企业依然需要精选部分内容对公众开放,实现共享,积极投身于公益性传播,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对于提高企业的品牌认知度,打造卓越的企业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抗击疫情最紧急的时刻,不少出版机构不惜成本、不计回报地为社会提供相关出版物和服务,这是宁可牺牲个体效益,也要保障全社会的整体效益的体现,也体现了出版行业的社会担当。
2.努力提高“巧实力”,提升出版企业的整体社会效益
从本次抗疫出版物的题材来看,疫情防控类图书占比最高,科普类、文学类品种较少;在读者对象上看,针对一般读者的比例也最高。对于时效性强的出版物,如果内容缺乏深度和特色,很容易沦为“易碎品”。无论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主题出版,还是日常的出版工作,避免制造“易碎品”、致力于做精品,应是出版人的担当。
出版企业也是一种传媒力量,传媒除了硬实力(资本、技术、人才等可衡量的实力)之外,还有软实力,如公信力、文化、影响力等,这其实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使用,则是“传媒巧实力”。 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提高“巧实力”也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路径:(1)提前策划,提出阶段性出版对策和方案;(2)资源整合,在内容上形成规模与合力;(3)深度策划,突出优势和专业出版特色。(4)全媒体策划与发布,扩大传播与影响。
3.通过官微拓展网络传播,提升出版单位社会影响力
在这次抗疫出版物中,数字化阅读成为了主流。而在几种阅读方式中,有着11亿的月活跃用户的微信,无疑占据了最大的份额。目前,中国大部分出版社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上都已完成基本建设。疫情初期的网络传播中,出版社官方微信号成为主要的传播载体,也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前文出版社官微阅读量统计表中可发现,91.2%的官微对该出版单位抗疫出版物作了发布,其中,82.7%的官微是首发平台。
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出版企业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自觉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也让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呈现在普通民众面前。对出版社官方微信号来说,开展主题活动,凸显时效性、互动性是其优势。尤其在突发事件的主题出版中,官方微信理应起到“冲锋陷阵”的作用。后疫情时代,出版社官微的建设还应进一步完善与推进:(1)只有框架而“放任自流”的官微应加快建设步伐;(2)让官微变成真正的“流量担当”,因疫情防控图书免费发送而带来的阅读量井喷式增长,并不稳定,只有持续做好官微的内容和服务,才能使官微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
4.通过队伍建设,塑造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意识
传统出版理论认为,编辑是出版的把关人,提高编辑能力是提高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在发生疫情之后的今天,在市场充分竞争、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新环境下,出版单位要创新发展不可只依靠编辑,包括管理人员、发行人员、新媒体等在内的出版人形成合力,方能提高出版单位文化建设的综合能力。出版单位要执行内容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其中队伍建设主要就是出版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勇担社会责任的出版人,才能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对于管理者来说,坚持导向意识就是要坚持阵地意识和守土有责的思想,严格三审把关;对一线编辑来说,要增强脚力、眼里、脑力、笔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人文关怀,以出版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己任。
四、结语
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意识。这是出版业的核心价值,也是对社会效益第一的坚持。社会效益反映的是一个出版单位服务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能力,坚守社会使命、担当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也体现了整个出版行业的高度和广度。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出版人更要肩负起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使命,增强“四力”,对文化的传承、积累、传播、发展、创造作出相应贡献。
注:本文作者李舒,江苏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新世纪智能》杂志副主编、副编审
【参考文献】
[1]卓高生.公益精神概念辨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89.
[2]聂震宁,谢迪南.文化:出版的本质,出版企业的终极目标 [M].中国图书商报,2007-04-17(2)
[3]杨迎会.新时代图书出版单位的高质量发展与规范化——从《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谈起[J].出版广角,2019(07):31
[4]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779119990850934&wfr=spider&for=pc
[5]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779119990850934&wfr=spider&for=pc
[6]48小时不眠不休 尽显责任使命和担当——广东科技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出版纪实.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10.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0/epaper/d7171/d4b/202002/104470.html
[7]王雪冬.主流媒体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度效”之把握[J].记者摇篮,2020(01):152-153.
[8]刘洁.公益出版的使命与担当——以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开学前第一课——科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J].记者观察,2020(12):28.
[9]和曼. 改进突发事件报道提升传媒“巧实力”[C].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2011:296-302.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