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出版业的核心和龙头,与其他专业性出版社相比,地方人民出版社兼具综合性和地方性两个特点。综合性要求地方人民出版社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守出版的主题性和综合性,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地方性要求地方人民出版社要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为地方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从而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大局。在这样的前提下,地方人民出版社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追求,在兼顾主旋律和综合性的基础上,树立担当意识,勇于肩负起地域文化建设者和引领者的社会责任,当好地方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一、内涵探析:地域文化的整理者、传承者、创新者
1.地方文献的整理者
地方文献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是记录某一地区知识的载体,是某一地区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地方文献所具有的鲜明的地方性、较强的资料性、形式的广泛性、内容的时代性的特点,决定了地方文献的价值十分重要。地方文献不仅可以反映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信息,而且也是一地发展决策的重要参考,具有其他学科文献无法比拟的价值。
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出版经典作品,是出版社的本质要求和必然使命。地方人民出版社立足地方,挖掘、整理、出版地方文献,传承地域文化,是其担当意识的基本内涵之一。地域文化的传承,要靠传世文献来记录和承载,如果这些古籍文献没有得到整理和出版,就只能是馆藏和库存,不能发挥它们公益资源的价值。地方人民出版社要勇于在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出版中承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其职责不但表现在要组织团队、协调资金从而把地方文献发掘、整理出来,更要在整合资源、阐释创新上下功夫,要让古籍文献活起来,从而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
2.地域文化的传承者
地域文化,指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的概念突出了人类文化与空间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历经几千年演化形成的地域文化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差异性正是地域文化的价值所在。发展和繁荣地域文化,不但可以丰富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优秀的文化资源,而且可以与经济社会相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方人民出版社坚守出版的文化精神,其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应该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来源于这些不同地区文化的积淀、传承、创新和发展,只有热爱地域文化,认同故乡,进而才能由家而国认同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才能落到实处。以地域历史为依托,以差异文化为内容的传承,必将促进地方文化发展,进而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3.文化品牌的创新者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交叉越来越紧密,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软实力”。而将地域文化产业品牌化,对内可以形成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对外可以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提出地域文化品牌概念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提炼、包装,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进而发挥一系列品牌效应,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品牌的建设,融合了现代商业的元素,又突出了地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地方的能动性,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提升地域文化的品位,是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衔接点之一。
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已经使出版社从传统的单一的图书出版机构转换为综合性的文化传播机构。地方人民出版社所肩负的文化担当要求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内容,提高站位,总结提炼提升,深挖价值内涵,形成识别度强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一旦形成,就等于把一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文化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应该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和创新,从而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使文化品牌具有无限发展的生命力。
二、实现路径:构建项目、资金、人才、效益四位一体的落实体系
1.以项目为抓手促进担当意识落实的系统化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落实为具体的项目,通过项目逐步系统、深化。项目制的特点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关地域文化的项目一般都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仅凭出版社单个编辑部门的人力和资金,多数时候难以完成。这就需要综合协调社内、社外多种资源,以项目制的方式开展,这样才利于综合调配资金、人员形成相对稳定的资源配备。项目的开展必须以两个视角来统筹:一是横向来看,面要宽,点要多,地域文化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只要是精华的,值得打造的,都可以考虑以项目制的方式来统筹,形成多点开花的效果。不同的地域文化项目之间要协调,相互配合,要有利于出版社的总体规划和长远目标。二是纵向来看,项目要有深度、有特色、有创新之处,项目的构成要合理化、系统化。
2.以资金为纽带促进担当意识落实的深入化
地方人民出版社在考虑如何落实担当意识之时,不能忽视资金、效益问题。资金作为项目的源头活水,必须要被纳入十分重要的地位来对待。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项目前期多数时候会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为此,就必须提前解决资金问题,这样才能促进项目不断深化。前期资金投入问题一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出版社(集团)自筹,一般来说,各个出版社(集团)每年都会有固定的出版资助经费,这些经费一般会比较倾向于资助那些投入大、前期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项目。第二,地方政府、相关机构的资助,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是某一单位某一个人的小事,而是整个地方的公益大业,如果项目是由地方政府牵头督办的,那么肯定相应会有财政资金保障。另外,图书馆、档案馆、文史馆、各研究机构也会有相关的经费。第三,国家相关经费资助,可以通过申报如国家出版基金、古籍整理基金、民文资金等,解决前期资金投入问题。
3.以人才为核心促进担当意识落实的常态化
人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在落实出版社担当意识方面也需要做长期的规划和考量,以保证文化传承的常态化。内部人才方面,出版社的人才规划和储备,应有意识地向热爱并具有扎实地域文化知识的人才倾斜,条件可能的要组建专业的域文化的编辑部门。只有走专业化的道路,形成专业部门、专业人才、专业方向对口的态势,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外部人才方面,出版社自身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充分联系、协调省内外相关方面的专家,比如大学、研究机构等,采用合作、聘用等方式,组建一支专业、高效、稳定的地域文化专家团队。
4.以效益为导向促进担当意识落实的持久化
出版社的所有业务始终应将“两个效益”的要求作为导向和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持久化。在社会效益导向方面,除了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符合国家相关出版政策法规外,另外也要紧跟地方的政策导向、发展规划、重点工作、重大文化工程等。在经济效益导向方面,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问题,因为一味的投入而不考虑经济收益,会打消出版社的积极性。如果提高投入产出比?一是要谋划好特殊销售渠道的搭建,因为与一般图书有别,所以销售渠道也应该有所侧重,比如馆配、团购、海外市场等。二是注重文化IP的开发,在项目策划前期,就要以整体化、系统化的方式来考虑文化IP的开发和运营,纸质图书的出版仅仅是一个开端,后期的版权贸易、数据库、文创、影视、文化旅游,甚至文化地产等都是应该考虑的方向。
三、案例分享:贵州人民出版社践行担当意识的实践探索
贵州人民出版社作为贵州省内成立最早的一家综合性出版社,一直以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为己任,以立足地方、整理传播优秀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作为践行担当意识的实践追求。其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经验值得总结,并为其他地区同类型的出版社借鉴。
1.《贵州文库》: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方面的实践
在国家愈发重视地方文献整理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层面到各省纷纷编纂出版本省的大型文献丛书,并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自古以来文化相对封闭,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较浅,因此地方文献资源相比中原地区有天然的不足。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特别是明朝初年至贵州建省至新中国成立的六百年间,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文化典籍,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贵州省努力打造的《贵州文库》则是贵州地方文献整理出版之集大成者。
2016年贵州省政府启动《贵州文库》项目,编辑出版的重任自然落到贵州人民出版社肩上。《贵州文库》是贵州建省六百年来,首次对贵州省古籍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出版工程,内容既有汉文文献,又有少数民族文献,还有汉译外国贵州研究著作,填补了贵州省历史上古籍文献经典集成出版的空白。《贵州文库》首批图书于2017年12月出版,计有10种53册。2018年12月第二批图书28种91册出版。2020年,将完成整体400余种(册)的编辑出版工作。
其他如《贵州清水江文书》《贵州古籍集萃》《黔南丛书》《续黔南丛书》《民国贵州文献大系》《贵州民间文学选粹丛书》等文献整理出版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2.《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民族文化传承、弘扬方面的实践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历史上贵州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再加上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状况,致使18个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因其与中原主流文化的不同,在当今这个追求差异性的时代显得熠熠生辉。传承弘扬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人民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履行担当意识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陆续出版面市的《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则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丛书以大量翔实精美的图片集中展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共分《刺绣》《蜡染》《挑花织锦》《银饰》《傩面》《杂项》六卷。该套丛书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历时近20年才完成编辑出版。出版面市后连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装帧设计奖(提名奖)和“中华优秀读物奖”三个国家级奖项。相关专家评价说,这套丛书是展示贵州民族民间工艺、保护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的一张文化名片,对宣传贵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如《符号与仪式:贵州山地文明图典》《亚鲁王书系》《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贵州民间文化研究丛书》《苗族口传活态文化元典》《苗族古歌》《中国苗族服饰图志》《民族文化研究丛书》等,都是民族文化整理、传承方面的精品力作。
3.亚鲁文化:地域文化品牌建设、创新方面的实践
相对封闭的历史文化和多民族杂居的状态,形成了今天贵州“文化千岛”的局面,其中值得深度挖掘弘扬的文化精华内容相当多,比如生态文化、史前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对这些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阐释,从而形成文化品牌,不但有利于文化自信的确立,也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在地方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探索,“亚鲁文化”品牌的创建、推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009年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在贵州麻山地区苗族聚居地被发现,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史诗的历史。《亚鲁王》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史、苦难史、心灵追寻史,是一部研究古代苗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百科全书,是贵州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充分认识到《亚鲁王》的文化价值后,贵州人民出版社即刻策划、出版了《亚鲁王书系》。《亚鲁王书系》由《史诗颂译》《歌师秘档》《苗疆解码》三个分册组成,是对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采用新的理念、视角和方法进行整理编译探究的成果。三个分册共同以口传史诗《亚鲁王》为主要线索,但没有停留在史诗本身的探索上,而是把碎片的、平面的、专业的事象描述,拓展为完整的、立体的、普同的文化叙述;从平面、单线条的《亚鲁王》史诗认知,提升为立体的、多维度的“亚鲁文化”活体释读,勾勒出色彩斑斓的苗族“亚鲁文化”图景,并提出了“亚鲁文化”的范畴。之后贵州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亚鲁王》(漫画)、《亚鲁王传奇》(剧本)、《远古英雄亚鲁王》等系列图书,目标在于开创一个“亚鲁文化”的产业IP,践行地方人民出版社在地域文化品牌塑造中的引领作用。
结语
出版业的融合、跨界发展已经使出版社从单一的出版职能转向知识服务、内容生产等综合性的文化产业服务商,地方人民出版社的担当意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出版经典作品,更应该将视角扩充至地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品牌建设上来,进而在地域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领军者的作用。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地方人民出版社的文化责任将会越来越重,内涵将会越来越宽,文化产业必将会越来越繁荣兴盛,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刘向辉,贵州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