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先驱,邹韬奋先生在其毕生的编辑生涯中,展现出了极强的社会担当意识:深切的家国情怀;紧扣时代主题,回应社会关切;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当今的新闻出版业正经历重大变革,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重新学习韬奋先生的出版思想与社会奉献精神,对促进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升和业务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做到坚定政治方向,做好出版导向;弘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坚持业务创新;坚持高质量精品化出版。
关键词:社会担当意识,出版思想,编辑
韬奋先生的编辑出版思想和毕生出版职业实践,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他生逢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毕生追求进步,在创办多种报纸、杂志以救社会、启迪大众的艰辛历程中,展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意识以及为了广大劳苦大众时刻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公益精神。
一、韬奋先生的新闻出版思想与实践
回顾韬奋先生的职业生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他所展现出来的社会担当意识和公益精神。
1.深切的家国情怀
邹韬奋生于乱世而不断奋斗,在他追求进步的历程中,即使身处重重危难之中,他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仍有着及其深刻的一面,他曾说:“有人说现在的国家不过是资本家军阀官僚土豪劣绅压迫劳苦民众的武器,这样的国家有何可爱,但我却以为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应努力把国家从少数压迫阶级手中夺回来还给全国民众,使国家为全国民众的生存而存在,非为压迫阶级的生存而存在,这样一来,国家便从无可爱而变为可爱”[1]
他的爱国爱民族情怀既深刻而饱含深情,又不断付诸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有着极其高远的立意。1932年在《生活日报》的筹备过程中,针对办报的计划设想,他曾表示“倘此计划果能实现,同人愿以纯洁的意志,沉着的毅力,热烈的精神,刻苦的奋斗,为中国产生一个为民族振兴及民众福利而努力的舆论机关。”[2]“为中国产生一个为民族振兴及民众福利而努力的舆论机关”展现出他作为一名出版家至高无上的职业追求。
身处苦难之中而不断进步,引导大众、改造社会,都是韬奋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展现,也是他不断奋进向前的不竭动力之源。
2.紧扣时代主题,回应社会关切
在韬奋先生的办报办刊历程中,能始终紧扣时代主题,抓住社会脉动,用时代的最强音回应大众关切。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之初,他艰苦创业,不断拼搏。在度过了经费缺乏、举步维艰的初创期之后,韬奋先通过言论引导社会,改造社会的想法得以彰显。“本刊期以生动的文字,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这一时期,《生活》周刊开始系统介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尤以“民生主义”为介绍之重点,同时还大量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盛赞他不怕失败、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抗战初期,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从之前的关注民生与谋求改造社会,逐步转变为积极抗日宣传的阵地。济南惨案发生后,他在文章中表示“全国国民从今日起必须要下一个决心,于中国统一后,用十年功夫,积极为对日宣战的准备”“我们中国要有翻身的日子,非和他打一仗不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生活》周刊以满腔的义愤和激情发表大量的鼓吹抗日救亡,痛诋妥协退让的言论并积极探讨对日政策和策略,极大地启发了民众的觉悟。他先后发表了痛斥“不抵抗主义”,力主“应战”,唤起民众抗日意识,批判国际联盟虚假作为的一系列文章;积极报道了黑龙江马占山将军的抗日事迹和淞沪会战,并充分利用其社会影响和舆论力量积极筹款,奔走劳军。因为《生活》周刊“是与当前时代最进步的运动——救亡运动——联结在一起的。”
在寻求民族出路,寻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韬奋先生和《生活》周刊各位同仁积极探索,发表了《革命的人生观》《阶级是什么》《什么是革命》《资本主义解剖》等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还发表了许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分析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文章。为在一片黑暗中寻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思想指引。如韬奋先生所讲 “这个代表时代性的刊物,它的内容和当前时代的进步主潮息息相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全面抗战爆发后,韬奋先生先后创办多份报刊,积极宣传抗日,批判国民党当局的各项反动政策,动员各方抗战力量,为民族解放做出不懈贡献,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迫害、被捕和流亡。
在韬奋先生短暂而闪耀的新闻出版生涯中,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从《生活》《新生》《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日报》《生活日报周刊》《抗战》《全民抗战》……他都始终紧扣社会主题,聚焦劳苦大众的生活,聚焦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3.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纵观韬奋先生所投身的各种报刊,无不以服务大众,办“人民的报纸”为其基本定位。“不是大老板出钱的报纸,也不是有党派背景的报纸。要做到真正的民治、民有、民享。”“言论要完全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文字力求大众化,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文字,尽可能使用口语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写作,使社会上的各个人群都能看懂。他真正是在为大众而写作,为大众办报办刊。
除去对报刊的基本定位和办报方针上的“读者至上”思想之外,韬奋先生一生的新闻出版经历都自始至终追求言论思想的自由,为大众发声。韬奋先生曾自述“我生平并无任何野心,我不想做资本家,不想做大官,更不想做报界大王。我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3]这既是对特殊时期政府当局的反抗与斗争,也是韬奋先生为大众服务精神的具体表现——为大众写新闻,为大众揭示社会真相,为大众发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使他敢讲真话,敢于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先生职业出版人的风骨与担当,为民众所敬仰。
二、韬奋先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与当代编辑的素养提升
今天我们回顾、学习韬奋先生的事迹和精神,既要学习他职业出版人的实践和业务创新,更要学习他为大众、为社会、为民族的服务与担当精神。
1.社会担当意识是编辑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
社会担当意识是任何公民和组织必须具备的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是现代社会每个参与者的社会性与公民性的集中表现。编辑作为社会信息和舆论生产的参与者,必须具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导向意识。这也是公民的社会担当意识在编辑职业上的投射与更高要求。一书一报一刊都不是个人和利益集团的工具,更不能追逐个人私利,必须从服务大众、对社会负责的角度来评价内容、选择内容,服务于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
在韬奋先生办报办刊的历程中,为避免刊物(报纸)为军阀、资本、反动党派或利益集团所左右,曾创造性地采用公开募股、社会化办刊的方式来筹建新刊。我们当代编辑践行社会担当意识,就是要以良好的政治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做好各种内容的甄别与选择,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当好“把关人”。
2.社会担当意识是编辑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思想意识层面看,社会担当意识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与导向意识;从具体的业务层面看,社会担当意识要求编辑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做好为社会大众的内容服务。文化产品要形成最大化的传播,必须反映社会关切,以高质量的内容满足社会需求。这必然要求编辑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具备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以发现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内容质量的要求高于一切,公众利益高于一切,唯有社会大众的利益而无其他任何私利。编辑要敢于发现、引导、满足一切正当的内容需求,而不为其他利益所诱惑,这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种媒介形态的编辑,要结合自身的媒介特性和定位,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做好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供给,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在编辑工作中践行韬奋精神
学习韬奋先生的社会担当和公益精神,在当前内容生产形式多样化,媒介融合趋势加速发展,社会效益考核和经济效益考核压力增大,编辑面对多重诱惑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编辑必须把社会担当精神作为终身的职业追求,切实践行。
1.坚定政治方向,做好出版导向
这也是当下出版业社会效益考核的必然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任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传承文明、传播知识、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优秀出版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政治问题无小事,编辑要在日常工作中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鉴别力,不放过一丝嫌疑,以扎实,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服务社会。
2.弘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重,这也是一切编辑出版工作的现实出发点。从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项目论证、内容生产组织、内容发布、内容反馈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读者需求这一最高标准。在目前互联网化的内容生产与发布模式下,为读者服务就是为用户服务,要求编辑具备良好的用户意识——读者不再是在市场的另一端等待内容供给的无声群体——用户有着对内容的主动需求,有良好的互动反馈意识,能“用脚投票”做有意识的选择。编辑要以高质量的内容满足用户需求,重视用户体验:重视用户获得内容的过程、重视用户对内容的感受、重视用户对内容的反馈。另外,编辑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所有媒介形态(报纸、期刊、图书、音视频内容、网络信息)的编辑,既是内容的生产者,更是提供内容产品的服务者;我们所从事的既是内容生产行业,更是内容服务行业。这样一个基本定位的改变,就要求编辑强化服务意识,以内容服务者的定位做好内容生产、发布、反馈等一系列工作。
3.坚持业务创新
在内容生产产能过剩,高质量内容供给不足的矛盾和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创新无疑是解决当前出版业困局的有效方式。学习韬奋先生的职业经历,尤其在其职业初期,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在编辑业务方面卓有成效的创新。对期刊栏目的创新:开设读者信箱,创设“小言论”栏目、开辟连载和特刊模式、语言文字的通俗化与图文并茂的版式编排;完善组稿机制:拓展稿件来源、设立编委会;创新报社经营管理机制。[4]这一切使得《生活》周刊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最高发行量超过15万份,创造了当时的发行纪录。为当代编辑创造了极佳的学习案例。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编辑的创新主要是选题创新和数字化出版创新两个方面。选题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基础,选题创新对推动内容生产、弘扬优秀文化有重要意义。数字化出版创新则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做好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必由之路,探索新的内容生产、发送和盈利模式的“蓝海”,具有重要意义。
4.坚持高质量精品化出版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内容产品也不例外。做好高质量的精品出版,要从选题质量和内容质量两方面下功夫。选题质量是内容产品质量的先天保障,要以为社会服务的心态,切实发现社会需求,进行生产。摒弃“短平快”“人云亦云”“跟风出版”“炒作出版”的心态,下苦功夫进行市场调研才能真正提高选题质量。提高内容质量在目前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网络新闻、图书等内容质量令人堪忧,文字编校质量不合格,内容低俗、违反科学,言论导向错误等问题屡见不鲜。当前供给侧改革也要求出版行业能切实做到高质量精品化出版,提高内容产品的供给质量。
韬奋先生对内容质量就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在审稿时,经常是反复核对,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而在校稿时,常常是校对一遍又一遍,一篇样稿起码要看三次。他想让每篇文章没有一个错字,即使做不到,也要“以此为鸪”,力争错字极少。[5]这种对稿件质量严格要求的精神,值得当代编辑学习传承。
韬奋先生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开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崭新篇章,其为大众服务、追求进步、不断创新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担当与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本文作者白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助理、编辑部主任)
参考文献
[1]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
[2]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4-35.
[3]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79.
[4] 刘火雄.邹韬奋与中国现代出版转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38-63.
[5] 吕满文.家国情怀:邹韬奋的报刊编辑思想[J].中国编辑,2019(11),93.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