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出版人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人民是出版人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作品的应有之义,也是出版人进行出版活动时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担当:根植关切现实的情怀
回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著名的出版人都有着深厚的出版情怀。张元济先生在20世纪之初组织编写新式教科书,组织出版大量外国学术和文学译本,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邹韬奋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主持出版了大量爱国进步书刊;陆费逵先生提倡“教科书革命”,他说,“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这些优秀的出版前辈们立足出版工作实际,扎根国家、民族和人民,以使命感铸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出版人,也应始终葆有关切国家、社会、人民的情怀。出版活动不仅是工作责任和追求经济效益,更是精神追求和实现社会效益。
一是出版人要将出版活动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中,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指出《辞海》和《大辞海》全面反映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系统展现了中华文明丰硕成就,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不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也离不开出版人的参与。出版人要结合国情、世情,策划挖掘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选题,出版精品和传世力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当今疫情之下,出版人要积极策划疫情相关选题,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同疫情开展殊死较量、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重要成果的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二是出版人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现实热点。一方面,对于重大历史节点,出版人要提前谋划相关选题,加强宣传力度。总体来看,2019年主题出版成果显著,各出版社主题出版类图书选题重点围绕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一带一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几个热点主题出版了很多精品力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要关注现实的热点问题。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连串“虎贪”“蝇贪”落网,反腐败成为“新常态”,一些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优秀反腐败题材图书应运而生,展现了国家大力反腐的成就。
三是面对疫情,出版人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直以来,出版单位积极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服务,从未因经济效益方面的顾虑而停下脚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出版人采用不同公益形式,勇担责任,既有捐款、捐物资,又利用自身影响力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渠道。2020年1月29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发出“你呼我应,全国晚报同帮湖北武汉人”倡议,号召全国城市晚报积极作为,开通热线等助力救援通道,为滞留各地、需要帮助的武汉人提供帮助。2月5日,人民日报全媒体行动为民众开启新型肺炎求助通道,半个月内官微累计转发量已达一千四百万。
作为:提升积极付诸行动的能力
出版人出版的作品种类、形式、体裁不同,但是其核心是一致的,即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服务。疫情背景下,出版人用积极的作为、极强的行动力彰显了使命担当和人文关怀,也展现了出版行业的巨大韧性和无限潜力。
一是快速及时出版人民最急需的作品。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爆发速度快,传染能力强,对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恐慌。这时,出版人担负起向大众进行疾病科普、预防感染、使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进行自我防控的责任,一系列疫情防控图书、有声读物、视频作品等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于疫情爆发初期应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一书的编撰工作,仅用一周时间,这本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团队编写的科普图书便实现了纸数同步出版发行,并免费发行电子版本。中国方正出版社迅速行动,为配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做好抗疫监督执纪执法工作,策划出版《疫情防控纪法监督保障手册》;反映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传递抗疫战士真情大爱,策划出版《抗疫家书》。两书的电子版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方正图书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公开发布,供广大读者免费下载阅读。江西省出版集团免费向社会提供430余种优质融合出版产品。
二是奔赴现场,打响一场属于出版人的抗疫战斗。当这场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全国各方积极行动,为抗击疫情献出一份力。出版人在这场战斗中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各出版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密切跟进疫情最新情况,快速策划专项选题,集中调配优质出版资源,其背后是无数出版人的付出和努力。例如,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如今的疫情,是无数出版人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深入疫情中心,用文字、照片和视频为全国人民带来最真实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出版显示了它的优势,比传统的出版活动效率更高、传播更迅速、覆盖更广泛,为大众带来最及时的信息。如,《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电子刊物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发出采写自武汉的详实文章,使得全国人民及时了解到处于疫情中心武汉的具体情况,起到广泛传播疫情第一手资料、展现疫情最真实的情况、呼吁民众加强个人防控意识、抚平民众焦虑的重要作用。
三是守望相助,和全球民众一起共同抗疫。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是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疫情这个共同的敌人面前,中国出版人也有着极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通过向海外输出版权和译成多语种图书,为全球的疫情防控献上自己的一份力。五洲传播出版社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紧急推出英、意、日、韩、法、西、波斯共7个文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手册(英文版)》供公众免费阅读;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疫苗百年纪实》《最美逆行者》《战“疫”日记》三本作品已签订英文版权输出协议。这些科普类、纪实类中国战疫图书输出国外,可以帮助全球读者了解中国经验、借鉴中国方案。
创新:塑造引领出版变革的思维
近年来,互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产业造成了很大冲击,出版业面临转型升级难题,这次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这个过程。出版活动对于文化传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在危机中用思变和创新来引领出版产业的变革,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完成文化传播使命是出版人的担当之一。这就要求出版人必须直面传统出版的短板和不足,传统出版业注重的编审校对、排版印刷质量不再是明显优势,如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成为出版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疫情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逼迫”出版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传统出版活动处于停滞状态的情况下如何用新的方式满足大众读者的紧迫需求。广东科技出版社与喜马拉雅FM听书平台合作推出有声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适应了读者防控疫情居家隔离的需要,一周的点击量便超过了2000万;人民教育出版社及时免费提供人教版中、小学教材电子版及相关资源,实现了“课前到书”;全国停课的形势下,线上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帮助学生们实现了线上开学。在新形势下,出版产业和融媒体发展是大趋势,出版人需要及时转变思维,更新知识和理念,运用融媒体出版手段挖掘新的出版形式、媒介和内容,进行广泛尝试和深入探索。
近些年,大数据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疫情爆发以来,大数据分析为研判疫情态势和部署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同样,出版人也要在出版活动中利用好大数据的优势。
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精准策划选题。疫情之下,汹涌而来的还有大众的集体恐慌焦虑情绪。各种信息广泛传播,一些社会事件迅速引发关注,发酵为热点舆情事件。出版人可以筛选出大众关注度高的话题、事件、人物作为选题,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选题策划。例如,疫情发生后,一批关于钟南山的图书出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位人民卫士工作和生活的途径。当前,有很多数据平台可以为出版人选题策划提供参考和帮助,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
另一方面,出版作品要有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出版作品如何借助大数据正确引导舆论,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出版人要在出版活动中为国家和人民分忧,通过出版活动,加强舆情引导。疫情下,出版人最重要的落脚点是把有价值的出版内容传播出去,或能帮助大众获取急需的知识和真实信息,或能启发大众采取行动,或能抚慰社会焦虑情绪。
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是出版人永恒的课题。正如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提出的“书人优者,为国为民”。无论何时,出版人都必须将出版活动与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必须关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版人要将社会责任与产业的升级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望者。
(本文作者张晓双,中国方正出版社图书策划部编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