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之际纸和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到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再到明清时代民间刻书业的兴盛,再而近现代出版机构的繁荣,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传承,源远流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以来的70余年里,我国的出版业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经历了规模、品种、数量、品质的跨越式增长,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良好局面,我国也正逐步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而其间,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与载体,出版产业的发展进步不仅见证着中华文化走向自信自强的时光,同时还关系到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而出版产业始终对公益精神的不懈坚守、对社会担当意识的持续强化,进而确保社会效益的首位度,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都是最重要的保证。
一、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出版业也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这一时期,出版业从传统出版逐步转型为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出版,在增长形式上也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调整,理念上亦由生产制造型向知识服务型升级。考验与机遇并存,如何确保出版产业稳健发展,愈发显现出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
(一)出版业的文化传承
在先秦儒家典籍《易》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可见,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先辈“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清晰。文化便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基、灵魂,更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而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永续不坠,更不断滋养、丰盈着我们这个民族,业已成为我们民族发展、前进最厚重的依靠与优势。自先秦而两汉而唐宋元明清,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皇皇巨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存续的符号,更是前人“以文教化”的记录。流淌其间的便有数不清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先秦《诗三百》的“诗以言志”、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乃至唐人韩愈、柳宗元“文以明道”、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呼吁,诸般历代先哲、文人富于社会使命感的抒发,便也是出版业于斯的滥觞。
至于近现代,中国出版业之于新文化、现代文明的兴起,之于中国社会公益精神的坚守与社会担当意识的凝聚功不可没。于此,创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与创办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无疑是开时代之先声,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出版机构。在清末民初乱云飞渡的年代,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中华书局喊出“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们木铎启路,聘请知名学者大力编印新式教科书,行销海内外。这些教科书不仅包括传统学术思想,还介绍西方的现代科学内容,成为普及现代教育、传播现代文化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诸般传承,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出版业对公益精神的坚守和社会担当意识的凝聚,我们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矣。
(二)对出版业的时代要求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出版工作,早在革命年代就充分利用出版工作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提高民众的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党领导下的出版业在特殊年代以开天辟地般的勇气承载起光荣的社会担当,胸怀天下、启迪民智。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赋予出版业新的使命与任务。2009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有关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必须充分认识新闻出版工作的核心诉求,坚定落实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最高要求,最大化的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必须以“始终以社会效益为目标,最大化的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评价标准,并且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评价权重应占50%以上,强调越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因此,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化出版业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意识,不仅是时代的召唤,还是党和国家对出版企业的明确要求,更是出版业发展的基本底线,也是推动出版业事业协调发展的基本准绳。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出版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激发出版市场活力。
二、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
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首先要能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实现复兴伟业和成就伟大梦想的精神力量。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只有把握好了方向,才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2020年的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让全人类面临了一次巨大危机,病毒笼罩山河,百业静肃。而全国数百家科技、教育、人文、少儿等等不同类型的出版单位,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迅速行动、发挥优势,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展现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抗疫理念,科学普及疫情相关医学知识,免费开放数字教学资源,讴歌全国人民特别是湖北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抗疫精神。
出版业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之际,从行业出发,积极担当起了抗疫出版的社会责任。
(二)传承工匠精神、出精品佳作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而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新市场环境下,出版业的工匠精神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许多出版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降低出版要求,漠视了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出版了一批低质、低水平、有害的图书,不仅编校质量不过硬,图书内容也不尽人意, 甚至还有低俗内容出现,大大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质量和身心健康,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更遑论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然后,工匠精神并不是喊口号,不能只靠精神感召,其关键在于在出版业中构建一个能够孕育、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科学机制。最重要的是出版单位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与毅力,把选题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视作出版企业存续发展的灵魂,在各个环节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用匠心打造精品,逐步建立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出版行业的“工匠人才”储备上,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营造互相学习、善于沟通、乐于分享的氛围、模式,传承匠心。
如此,是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更是永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结语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行业造成了莫大的冲击,从编辑工作、到市场流通,概莫能外。在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学习习惯的情况下,出版业、出版人如何找准新的坚守与方向,已经迫在眉睫。
正如近日,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先生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所说,“做出版和从事其他许多社会文化活动一样,首先要有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金庸曾提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我们同样可以说‘书人优者,为国为民’”。
而对于每一位出版人来说,这一片纸能传天下义,这一管笔可写公益情,这个“侠”、这份“情义”都是值得去永远为之努力的。
(本文作者简真民,重庆出版集团编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