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53.曾思洁:寻求跨界合作——出版业在乡村践行公益的路径探索

作者:曾思洁   2020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益是一个起点,为需要帮助的人开启新的生活。

公益也是一个终点,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最终目标。

初心·践行公益的使命

践行公益,不是对出版业的要求,而是一个出版业对社会担当的领悟。大环境背景下,文化复兴这艘巨轮,承载着出版、传媒、影视等林林种种的产业命运,要集大成之力,让这艘巨轮运得更快,行得更远,光靠运转自己那一颗齿轮是不够的。没有众人拾柴的火焰不能燃得兴旺,践行公益,就是为这艘巨轮能够破浪前行。

公益是使命,出版业的使命旨在从精神文化上影响不同的人群,帮助基础教育得以普及,科学技术得以施展,民俗传统得以传承。

出版业与公益发展相辅相成,出版业为公益发挥作用时,无形中为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同区域的信息交互带来了潜移默化地转变,这一系列的变化也成就了出版业的发展与转型。

局面·单打独斗的瓶颈

出版业对公益的领悟,长久以来停留在阅读与发行上。但随着物质需求的改变,出版业的公益仅靠“让多少人有书可读”,不足以将公益行为完全转化为公益成效。

譬如为乡村捐一套书、一支笔、一盏灯,能解乡村百姓理论知识的学习困难,但这无异于是给了试题的答案,没有解题的思路。在书中学到的理论,在乡村环境中难以付诸实践。

随着无人机快递、无人机勘测、无人机搜寻、无人机植保等应用的落地,社会效率快速提升,信息传播途径增速裂变,大数据更新迭代,人们的生活大幅优化,已经让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转变。仅从教会乡村百姓上网、种地、畜牧养殖已经不足以填补乡村与城市的落差。这种落差,不仅仅是源自于物质条件的匮乏,也根植于乡村百姓固有的陈旧思想。

当然,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落差,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百姓,就连城市中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都尚未能“接轨”,无法从固有的思想认知里跳脱出来,才导致与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物质环境脱轨脱节。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是守衡与发展之间的一道鸿沟;这道鸿沟,也是出版业与践行公益的一道鸿沟。

但要让更多人转变思维,突破陈旧思想的屏障,仅凭出版业一己之力,难以跨越这道鸿沟。

传统图书传播渠道窄、范围有限、时效长、信息量单一、受众体量也小,对某些客观因素例如读者生活中的阅读时间、阅读空间、阅读环境、阅读生态、阅读理解能力等等都有要求,这就导致图书无法将书中宝贵的信息准确地投放给读者。而新兴的媒体业态又对物质条件有相当一定的要求。例如有声书,需要电子设备,图书转化为的影视、游戏、戏曲等又对播放环境有要求。为此,想要单打独斗开启公益行动的快速通道,有相当大的难度。

探路·跨界合作的碰撞

寻求跨界合作,是一条有价值、可探索的路径。

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大胆创造,提出设想,必不惧被否认。事实上,能让我们可以借鉴的跨界合作的例子不胜枚举,2013年8月,北京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此后,“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线产品,一改旅游纪念品老式“复制、粘贴”的状态,使600岁的故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这即是跨界合作的成功典范。

无独有偶,新华字典与羽西跨界联名推出“解心帽”,四个颜色的帽子上分别设置了“憨”、“怼”、“犟”、“怂”四个汉字刺绣,将针织帽檐整个放下,把字的下半部分“心”字隐藏,便变成了“敢”、“对”、“强”、“从”。这是一次高级的汉字游戏,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给出了“国潮”新的定义,并借此希望打破外界对年轻人的偏见,争取了品牌知名度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就连《人民日报》也和李宁跨界联名,推出了“报款”设计服饰,将报纸版面、媒体行业元素、复古照片印刷到服饰上,融入不同元素的服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这一次合作,在提升文化自信,致敬新闻服务行业的同时,也为国潮品牌成长开启了一扇大门。

显而易见,成功的跨界合作能带来巨大的优势与转机。跨界的碰撞与合作,已经成为强强联合,共谋出路的一颗启明星。将跨界合作的运用到出版业践行公益的道路中,能让这一艘践行公益的巨轮跟随星光踏浪前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跨界合作是将不同领域、不同受众人群、不同资源重新排列组合。而恰好出版业是一个拥有可变与转换潜力的行业。出版行业,是精神文化复制的领域,而出版发行,不一定停留在纸质、电子书、有声书的阶段。

出版业可以与乡村旅游业跨界合作。利用出版业的信息数据库与乡村旅游业的自然资源,结合两者的受众群体。

一方面出版业强大的信息数据资源,海量的原创稿件,丰富的作者团队,在选题策划上有丰富的经验。但出版业有自己的短板,信息体量虽大,但传播渠道单一,作者团推虽广,但每位作者的读者群体又有限。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靓丽的自然风情,民俗风情,乡村的田园牧歌生活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乡村旅游的短板则是景区名气小缺少品牌打造,景点小而分散,游玩项目单一,人工景点存在雷同的情况。

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互借力与配合,让彼此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借助图书的描述,在乡村开发相关景点,譬如《三峡日志》作者笔下的“荒古自然与血性人文的结合”、“汉地的华丽高贵处”,随着这些琐事的继续,描绘重现三峡的生活气息。可以通过演绎戏曲、戏剧、真人实景的扮演体验、策划解密式的寻迹项目等等,回顾三峡人们如何照常生活、如何告别故土、如何迁往高地、如何远走异乡的过程,达到吸引游客,铭记历史的效果。

这种图书还有许多,除了依照书中情节打造景区特色、传统美食,还可以根据书中所描述的风俗带来更细腻的乡村旅游体验感与互动感。如《后藏风物》《地道风物·广西》《福建土楼》等一系列书中,蕴含的民俗、土味、道教、禅宗、风水、村落等中国元素,已然可以勾连起一条绝佳的文化旅游线路。

跳出“把书送到乡村百姓手中”的圈子,试着“把乡村的书送到城里人手中”,让一个人“读一本书,有到一个地方去的冲动”,使城市的资源向乡村倾斜,而乡村更有吸引力,促进更多人到乡村中去旅游。发挥此类图书的公益价值,既避免了乡村旅游中景点雷同的问题,又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层次。也可以将景点故事策划成选题出版出来,打造景区品牌名片,景区内宣传图书内容,图书出版也为景区做宣传,双向增强影响力与知名度。同时也为乡村百姓就地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出版业也可以考虑与服装行业、日化行业、体育行业等合作,不同的领域受众面均有不同,在打开读者群体的同时将信息更准确地传递出去。在践行公益的同时也能集不同行业的优势和资源于一体,强化公益效果。

通过跨界合作践行公益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乡村百姓的思维方式带来冲击与改变。乡村百姓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对生产、生活、农产品销售等等行为的固有思维认知。将跨界合作而来的衍生产品送到他们手中,能够带来感光上的冲击,打破固有思维限定,从“是这样”到“竟然还可以这样”的转变。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转变,让他们也切身实际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变化带来的便利。

无论是与何种行业寻求跨界合作,最重要的目的即在于运用多方面的资源打开公益的思路,从思想上改变了乡村,才是真正地改变了乡村。

“雄心不与岁月老,激情常伴事业新。”出版业虽已位列传统行业的队伍,但阅读不会止步,出版业的公益也永远不会停止脚步,阅读与公益,都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

(本文作者曾思洁,重庆出版集团总编室职工)


作者:曾思洁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