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73.张洁、梁燕盈:心新形势下出版传媒从业者科学素养提升策略

作者:张洁、梁燕盈   2020年09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要: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高效,媒体竞争加剧,出版、传媒从业者的发稿速度和出版周期大大加快,加上从业者自身科学素养的缺失,缺乏科学性的报道频频出现,影响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此背景下,提高出版、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出发,结合对近年来大众媒体在报道上发生的科学性错误的分析,从政府、出版机构、从业者三个层面深入探讨出版传媒从业者科学素养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传播;出版传媒从业者;科学素养 

 

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呈现出了新的业态,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手机、电脑等新媒体之间相互渗透,发生融合,媒体从业者需要制作出不同的媒介产品以便在不同平台上发表,使得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去发现选题、接触消息源,也无力对已有选题追踪报道,[1]对每个选题的时间、精力等投入成本的下降,使得传播过程中发生科学性错误的几率比以往要更大。此外,媒体形式的变化进一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途径,信息由单向传递逐渐发展成多向传递,传播形态的去中心化和互动性也突出了一些以往科学传播难以达成的效果。[2]一方面,去中心化使得自媒体的发展逐渐加速,互联网上的信息体量增大并趋向多样化,信息过载严重影响人们的对科学信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的判断,另一方面,互动性的增强使得缺乏科学性的文章更快速而且更容易地在公众中传播开去,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出版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养更是直接关系到关键时期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效果。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和众多的自媒体都开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专题频道或针对疫情的特别报道。与此同时,传统出版社积极策划了一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图书,并首选线上发布电子版,科学有效地引导读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事实证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出版机构、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在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疫情防控措施、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受众方,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疫情防控的成效。

1 科学素养的内涵

1983年,国际发展中心主任米勒对“科学素养”提出界定,指出“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科学概念和相关术语的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个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各国纷纷采用作为调查本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科学依据,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目前也是采用这一界定。[3]米勒的界定可以简单归纳成具备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和理解科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只有达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算是具有科学素养。

2 我国科学素养现状

2.1公众科学素养现状

国民科学素养是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科学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科学素养也被叫做科学素质,[4]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显示,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提升至8.47%。从区域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相当于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而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5%,到1990年时,已达到6.9%。[5]这表明,尽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从时间上纵向对比看已有显著进步,但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对比来看,仍处于落后水平。本世纪之初,我国曾制定了一份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预计至2049 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所有成年公民均可以达到科学素养标准。[6]可如今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6.20%,这一比例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显然是不相称的。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的大幅增长表明公民对科学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取科学信息成为科学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还频繁出现缺乏科学性甚至伪科学文章,这一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2.2 媒体从业者科学素养缺失表现

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科学性错误却频繁发生,不仅出现在科学新闻报道中,一般社会新闻报道中也频繁出现,直接反映了从业者的科学素养的普遍缺失以及科学新闻的发布机制存在问题。

反映在图书市场,科普读物的创作出版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国外引进多,国内原创相对较少;知识介绍多,精神传播少;少儿读物偏多,青年与成年人的读物较少。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报道和背后反映的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将媒体从业者科学素养的缺失表现为以下三类类型。

2.2.1 缺乏科学常识

科学常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缺乏科学常识的报道很容易导致一些基础性错误的发生。2017年5月,中央电视台关于可燃冰的报道里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如果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可让汽车连续行驶300千米的话,一次给汽车加入100升的可燃冰能让汽车连续行驶5万千米。而实际情况是,100升的天然气根本不能让汽车跑300千米,央视提到的天然气,实际上是指压缩天然气,而可燃冰释放的天然气则是标态天然气,姑且不谈可燃冰能否在常温下保持稳定,100升的天然气也不够支撑汽车行驶5万千米。。

2.2.2 缺乏科学态度

缺乏科学态度主要是由于传媒从业者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在处理态度上不够认真严肃,主要表现有对科学新闻的商业化、娱乐化处理。与此同时,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科学新闻和研究进展在大众视野中的曝光率不足。比如媒体对科学界的奖项的宣传情况,诺贝尔奖是公认的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每年诺奖名单公布的时候媒体都会大作宣传,但很少媒体会对同为国际性奖项的的邵逸夫奖作同样的宣传,成立于2002年的邵逸夫奖弥补了诺贝尔奖没有设立数学和天文学的奖项的缺陷,奖金金额也高于诺贝尔奖,但由于媒体宣传的不足,邵逸夫奖的知名度大不如诺贝尔奖。不用科学的态度宣传科学研究,不关注科学真正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归根结底是科学素养的缺失。

2.2.3 缺乏科学求证

缺乏科学求证是指在传播过程没有采用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去调查取证,导致信息失真,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层出不穷。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河南南阳的“水氢发动机”事件。2019年5月23日,河南南阳日报头版刊发一则消息——《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引发网友热议。其基本原理是:车内特殊的转换设置将水转换成为氢气,再输入氢燃料反应堆产生电能,驱动车载电机和引擎。水氢发动机的最大秘密是一种特殊催化剂,可以低成本地将水转化成氢气。报道一出,不少网友质疑该项目和技术的合理性。这种制氢技术在具体实践中并不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却被媒体工作者不加求证、夸大地进行宣传报道,类似的错误在媒体报道中时有发生。

2.3媒体和公民科学素养息息相关

媒体起到了信息制作、传递、发布、反馈,集信息源与信息加工和信息传输管道于一体的作用,所以媒体在公众获悉、了解、认识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判断等方面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7]当前,出版机构和媒体在社会上的主要功能除了监测环境、传播信息和传承文化以外,还有引导大众、为公民提供科学正确的信息、提升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职责。

 总的来说,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渠道有两个:一个是正规的教育;一个是非正规的教育渠道,大众传媒就属于非正规的教育渠道。[8]在实际中,科学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媒体传播,公民在完成正规教育之后也主要通过媒体获取科技信息。[9]将科学“翻译”给公众这一工作,在现代社会大量经由大众媒体的科学新闻报道来完成,可以说,大众媒体是持续影响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10]

技术的发展使媒体更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科学素养。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快速提升的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将在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让谣言的传播大大加速。在当前各类传播的谣言中,科学类谣言占比高达47%,很多似是而非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养生类谣言,尽管传播量很大,但仅有1.1%被辟谣。对此,出版传媒从业者必须要加快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担起科学传播的责任,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不仅是媒体从业者的职责,更是媒体从业者的使命所在。

3 出版、传媒从业者缺乏科学素养原因

从政府、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三个层面出发,出版、传媒从业者缺乏科学素养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3.1 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科学研究的和科学传播脱节,与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当前我国科普工作管理运行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资金投入不足是关键,我国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国家财政投入,根据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科普专项经费共计63.59亿元,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4.63元,比2014年减少0.05元,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出版传媒从业者缺乏科学素养,表现为对科学新闻不感兴趣、不重视科普工作,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是根本原因。

3.2 管理者观念发生变化

当前我国出版机构和科技媒体的发展仍然面临着盈利和社会认可两大方面的危机,而我国科学家对科学传播的热情相对较低,因此,传播科学信息的工作主要由大众媒体承担。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公民对科学的兴趣也在迅速上涨,但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普图书和科学新闻的传播状况并不理想,表现为科普图书种类偏少、质量偏低,科学报道的总量不断减少、科学专栏不断消失和科学新闻部门不断缩减。在大部分的出版传媒机构,文科背景出身的编辑和采编人员占多数,科学编辑和科技记者呈现结构性缺失。出版传媒机构对于新入职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涉及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范畴,此类短期业务培训未关注到如何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从后期培训来看,绝大多数媒体缺少应有的职业培训,自我学习是记者提升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11]科学素养的提升不被认为是出版和媒体工作的关键,没有得到管理者和从业者的重视,是媒体从业者缺乏科学素养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国大众媒体在重大科技成果发布过程中,没有形成和权威学术期刊的联动机制,缺乏同行评议和专业学术期刊成果背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成果发布的公信力。

3.3 专业教育的缺陷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专业领域之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已成为学术和应用研究的新方向,“专门化”的教学模式弊端也愈加凸显,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崇并已开展文理结合交叉学习的模式,但中国的教学模式仍以分科学习为主。[12]我国出版、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中很少涉及科学素养和应用层次的培养计划,出版、编辑、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以文科知识的学习为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版、传媒从业者的工作势必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科学类信息。高校教育的缺陷导致媒体从业者科学素养不高,不仅难以判别伪科学信息,也难以对科学信息作合理且通俗易懂的解释。

4 提高媒体从业者科学素养措施

从政府、媒体机构、从业者三个层面出发,我们提出了提高出版、传媒从业者科学素养的基地那建议和措施。

4.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科普工作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带动支持。公民的科学素养是我国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社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人才等资源方面的投入也直接促进我国媒体从业者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关注。除了直接投入以外,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加大宣传,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工作当中,加深社会对科普工作的认识,据统计,2016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款占全部经费筹集额的76.16%,比2015年增加了0.63%,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很早之前就规定,在科普项目中,政府资助额不超过总费用的50%。强调社会对科普事业的支持促使社会各界更深入地关注科普,了解科普,参与科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市场运作方式,保证国家财政对科普的支持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基金会和个人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参与科普。[13]

4.2 优化从业人员专业结构

有一定自然科学专业背景的编辑和记者是提高科学传播影响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力量,出版传媒机构管理者应在观念上做出改变,从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出发,正视科学资讯的作用,着重提高团队整体科学素养,不仅要重视科技采编人员的引进和培育,聘请理科背景的人员优化采编队伍的专业结构,还要加强对专业采编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科学知识的观念,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对科学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报道科学信息的业务能力。在不影响媒体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岗位职能调整和人事调动,让科学素养较高的人才负责科学方面报道,加大对科学信息的宣传力度。

实际上,一些科学类自媒体比如果壳网、中国消防、丁香医生、把科学带回家、中国科普博览等在科学传播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经营理念也有专业媒体的可学习之处。以果壳网为例,果壳网创办于2010年,团队目前的规模已发展到100多人,成员多为理工科背景,网站背后有庞大的科研工作者队伍提供智力支撑,院士级别的科学家以及各领域的基层科研人员会通过接受采访、审稿等方式提供支持。[14]果壳网的科普文章不仅专业严谨,也通俗易懂,让人看着有意思,看完有收获。 其创始人姬十三说过:“科学太重要了,必须让它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对重视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态度应该成为专业媒体管理者的共识。

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自媒体平台也在向传统出版领域延伸,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品牌优势,跨界图书出版。

4.3 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三部分。

科学知识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培养科学精神首先要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常识做有一定的了解,增加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把握科学主流,掌握科学知识不仅促进从业者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也有助于从业者对科学信息做深入的思考,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科学思维指了解科学信息的思路,包括怎么学习科学知识和怎么判别科学信息两个方面,科学的思维要求媒体从业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信息,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科学方法包括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形成对科学新闻的处理的规范,是媒体从业者业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方法首先要求媒体从业者始终要有质疑的态度,将客观真实作为工作首要原则,如今科学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真实性报道依然重要,[15]其次,对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科学信息进行处理时要深入调查、多向专家请教,对科学文献做报道时要多关注文献的同行评议、客观看待科学成就,最后,还要坚持稿件的三级审核制度,保证文章的质量。

5 结语

出版传媒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对从业者的科学素养要求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事关信息传播的准确表达和公信力,更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脱不开关系。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新形势下,出版传媒从业者应关注到公众对科学信息的需求,切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服务。

(本文作者张洁,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报刊编务总监、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副编审;梁燕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Murcott, T. H. L. &Williams, A. (2012). The Challenges for science journalism in the UK.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37(2): 152-160.

[2]陆晔,周睿鸣.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新技术时代的理念与实践原则[J]. 新闻记者,2015(05):4-11.

[3][12]朱永杰. 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研究[D], 湖南大学,2014年.

[4][6]娄小韵. 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06):94-95.

[5]吴麟. 我国科技记者的结构性缺失及对策[J]. 科学新闻,2016(10):30-32.

[7]孙波.媒体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关系的思考[J].

[8]陶贤都. 大众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J]. 社会科学家,2008(06):114-116.

[9]王大鹏. 对媒体与科学传播关系的反思[J]. 科技传播,2015,7(22):58-60.

[10]Metcalfe,J.&Gascoigne,T.(1995). Science journalism in Australia.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4:411-428.

[11]潘修雷. 媒体从业人员提升科学素养探究[J]. 科技传播,2017,9(08):79-80.

[12]黄巍巍. 独立学院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7):15-18.

[13]翁喜丹,陈晓君. 浅议科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7):11-12.

[14]唐芳.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敲开“坚果”,让科学流行起来[N].科技日报,2018-6-11(5).

[15]方宇宁. 大众媒体仍是科学信息的主传播渠道[J]. 世界科学,2013(09):4.    


作者:张洁、梁燕盈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