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举国抗击疫情,加速着社会运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革新,使数字出版工作者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分析了疫情形势下数字化生态对受众产生的新影响,进而从严格落实国家教学标准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深入实施“党建+X”工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数字出版人才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培养强化的策略与路径,为我国新时期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思路。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
The background, strategy and path of the reinforcement for public welfare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NCP
Zhu Jun,Zhang Wenzhong
【Abstract】 The nationwide fight against NCP has accelerated the digital innovation of social operation and lifestyle,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to digital publishing workers, and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welfare spirit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digital ecological new impacts on the audience under NCP, then from the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promot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 Building + X" working mode, etc.,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path of the reinforcement for public welfare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idea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CP,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 cultivation; public welfare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nse;
一、引言
2020年初起,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传统线下行业,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现代物流、办公自动化、大健康产业、网络服务等一些行业的新增需求迅速出现。尤其随着人们因为疫情期间在家里主动或被动地适应数字化生活,电商、资讯、短视频、游戏、线上教育、线上公共服务等领域出现井喷的势头。此次疫情加速着现有社会运行、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数字化革新,数字化、线上化的转型升级正全面渗透至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亦使从事数字化信息内容生产与运营的数字出版人才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为适应新技术环境下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要求, 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开设传播学(数字出版方向)专业,可看作国内数字出版专业的前身,2011年起,各地高校开始正式以数字出版专业招生。[1] 据新闻出版行指委所辖高校数据及网络公开数据统计,至2018年我国已有26所本、专科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为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继承弘扬韬奋精神,强化数字出版人才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新作为。
二、疫情形势下数字化生态对受众产生的新影响
疫情这一仗终将以人类的胜利而结束,生活会回归正常,但数字化生态不会因为疫情的结束而消散。经此一疫,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被全面转变,这些转变的背后是数字化对受众产生了新影响。而参照数字化生态的发展历史及规律来看,这些影响又从来都是不可逆转的。
2.1网络信息内容导向作用的强化
身处封闭的家中足不出户,除了部分电视频道外,传统媒体及各类线下传播渠道停摆,人们几乎一切信息均通过互联网获取。作为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重要主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在内的各新闻媒体以及各类自媒体,均通过当下主流数字媒介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与传播。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光认证的央视各栏目账号达15个之多,其中,仅“央视新闻”账号上的粉丝数量就超过6300万,并全天侯直播各类疫情报道;人民日报也有相关认证账号16个,其主账号“人民日报”的粉丝数达7400多万,每天发布十余条短视频信息,且每条信息点赞数少则20多万,多则过千万。
疫情期间出版业也呈现了大量优秀数字作品,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自2月9日起,阅文集团启动“我们的力量”征文大赛,面向旗下所有原创文学站点及网文写作者,征集充满里力量的平凡身影背后的战疫故事。共计有27800多名作者报名参赛,收到参赛作品32500多部,约11300部作品审核上线,提交的作品中既有《武汉我为你加油》、《武汉加油》、《在前线奋斗》等基于真人真实的现实题材作品,也有《急诊科的夜班故事》、《宅在家里的100天》等从不同视角勾勒特殊春节的都市小说。征文鼓励网络作家深入挖掘磨难中迸发出的精神力量,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以小见大、记录时代,说好中国故事,增强众志成城抗疫的决心与信心,致敬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
2.2商业与政务数字化的加速转型
在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压下,原先一些看似固若金汤的线下阵地也不得不“被逼”线上化尝试,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月13日恒大集团推出网上售房起,短短3天全国600多个恒大楼盘的网上认购量创下47500套的惊人数字,总价值约580亿元,万科、碧桂园、龙湖等知名房企也立刻跟进网上售房的营销行动。此外, “云蹦迪” 模式开启了夜生活娱乐的数字化,某知名夜店在抖音一晚直播累计在线人数超过120万人,收获打赏近200万元,原本提倡服务与食材的众多高端餐饮企业也陆续在各外卖平台上开设了服务,各类商务活动甚至上班工作都纷纷搬上了在线平台开展。
这场疫情也是对政府治理体系与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一次重要考核,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政府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科技支撑下实现的网格化管理、信息传播、交通管制、市场服务、救助指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广东省将各政府部门服务事项集成到“粤省事”小程序,在1月30日正式上线“疫情防控服务专区”上包括了实时疫情动态、疫情线索寻人、个人健康申报、发热门诊查询等12项防疫服务功能,到2月底,“粤省事”实名注册用户已超过3000万,日均访问量达到2000万次左右。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及重要交通枢纽的上海,通过公安大数据和“健康云”平台,筛查每一个出入上海的人员数据。同时,针对在沪所有人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出“随申码” 健康服务,助力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和社会防控。
2.3互联网受众的群体性扩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到4090万人,占比16.97%。随着疫情期间生活外出急剧减少,不难发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已远超上述比例,热衷于每天去菜市场的长辈们一起加入了线上生鲜抢购大军,而且他们也通过手机随时了解着各类疫情情况,这无疑将极大缩短先前有关研究预测提出 “2030年中国有1/4的老年人口成为网民,到21世纪中叶比例达到六成。”[2] 的发展进程。
同时,为实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在今年春季开学时都实行了网上教学,对必须“宅”在家里接受网络授课的数以亿计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教育学习使用体验经历。一款名为“钉钉”的应用软件因成为众多学校上课打卡工具而被强制下载使用后,甚至出现了“被小学生集体玩坏发视频求饶”的搞笑事件。
三、数字出版人才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培养强化的策略与路径
为推动经济回暖,全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已经启动,其中数字基础建设投资成为了重要的板块。新课题提出新要求,面对疫情带来的对经济社会全方位巨大影响及出现的数字化生态新现状,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强化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的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
3.1严格落实国家教学标准,准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019年12月,我国数字出版专业正式开设以来首部统一教学规范《高等职业学校数字出版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订完成,确立了当前我国数字出版毕业生的培养规格,并在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第一、二条即做了明确规定:“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体现了数字出版人才在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上的培养要求。
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方面,需要明确将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列入其中,并在对应的课程设置方面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进教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素质类课程列入理论教学课程,将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实践列入实践教学课程,并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相关专业讲座,在学分、学时、学期等教学安排上给予合理统筹,科学设计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把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培养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
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思政,应当与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从知名人物、事件、家国情怀等方面出发,把课程置于时代大势、行业发展、学校特色与背景中,根据课程特点渗透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内容应当善于发掘发掘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全方位体现挖掘我国历史发展与改革开放中、优秀案例中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的相关要素,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在数字出版作品中体现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实行“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训课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模式创新与实践”,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获得了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及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并成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及数字出版专业唯一的课程思政改革国家级奖项。
3.3深入实施“党建+X”工作模式,突现党建引领作用
培养数字出版人才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同样离不开党建引领。学校党委要将教工党支部活动与学校发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改革、科研服务、学生工作等同基层党组织常规工作结合起来,把加强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与开展党建活动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精品活动,拓宽“党建+”内涵,着力打造“党建+X”系列工程,形成党建+科学管理、党建+思政教育、党建+教学改革、党建+科研服务、党建+青年成才、党建+结对帮扶,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服务。
通过党建引领,使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在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的学习培养需要达到以下两个要求:第一,学习行为的持续深入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活动常态化,创建学习型组织,选择优秀教师或外聘优秀人才作为指导老师和讲师,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学赶比超”的氛围;第二,学习目标的引领示范性,要向包括邹韬奋先生在内的优秀出版人、向思想深刻的优秀出版作品进行学习,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弘扬公益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出版作品。
四、结语
数字出版是一门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仍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仍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同时,数字出版相关工作所依托的社会、技术环境在持续发生变化,不断向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面对疫情形势下数字出版工作出现的新趋势、新要求,数字出版工作者需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以受众利益为中心、坚持求真务实的韬奋精神,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本文作者朱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1] 朱军、张文忠. 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编辑学刊,2020,(1):25-30.
[2] 翟振武、陈佳鞠、李龙.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新特点及相应养老政策[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7-35.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