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67.李凡伟:新时代出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

作者:李凡伟   2020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当下,我国图书出版系统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指导思想,坚持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迅速调整出版策略,深化出版改革,力图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人民齐心抗疫,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版业及其工作者表现出了应有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那么,新时代,出版业和出版人应该有怎样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呢?

一、新形势下,出版业为什么要有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

1.我国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的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中蕴含,我国的出版工作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党的重要意识形态阵地,关系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名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尤其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理想信仰、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因此,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传播和积累一切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是我们出版的必然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我们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

我们国家的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出优秀作品、服务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充分利用出版的传承、教育功能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就体现出出版工作应当具有不以赚取资本为目的公益精神和推动民族文化建设的社会担当。

2.我国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是中国特色出版的历史传承

从我国出版的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出版与生俱来具有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创办书局,编报纸、印图书、搞宣传、助教育,都不为掠夺资本、抢占市场,都寄托着自己的文化理想。他们希望以出版达到“开启民智,传承文化”的目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图书出版一直作为垦荒的先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一代一代出版人传承了这种精神和担当,例如现代出版业的杰出代表人物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等都具有强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3.我国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本世纪初启动出版体制改革以来,出版社体制已经全面完成了事改企,逐步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培育了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传媒出版集团、安徽时代出版传媒等一批大型出版集团,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加。但是同时也毋庸置疑,转改企以来,资本的逐利性迫使部分出版社以利润作为首要目标,开始出现偏离。个别出版单位、出版人,忘记了初心,淡化了文化价值取向,忽略了社会效益的追求,过分追逐资本、迎合市场,导致大量低俗、劣质的出版物盛行,忽视了出版的引导、教育功能。同时受到资本、权利和技术的多重挤压,出版业愈来愈功利化和泡沫化。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开始泛滥,波及到出版行业。电子阅读的变相的“快餐文化”“跟风出版”“重复出版”之风盛糜,严重遏制了传统出版业的文化创新功能。资源严重匮乏,资源严重浪费,出版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功能难以发挥,出版人难辞其咎。

一般来说,图书要远比新闻消息更具有深厚内涵,优质的出版往往来自作者和出版者长期的思想文化积淀。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决定着出版的品质。出版人应该守土尽责,不忘初心,不断积累文化,关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的文化精神,可以通过新兴技术为媒介,把更多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从而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这才是出版业、出版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的贡献,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二、新形势下,出版业应该有什么样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

1.出版业的责任与担当,是一种责任、文化自觉

文化的自觉,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责任的主动担当。

出版业的文化自觉,首先要做到自觉认识出版的历史使命。出版是人类传播知识、传播思想、积累文明的重要媒介,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新形式下,出版更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多层次需求,引领社会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其次,自觉承担文化创新责任。出版人除了要担负起传统文化的保存、整理、批判、传播之外,更要对传统文化改造、创新,使其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生命,并从中继续发扬光大。再者,对外来文化,要能够鉴别、选择、消化、创新。出版要立足民族需要,放眼未来,及时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消化中为我所用,丰富我们的精神食粮。

2.出版业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为对公众的公益和担当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整个社会秩序。通过融媒体出版,我们阅读了很多前线的英雄事迹,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了解疫情预防知识,也有些令人恐慌的假消息……但是很快我们发现,整个出版行业几乎全部行动了起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文读书声”免费提供了很多经典名著有神读物;《三联生活周刊》电子版发布了一篇篇抗疫的硬核文章;人民卫生出版社及时的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作者在疫情期间充当志愿者时,在防护亭第一时间看到了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出版且免费发放的疫情防护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第一时间免费在网站发布了旗下的中小学教材,助力停课不停学。还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全国高三学子免费赠送原创试卷,还将疫情防控知识汇编进教材教辅和大众读物;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及时出版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挂图助力复工复课前的准备;长江少儿出版社尽管身处抗疫核心区,员工们各自困守家中,却没有停止出版的步伐,在武汉“封城”后几天时间里,就出版了科普绘本《孩子别怕:儿科专家讲病毒故事》,十几天时间里又推出了故事图画书《等爸爸回家》……这些例子举不胜举。短短时间里,出版的力量显现出来,人们不再盲信,人民不再恐慌,齐心协力,统一行动,打起精神,控制了疫情,短短数月后陆续复工复产。

出版业正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积极传播公序良俗、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公益的精神、多样的手段,引导人民。因为出版有担当,人民才信任出版。疫情期间人民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即提升自身修养,又控制了疫情。出版人及时助力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

3.出版业的责任与担当,还体现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它不仅沉积这一个民族过去全部的文明,还为这个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蕴藏基因。故而捍卫其主权和独立性,对国家的发展举足轻重。

然而随着出版的市场化、全球化、资本化传统的出版产业正在被逐渐渗透和肢解。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的边界限制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个体通过大众传媒监管弱、时效快等特点,在博客、微博、头条和微信等舆论传播界掀起一个接一个危机。尤其在疫情期间,抹黑中国的事件屡屡发生,导致主流舆论受到攻击、挑战。敌对势力通过各种出版物加紧对我国渗透,严重威胁了我国的文化安全。新形势下,对于出版来讲,正本清源,加强政治意识教育,提升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三、新形势下,出版业如何践行出版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

作为出版管理者应该如何践行出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

1.要加强出版制度管理,保护国家文化安全

制定出版长远有效的宏观管理政策,调整、优化出版产业布局,发挥市场在出版中的基础性作用,严格出版的监管机制。通过宏观的政策,引导出版进入更加良性的轨道上来。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查机制、行业准入和退出制度、新媒体监管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等。出版只有进入良态,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有更加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出版弘扬了主旋律,讴歌了时代精神,传播了开明思潮,巩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故而才能有效抵制西方腐朽的文化侵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

2.提高出版创新能力,加强公众文化服务意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是文化无法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出版工作应该矢志不渝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高创新的能力,强化出版为公众服务的意识,拒绝粗制滥造、重复出版,努力开发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意志、群众喜闻乐见、技术支持丰富多彩的精品佳作,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倡导全民阅读,开创农家书屋,组织各种“读书节”“读书会”,紧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出版优秀文化图书等等;像樊锦诗先生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娓娓道来走过的路,以平常的心,做伟大的事,激励后来人,引发社会的共鸣,都是出版创新的结果。

作为一线出版人,应该如何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

1.时刻牢记出版的导向,树立积极向上的出版理念

对于一线出版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导向,关键在“选择”和“把关”上。“选择”就是对选题的筛选和量的把握。通过对作品进行筛选、鉴别,明确出什么,不出什么,多出什么,少出什么。“把关”就是对党和国家、人民负责的态度,严把图书质量关。出版者要时刻牢记出版宗旨,坚持“二为”方针,多出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

2.胸怀出版远大理想,树立高远文化追求

曾经有人说过,出版人的品性决定了其出版作品的品质。诚然,出版者必须具有高远的理想,高尚的追求,卓越的文化情怀,才能甄选出优秀的作品,引导社会健康思潮,启迪民众。这样的理想与追求,体现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就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从书稿内容质量、出版效果、社会反响等方面全面评判出版物优劣,多出反应人民群众伟大奋斗的作品,多出反应先进感人典型的作品,坚决抵制庸俗化的文章。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全面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封闭必然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近代史深刻的教育着我们。以海乃百川的胸怀,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为我所用。不固步自封,但也不妄自菲薄,把别人优秀成果的“引进来”,也让自我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新时代,出版物在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仍无可替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既来自于传承,更需要建设。抓好外向型选题,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的培养在我国任重道远。只有继承、发扬出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文化担当,做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出版任务,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国精神、实现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担当,全面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更好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李凡伟,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辑)


作者:李凡伟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